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

支教手记:清苦而充实的支教生活(一)

作者:赵媛媛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5-12-12

字体: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赵媛媛又接到了贵州山区几位土家族孩子的来信。这位品学兼优的女研究生在贵州支教的一年间,与当地的孩子们结下了浓浓的深情。自2001年开始,她和中国海洋大学其他18名优秀研究生一起,轮流到西部地区“支教”。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们是“党中央派来支援教 育的‘天兵天将’”。

 

……

 

支教团积极牵线搭桥,在中国海洋大学的帮助下,从青岛公路系统争取到33.6万元资金,用于该路段道路硬化。当地人为了表示感激之情,把这条路取名为“海大路”。支教团还发现,在德江县民族中学,从各村寨到学校来的必经之路有一座小石桥,一场山洪将石桥冲毁,孩子们只能趟水过河。支教团又在海洋大学支持下,组织捐款1.6万元,修建了一座水泥桥,当地人将新桥亲切地称为“海大桥”。 

 

……

 

                                                                  ——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中提到的赵媛媛是我校管理学院2004级的硕士研究生,是我校支教队伍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员,她的生活也反映了我校支教志愿者们真实的生活,表现出色的赵媛媛也被共青团山东省委等单位评为“首届山东省大学生公益之星”。

 

在支教的一年多时间里,赵媛媛利用业余时间,写下了10万多字的“支教手记”。记者联系到她的时候赵媛媛正在济南做课题研究,通过邮件的形式记者获得其手记,以下文章其支教手记中的节选部分,文章也真实地讲述了她支教生活的点滴记忆和感想。

 

(一)我的支教想法及其产生

在去支教之前,我一直为自己的考研目标苦苦奋斗着,每日奔波于自习室、餐厅和宿舍这“三点一线”之间,日子过得枯燥而乏味。一天,我突然看到通知­——研究生支教扶贫接力计划——一个对我来说还是很陌生的名词。通过各种途径尽量详尽的了解了这个计划的内容后,我突然对自己考研深造的目的产生了怀疑: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究竟为社会做了些什么?难道将来的出路只是为了拿到更高的学历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这么简单和直接?尤其是当我看到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带回来的图片和资料,了解到当地教育情况的落后和支教条件的艰苦后,我突然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成为支教团的一员,为祖国西部的发展和繁荣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但是,支教团仅仅只有五个名额,海大人才济济,我不知能否如愿以偿。由于报名的志愿者太多,学校规定每个院系只能上报两、三个名额。所以,竞争还没有在整个学校范围内展开,已经十分激烈了。在经过了慎重的考虑后,我郑重地递交了支教申请书。

当时学校给支教学生的待遇是保送我校的研究生,有人问我是为了保研还是真心想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一点贡献。其实可以说两种因素都有吧,但主要是后者。我的成绩考研应该是很有希望的,并且大四的时候,就有几个单位可以选择。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开始就组织和参加过很多公益活动。参加志愿者活动对于我来说已经是一种责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习惯。  

(二)父母的耳濡目染

 

我做了去支教的决定,父母都是非常支持我的。他们虽然现在都在机关单位工作,但是他们都出身于农村。我父亲是一位水利工程师,他把自己青春奉献给了白雪皑皑遥远神秘的青海,从部队回来以后,经常回农村看望五保户、军烈属,帮助他们干农活,给他们送钱、送衣、送物,他还资助无父无母的兄弟俩上学。我的母亲是一位行政干部,在她十八、九岁时,就作为大队支书带领着父老乡亲种梧桐树,改造盐碱地,让种什么庄稼都长不成的盐碱地变成了万亩良田。后来,父母进了县城,但是他们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他们用我们自己家的房产做抵押从银行贷了款给家乡拉上了电,我在大学一年级的暑假回到了老家,惊喜的发现昔日坑坑洼洼的土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乡亲们意气风发的开着新买的摩托车……从小耳濡目染,我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并始终认为自己是他们中的一员。

作者:赵媛媛  资料整理:蔡坪袁

[相关链接]支教手记:我清苦而充实的支教生活(二)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