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

支教手记:清苦而充实的支教生活(二)

作者:赵媛媛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5-12-12

字体:

 

(三)我在德江艰苦充实的生活                  

 

有人说贵州很穷很苦,但是我觉得在一个地方生活得苦不苦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吃的是粗茶淡饭不是苦,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穿的朴素平实不是苦,只要能蔽体保暖就行;住的简陋不是苦,只要能有一个栖身之地就行。有一位哲人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哭它就哭,你笑它就笑。”我是一个生性坚强乐观,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人,善于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寻找生活的乐趣。我从小在农村长大,鲁西南农村贫穷的生活就是我的整个童年。我的童年没有漂亮的衣服,也没有精致的玩具,但是它却给了我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性格,艰苦的生活一直伴我成长。我觉得它不是我的敌人而是我的良师益友。

 

挂在绳子上的手机

 

我们住的宿舍一直没有安装电话,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讯工具就是自己的手机。但是德江的通讯信号特别的不稳定,在宿舍里电话打不出去,也打不进来,短信息也总是显示发送不成功。所以要想打电话,必须走到院子里。更糟糕的是,有时候连院子里都没有信号,于是,我们五个人就常常拿着手机在院子里一边绕圈一边寻找信号。后来,受电视天线接受信号的启发,纷纷把手机挂在宿舍里用来挂衣服的铁丝上,说来也真管用,竟然也有两、三格信号,总算在宿舍可以接收和发送短信息了,我们把挂手机的绳子统一为绿色。从此以后,我们的宿舍又多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但是打电话还是必须到院子里和大树作伴。院子里有不少的树,树和树之间挂满了蜘蛛网。不是我们懒惰、怠于打扫,而是这里的蜘蛛实在是过于勤劳,而且工作效率极高。所以,在我们下课经过院子或打电话归来时,脑袋上总是不可避免的挂着这么一丝、两丝蜘蛛网。

 

六只蚊子一盘菜

 

山里蚊子恶名远播,德江的蚊子素有“六只蚊子一盘菜”的美称,可见这里的蚊子体形之健壮并且生命力极强,一年四季蚊子的“嗡嗡”声不绝于耳,从早到晚,从夏到冬。那里的蚊子是绝对不怕人的,看到人就明目张胆、肆无忌惮的猛扑上去,根本不存在偷偷摸摸叮你一口的行为,让它刚叮了是一种针扎似的疼,随后就会起来一个鹌鹑蛋大小的包,包呈红色,坚硬而且其痒无比,要一两个月才能消下去。若是用手掌去拍打它,不使劲儿地拍上三四巴掌是拍不死它的,它有着强壮的“外壳”,这层“外壳”不但能有效的保护它,而且还沾有一层粉末状的黑炭,拍到手上黑乎乎、油腻腻的一片,很难洗去。所以,在德江的一年,每天晚上睡觉是必需放蚊帐的,否则,就会半夜爬起来拍蚊子。

 

可恶的“同居者”

 

老鼠,是我们的亲密邻居,它们和我们每天同时作息。有时,它们精神好了,还会玩通宵,在我们备课时,大摇大摆的在我们脚下溜达,根本就无视我们的存在。大米、饼干、油盐酱醋,锅碗瓢盆全都上了墙,否则它们就会热情地光顾。寒假回青岛,过完年再回来的时候,发现枕头、被子被咬破了,上面还有斑斑的黄色尿迹,衣橱成了它们的卫生间,全是黑色的老鼠屎。没办法,只好该扔的扔,还能用的就用84消毒液浸泡。

 

天无三日晴

 

德江的天气是“天无三日晴”,阴天是最正常的天气,晚上多半要下场小雨,所以很潮湿。好容易等来一个晴天,大家就把被褥,衣服,鞋子全拿出来晒,好像不晒晒就对不住老天爷给的晴天似的。其实,不趁着晴天晒一晒,衣服就会发霉,长出绿色的霉点,而下一个晴天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呢。最“经典”的一次,是寒假前的一次连阴雨,持续了将近一个月,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晴天是离开贵州回青岛的路上,看到阳光,大家的那种兴奋把同行的人都惊住了。

 

“四缺”的艰苦岁月

 

我们所说的“四缺”就是缺水、缺电、缺白面、缺娱乐。我们把那里的生活总结为以下几句话:整天没水,经常停电,不发工资,买不到白面。来德江的三个月,有近一个月的停水生活,日常吃用、洗漱都要到附近的党校去。由于党校下午下班后就锁门了,所以必须要用大桶往回提水以备早晚的洗漱之用,舀上一瓢水,先洗手,再洗脸,最后洗脚,那段日子里,我们真正体会到了水资源的宝贵。电,也是经常停的。由于电压不稳,所以宿舍四十瓦的灯泡经常是昏黄昏黄的,有时甚至只有钨丝是一线红色。

 

德江地处南方,人们的日常饮食主要是大米。我们五名志愿者均来自北方,所以对于面食有着异常的渴望。但是,集市上大多是卖大米的,所以要想买到白面是很不容易的。生活上的艰难也许容易克服,但心理上的孤单和空虚最难让人难以忍受。学校周围除了农家就是田地,与周围同事交流起来语言方面有障碍,共同的话题少之又少,电视只能看到有限的几个台,报纸往往是要迟到最少一个星期,而且还要进城买,娱乐活动几乎没有。的确,生活是清苦的,但是有一句话说的好:“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

 

为孩子们捐款和筹资

 

我们是志愿者,来这里教书是完全义务的,没有一分钱的报酬,所以说没工资。况且当地人和政府对我们很尊敬,校长说我们是胡锦涛主席派来的天兵天将,能肯定我们已经感到很满足了。但是我们会有一定的教学补贴,上一节正课一块钱,一节早自习三块钱,一节晚自习五块钱,这样一个月累积下来,也有几十块钱。可是即使是这几十块钱,我们拿着依然觉得心不安。所以,我们把几个人的教学津贴集中起来,成立了奖学金,用于奖励和资助那些成绩优异但是家庭贫困的孩子。并且,看看这里的老师们,他们年复一年的在这里工作,甚至一辈子要在这里重复同样的生活。和他们相比,我们这点所谓的困难和孤独又算什么呢?所以,我们的生活态度是乐观的,是积极向上的,即使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我们依然生活的快乐而充实。

 

记得20043月,我们来到了煎茶镇石板塘小学。石板塘小学位于一个山坳中的相对位置较高的一个坡上,周围群山环绕,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所有的只是几条弯弯曲曲、忽高忽低的小道。从各村各寨到学校来的必经之路是一架石桥,去年的一场山洪将石桥冲毁,只剩下几个石桥墩立在河里,孩子们上学只能沿着这几个桥墩,河中水流湍急,哗哗的水声浩荡,遇到水势上涨,孩子们只能趟水过河,若是遇到下雨天,那么去上学就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学校没有操场,没有围墙,只有孤零零的四间木质和黄土结构建筑、早已年久失修的教室。这是气温相对比较暖和的春天,但走进教室依然感觉冷风飕飕。教室里用以支撑房架的几根木柱的下端已被老鼠和蚂蚁啃食掉了大半,歪歪斜斜地立在教室中间,屋顶上古老的黑瓦早已残缺不全,透出斑斑点点的蓝天。教室没有门,也没有窗,所谓的“门”就是孩子们走进走出的“大洞”,所谓的“窗”就是钉着几条破竹皮以挡风的“小洞”。教室的墙上贴着手抄的《小学生行为规范》,教室里没有桌子,只有几十条破破烂烂的凳子,高一点的凳子就做桌子。但无论是凳子还是“桌子”,都被孩子们磨的光滑发亮。校长说:“教室早已经是危房,这些凳子也不是用了一年两年了。”就是这样摇摇欲坠的四间教室里,容纳了一到六年级的308名孩子,他们衣衫褴褛,花一样的小脸上沾着污垢,挤坐在一起向仅仅初中毕业的老师学习知识,有的背上还背着更小的娃娃。有两个班还是复式教学,所谓复式教学就是一节课的前二十分钟是一年级的课程,后二十分钟是二年级的课程,并且全是由一个老师来教授。

 

我们五个志愿者凑足了三千元钱,一部分用于资助十个面临失学的孩子,一部分用于补助修建被山洪冲毁的石板桥。这十个孩子,大都是父母亲或已过世或重病在身、丧失了劳动能力。我用团中央和母校给的每月600元的生活补贴资助了的两个孩子,这对于改善德江的教育现状只是杯水车薪,但是我目前所能做的只能是这些。当我选择支教时,就明白对于个人来讲,支教生涯是有限的,支教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但是我却始终坚信:知识、教育乃至文明的传承和接力的过程是无限的,每一届、每一个个体对于支教的寄托和希望是无限的。

 

一块腊肉带来的感动

 

土家人过年有吃腊肉的风俗,但是对于依然贫苦的家庭来说,腊肉是一种只有在过年才可以吃到的少有的食物。我的一个学生平时非常忧郁,因为她的父母离婚了,母亲在离婚之后不得不带着妹妹回到寨子里种地。为了上学,12岁的她独自一人留在了县城,租了房子,独立生活。每天早早的起床收拾,不吃早饭就去上学,中午和晚上放学回到住处要自己做饭,周末要和大人一样买菜,洗衣服。过年的时候,她回了寨子。也许是妈妈辛苦了一年养了一头猪,过年的时候沿袭传统的风俗把猪宰了,大部分卖了钱以用作孩子来年的学费,余下的做了腊肉过年。开学的第一天,那个女孩给我带来一大块腊肉,这绝对是一头猪身上最好的后肘肉,在油纸包里散发着阵阵的香气。她说:“老师,是妈妈让给你的,很好吃的,我们过年的时候都要吃,你没有在这里过年,所以现在送给你尝尝吧!”我明白这样的一块腊肉,对于这样一个孩子来说的诱惑力,因为他们一年没有几次吃到的机会。我不能不收下,因为这是一颗心,是一份沉甸甸的情,是山里的孩子独特的表达感情的方式。

 

(四)支教后记

 

其实我能给予他们的物质帮助有限,但是我能给予他们一种意识: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生态度,百折不挠、乘风破浪的勇气和信心,面对艰难困苦永不言败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们真的希望这里的孩子能够和我们一样的生活,一样的收获,一样的奋斗,一样的成功,一样的感受新世界、新生活。从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到我离开时他们向我保证要好好学习,将来要考上海洋大学来青岛看我,有的孩子说即使考不上大学,知识也能让地里的庄稼多结粮食,这就是改变!

 

一年的支教生活虽然清苦,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它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体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正内涵。那段时光里,我感觉到给予是快乐,想给予却无能为力是一种痛苦。我喜欢一句话:人的一生无须如洪水一般浩大、激荡,只愿能力所能及的发自己的光,照亮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行的人们。

 

我觉得去支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作为一名志愿者首先应该有一颗充满爱的心和强烈的责任感,然后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和适应能力,争取在一年有限时间里为山里的孩子多做点事情。我和同学们的感情非常深,直到现在我们还保持着联系,有机会我会再回去看看!

 

作者:赵媛媛  资料整理:蔡坪袁

 

[相关链接]支教手记:清苦而充实的支教生活(一)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