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

读者感言:做的是一份事业,传承的是一种精神

作者:王新艳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5-12-12

字体:

支教专题那六篇文章我是昨天晚上一口气读完的。很久以来对支教活动略感遥远和神秘的认识在朴实的话语中渐渐清晰。而我最先想到的一句话是“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痛苦,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 …”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的大学生徐本禹在支教后回到母校做的一场报告会上说的第一句话。

 

海大的支教团走到今天,一支队伍接一支队伍,如同握着接力棒在支教的跑道上奔跑,这一传统注定要继续传承下去,从这个角度讲他们不是在孤军奋战。但是,他们也同大多数学生一样,喜欢悠闲的生活,喜欢毫无顾虑地全心学习,但是“支教成员”的身份让他们肩负了更多的责任,同时也体会到更多的艰辛。

 

“永远不要把自己当成神”,海大的支教团成员宋青牢牢的记住了这句话。或许这句话中不仅仅包括他所说“不能因为我是大学生,是从大城市来的人就感觉高人一等… …一个地区的落后不是靠一个人或者一个活动就能摆脱的”。从广阔的大海边,来到闭塞的深山里,这种反差造就了“挂在绳子上的手机”也收获了“一块腊肉带来的感动”。其中的艰难与快乐,也让初为人师的他们如普通的孩子一样心存痛苦和喜悦。当然,我在这里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到,只有在读他们朴实的手记,翻阅带有大山气息的照片时,才感到其中流淌出的贫困中对知识的渴望和交流中建立起的真挚感情。

 

也许我们曾经怀疑过同学积极参与支教活动的初衷,因为支教后可以获得读研究生的机会。但是,从2001年至今,追寻海大的支教活动,从“海大路”、“海大桥”到希望小学,从贵州到西藏拉萨,短短5年的时间,四届的支教活动,首届“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优秀组织奖” 山东唯一获奖单位,每一届甚至每一位志愿者所做出的努力和成效,并不是用“意义”二字能够概括的,无论是从学校的角度,还是个人的角度,都显得没有必要。有时候,看待一件事情,不必将太多精力放在苦苦探究它的意义上。在支教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如读读志愿者的心声,看看我们的志愿者和当地孩子间的情谊,从中都可获得关于“意义”的最好的诠释。

 

因此,如果硬要说他们有所图的话,这种隐约的目的在一年之后,可以说已经完完全全变成这样一种信念——认真为孩子上好每一堂课,踏实为西部教育做点事情。正如第三届支教团成员谭骏所说:“支教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我们的努力,去感染支教地的学生老师们,向他们去传达一种志愿者精神以及感召整个社会去关心和支援西部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所以,我们在看待支教事业时,显性的成果不可忽视,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其潜在的影响。

 

如果不是支教,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来到德江(贵州省)这个地方,如果不是来到德江这个地方,可能一生中的大多时候都只能做一个仰望黑板的学生。事实是:他们来了,并满怀青春的热情及奉献的精神投身到西部教育事业中。“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去做一件终生受益的事情”这是每一名海大志愿者都熟悉的话,而这里的受益者或许已经不仅是志愿者自身,更多的是想通过这个接力赛,让大海的气息带给西部教育一些活力和开放,带给我们的教育更多希望。

 

在今年的南方周末年度人物评选中,西部教师作为一个整体获得提名,已经向我们传达人们对西部教育的关注,而支教活动已经用行动践行了。

 

“学校是有四面墙的屋子,里面装着明天”。学校与学校联接起来,就是将彼此对明天的勾画在今天得到沟通。

 

作者: 王新艳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