记者眼

支教手记:回味西藏

作者:谭骏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5-12-13

字体:

  

 

谭骏灵活的授课方式很受同学欢迎

 

        

 

谭骏在拉萨师范学校门前

 

我决心投入这项活动中去的时候,就想到自己会像大漠中的一粒沙,注定平凡;当我决心用行动来实践铮铮誓言的时候,就想到自己会像汪洋中的一滴水,渺小中却看得见深远。在西藏这一年多我付出了很多,同样也知道了很多,体验了很多,学会了很多,感动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我也相信这一年的支教生活带来的东西会让我受益终生。回忆起这一年多在西藏的点点滴滴,当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心情是无比愉快的,因为书写的过程就如同是观看一部精彩电影的回放,能够让我再次体会当初的快乐,也能够让看这篇文章的人了解真实的志愿者,真实的支教生活以及真实的西藏和西藏教育。

 

日历翻回到了2004826,现在我还清晰记得当初第一天到西藏的情景,那是2004826号,中午11点半,当飞机降落在拉萨贡嘎机场的那一刹那,我的心情都无比激动,而当走出舱门,真正踏上西藏的土地、看到西藏的蓝天的时候,一股神圣感又油然而生。我当时想,从今天起我就将在这片圣地上开始我的志愿服务,为西藏的孩子们而奋斗,这是何等光荣的使命。从那天开始我在西藏经历了高原反应的适应阶段;经历了由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阶段;也经历了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的发展阶段。如今,我又以学生的身份去回顾这一段经历,感觉是那样地充实。

 

作为中国海洋大学乃至山东省第一次派到西藏支教的学生,自治区团委对我们的到来也特别的照顾,把我们分配到了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拉萨师范学校,为我们解决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同时也意味着对我们寄予了更大的希望,因为越是条件优越的地方对工作的要求也越高。

 

整个一年我都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英语对于大多数藏族的学生来说是继汉语和藏语之后所学习的第三门语言,因此在学习的积极性和领悟程度上和汉族学生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在这一年里,我分别带过普师班,大专班还有成人班的英语课,因为师校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差很大,所以各个班使用的教材也各不相同,光我所教的班使用的教材就有初一、初二、初三、高一、大学英语预备级这五种之多,每次备课感觉自己都把英语从低到高又学习了一遍,也算是对以前知识的一个复习吧!在讲新课的同时不仅要给他们复习以前的知识,并且还要把握讲课的难度,否则学生们只能是听天书,这个时候我也最大程度上体会到了“因材施教”这四个字的含义。

 

由于每周只上两节课,我感觉授课的时间非常有限。怎么样既不影响学生的休息和娱乐,又增加他们学英语的时间呢?我去请教组里的老师,有人建议我给学生上个早自习。因为拉萨和青岛相比有2个小时左右的时差,早自习850才开始。我让学生自愿选择,愿意的在8点到教室来,我给他们提前上早自习,每个班一周一次,不愿意也不强求。他们来了之后我给他们讲讲课,听写一下单词。对于班里没学过英语的学生,我在他们身上特别下了功夫,好让他们缩小跟其他同学的差距。从此,我开始7点半钟起床,我要做到比每个学生来得都早,让他们受到我的感染。此外,我还利用周五的晚自习时间(按学校的安排周五没有晚自习),给愿意补课的学生们开小灶,不过来的人不多。

 

为了改变学生们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局面,我想了很多办法,但真正奏效的只有一种,就是紧紧抓住他们的兴趣所在,再慢慢地把他们的兴趣转向英语学习。这个办法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要想运用得好则需要动一番脑筋。

 

首先,讲课不能死板。我去听过我们教研室一个老教师的课,她的课就内容来说准备的相当不错,有广度,有深度,但是学生就是不买帐,认真听的人不多。另外一个年轻老师带普师班,他的课花样很多,学生兴趣很浓厚,大部分人都听得很认真。因此我在讲课的时候不断提醒自己注意不要照本宣科,总是试图把课讲得生动一些。

 

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由于缺乏必要的硬件,西藏的孩子们接受的计算机教育是比较少的,因此他们对此有强烈的好奇心。利用这一点,我经常把本来属于常规教学范畴的内容用多媒体的形式表达出来,提高孩子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第三,关心学生,融入班集体。从去年10月中旬起,我被安排担任06汉专7班的班主任,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名担任过班主任工作的支教志愿者。在课下我会花大量的时间跟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要。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及时地伸出援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信任我,喜欢我,从而在学习上更加投入。除了要关心学生之外,我愿意跟学生打成一片,跟他们一起玩,看他们做操。虽然这些都是令人看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在学生看来,老师是很平易近人的,他们会因此信任我,尊重我。

 

通过这些努力,学生逐步接受了我,认同了我。很多学生培养起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我的课上表现也很好。虽然还是有些学生冥顽不灵,但是整体上我的目标实现了。同时,067班的学习风气和纪律意识同我刚接手时相比有了明显的改观,年终班级评比在全校的40多个班级中也名列前茅。对于学生这种变化,我是很欣慰的。

 

在西藏支教,我们的任务不只是教学,还有许多其他的工作要做。10月国庆收假以后,我们这些来师校支教的志愿者按照学校党委的安排,被分配到各科室锻炼,我被分到了学生科,科里每一位老师都有学校配备的电脑,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电脑的利用率也相当低,我利用没课的时间给科里的老师们进行电脑扫盲,教他们使用一些常用的办公软件,如OFFICEPOWERPOINT等。现在,学生科的老师全部实现了教案、办公电子化,科里的文件也都建立了电子档,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我们来到师校以后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改制升格”,从1998年起,学校党委提出了将拉萨师范学校建立成一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目标,今年师校的改制升格也到了最关键的时候,学校从上到下都在做最后的冲刺,学生科也不例外,加班成了家常便饭,为了加强学生日常管理,不仅白天要随时关注学生动态,晚上10点半学生宿舍熄灯以后学生科的成员也要分组去检查学生就寝情况,拉萨的早晚温度是相当低的,我们也一样要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有一段时间,我和科里其他5位老师全部感冒了,仍然带病去查夜,通过大家的努力,使学生宿舍脏、乱、差以及夜不归宿严重等情况大为改观,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表扬。

 

师校是定点为西藏培养小学教师的学校,全区百分之八十的小学教师都是我们这个学校的毕业生或者是曾经在我们学校进修过,自然要求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多才多艺,博学多闻。在丰富校园文化氛围上,我们也相应得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去年1111,我在师校多媒体教室面向全校学生进行了一场题为“美丽的海洋”的海洋科普知识讲座,吸引了很多老师和学生参加,对于藏族的同学来说,海洋是个很神秘的概念,他们对海洋的了解也仅限于地理课本上几幅图片和一些简单的数据。通过这次讲座,不仅向他们介绍了海洋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讲述了海洋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同时也展示了一些珍贵的图片,在学生心中重新树立了海洋观的概念。

 

去年的12月和今年的5月,在我的提议下,由英语教研组牵头,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了“首届校园英语歌手大赛”和“首届英语综合知识大赛”,两次活动的效果都很好,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在拉萨待的时间越长,对地区上的教育状况了解也越来越多,但毕竟百闻不如一见,不亲眼见到再多的了解也只能是道听途说,今年5月份,我和其他几个志愿者一起,到达孜县章多乡完全小学进行了一次现场调研,同时向他们捐助了一批书籍和文具。通过和小学老师的交流以及跟小学生们的聊天,发现西藏的小学教育并不像我们从一些汇报材料上看的那样形势一片大好,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与提高的地方,也需要地方教育部门的更多支持。

 

在我个人来说,西藏带给我的深刻记忆不仅仅是壮丽的风光,淳朴的民风,可爱的学生,更有我在雪域高原上对党的承诺。今年318号,我在拉萨师范学校文科党支部光荣地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从那时起,真正的成为了党的一份子,也让我感觉自己肩头的担子又重了一分。

 

现在我已经返回母校,准备继续我的学业,每当有空的时候,我禁不住问自己:支教的意义究竟何在?我自己经常有一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觉,就是我真的没法改变什么。充其量我能够影响几个学生,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可能有好处,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我是无能为力的。即使是把我们全部400多名研究生扶贫接力计划的志愿者集合起来,所贡献的力量对于西部教育来说也是及其微小的。但是我觉得支教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要能够改变整个西部教育的落后面貌,这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甚至国家都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这一状况。支教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我们的努力,去逐渐感染支教地的学生老师们,向他们传达一种志愿者精神以及感召整个社会去关心和支援西部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很久以前看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也曾经被前几届支教团的一位成员引用以说明他选择支教的原因。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人到刚刚落潮的海边散步,看见一个小男孩正在把落潮时留在沙滩上的小鱼一条条地抛向大海。沙滩上的小鱼不计其数,这个人就善意地劝小男孩:你何必这样呢?你又不能救这里所有的鱼。小男孩一边继续一边很认真地回答到:但是起码我可以救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还有这一条……”我觉得自己也像这个孩子,我的确无法改变所有孩子,但是起码我可以尽我的能力改变一个、两个、三个……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可能又会尽他们的努力为西部的教育事业作贡献。

 

这一年的时间,我从一个象牙塔中的无知学生成长为一个有了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青年。我知道我们的国家还有太多地方需要改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为我们的国家做点什么。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一定会继续践行志愿者精神,帮助他人,关爱社会,无私奉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05年821

 

作者:谭骏(中国海洋大学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服务队成员)

资料整理:刘子洲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