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日报讯 这是应该被人类铭记的时刻。
北京时间
在“雪龙号”上振臂欢呼的科考队员中间,有一位民建会员,他就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教授、“863计划”海洋监测技术主题专家组副组长田纪伟。我们在中国海洋大学一间拥挤的办公室里,见到了这位刚从南极归来的物理海洋学专家,听他讲述了这次对他来说极为平常的远行。
首探威德尔海
作为我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成员,田纪伟这次是从布宜诺斯艾利斯转机,飞赴阿根廷南部城市、同时也是世界最南端的城市——乌斯怀亚,与承担此次考察任务的“雪龙号”极地破冰船会合。
“这次南极考察人员分为3支队伍:冰盖队、大洋队和综合队。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的是冰盖队。我所在的大洋队,此次的主要工作,是做威德尔海的大洋混合调查研究,获取南大洋部分海区的水文、气象、地质、化学、生物等方面的数据。”
威德尔海被称为南极“魔海”,位于南极圈附近,在南极高气压的控制下,终年盛行极地东风,平均风速可达6.9米/秒。威德尔海的魔力首先在于它流冰的巨大威力。南极的夏天,在威德尔海北部,经常有大片大片的流冰群,有时中间还漂浮着几座冰山。有的冰山高一两百米,方圆二三百平方公里,就像一个大冰原。这些流冰和冰山相互撞击、挤压,发出一阵阵惊天动地的隆隆响声,使人胆战心惊。船只在流冰群的缝隙中航行,异常危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流冰挤撞损坏或者驶入“死胡同”,使航船永远留在这南极的冰海之中。1914年英国的探险船“英迪兰斯”号就被威德尔海的流冰吞噬。
“在最初的十天里,我们就遭到了3个大气旋的影响。但大家齐心协力,克服了风大浪高的困难,比较出色地完成了既定的考察工作。”
对于在威德尔海上考察时的艰辛,田纪伟不愿多谈,他反复强调,国家提供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充足的后勤补给,完善的应急方案,还有什么艰苦可言?但我们知道,威德尔海恶劣的自然环境,终年盛行的极地大风、无处不在的流冰群和浮沉莫测的冰山无不考验着“雪龙号”,考验着这位扬帆威德尔海的科学勇士。
对田纪伟来说,只要面对工作,再苦也是乐。在大约一个月的时间里,田纪伟同队员一起,在威德尔海先后探测了103个点,获得了高纬度水深
至诚的领悟
从南极归来之后,很多媒体争相采访田纪伟,但都被他一一回绝了。他说:“面对媒体我感觉压力很大。我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就像农民要种田,工人要做工一样,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搞科学研究,这是我的职责。”
“这是我的职责”是此次采访中田纪伟反复说的一句话。说这些话时,田纪伟眼神中流露出的诚挚与朴实,使人感觉到,作为一个在全国海洋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的科学家,他有着一颗谦逊的平常心。而这颗平常心与他的成长经历,与他长期艰苦生活的锤炼是密不可分的。
1956年,田纪伟出生于河北省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在上学的年龄正赶上“文化大革命”,他的中、小学时代几乎都是在十年“文革”中度过的,没有能够很好地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这期间,他还做过工,下过乡,经历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几乎所有人都无法避免的命运安排。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只能把自己那份对知识的渴求埋藏在内心深处。
但是孕育生命的种子无时无刻不在积聚着力量,无论被埋得多深多久,不遇雨露的滋润就要破土而出。面对生活中的逆境,田纪伟从来没有放弃自己。他回忆说:“那时候在乡下干农活,虽然每天都筋疲力尽的,但我觉得知识似乎可以消除疲惫,总感觉依靠知识我们能够改变点什么。”下乡五年的时光,每当过度的疲惫使整个乡村早早沉入睡梦时,只有他还在借助微弱的灯光坚持学习。生活条件差,体力劳动重,加上秉灯夜读,对身体的消耗可想而知。然而,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这五年对他弥足珍贵。有了这五年的砺炼,以后什么样的苦在他眼中都变得“曾经沧海”了。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就如一缕春风吹遍了全国。正在农村下乡的田纪伟得知这一消息,毅然报考了河海大学数学系,并顺利考取。
作为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届大学生,田纪伟至今难忘上学伊始,正赶上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科技界的盛典,科学的光辉开始点燃人们的心灵。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潮在全国迅速掀起,科学的春天来临了!跨进河海大学的校门,师生们勇攀科学高峰的行为濡染着他,浓浓的学术气氛包围着他,《哥德巴赫猜想》中的陈景润,《地质之光》中的李四光、《大雁情》中的秦官属、《小木屋》中的徐凤翔等著名科学家热爱祖国、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激励着他,使他一点也不敢倦怠。他依然保持着下乡时的习惯,在那个依然还很艰苦的年代,努力并快乐着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他说,“我们在这一代人,因为各种因素,错过了太多,现在有了这样一个机会,我们当然应该把过去耽误的尽力补回来。”
大学毕业,田纪伟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华北水电学院任教。但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向科学迈进的田纪伟并没有就此停歇,此后不久,他又相继考取了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博士后。1994年,年仅38岁的田纪伟盛为中国海洋大学(时称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一名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走上了科研、教学之路。
一路走来,田纪伟付出了太多太多,回忆过去的日子,他不无感慨地说:“那时候吃了太多的苦,但吃苦未尝不是一种财富。”
经受了艰苦生活的磨练,田纪伟能够很坦然地面对今天的付出。同时,在荣誉面前,他也很清醒。他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分内的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能因为去了一趟南极就自我感觉高贵起来。荣誉只是昙花一现,最终还是要回到科研工作上来,还要踏踏实实地做工作才行。他冷静、务实、谦逊、平淡的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苦难也许不一定使人成功,但一定会使人成熟。
把苦难当成一种财富,这应该是一种至诚的人生领悟吧。
受命“863计划”
田纪伟进入物理海洋领域纯属偶然。从大学开始,他一直学的是数学,从小对数学的兴趣使他坚信,数学研究将是他此生的工作方向。但1992年在中科院做博士后时,一位搞物理海洋学研究的老同学劝说他改为研究物理海洋学,因为田纪伟有着良好的数学根底,研究物理海洋一定游刃有余;而我国目前又极为缺乏物理海洋学方面的研究者。
就这样,田纪伟转而报考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从事物理海洋学方面的研究。从此,他踏上了这条看似平坦实则异常崎岖的科研道路,开始默默地耕耘。
物理海洋学是一门边缘科学,主要通过对不同海域、海区的水文、气象、地址、化学、生物等方面的数据采集、分析,从而获得对地球的形成、演化,气候的成因、变化及发展等方面的重要资料。所以,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长达数月漂荡在海上采集数据都是“家常便饭”。田纪伟也是这样,经常穿行于全球的各大洋之间,动辄数月不能和家人团聚;而一旦回来,实验室又成了他的家,甚至有时大年初一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就更不要谈什么业余时间、节假日了。
当我们感叹他的付出时,他却说:“这很平常,大家都是这样。”
是的,田纪伟正是置身在这样一个优秀的群体中,他和他的同行们以及许许多多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跻身强国之列,以殉道者的姿态身许科学,孜孜以求,含辛砥砺,自强不息,默默奉献。
1999年,作为国内物理海洋学方面的专家,田纪伟被遴选为“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委员会和主题专家组“海洋监测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从此,他的工作由中国海洋大学的科研教学领域扩展开来,开始迈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
“国家863计划” 是在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关键时期,我国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起源于
田纪伟进入“863”计划海洋监测技术主题专家组之后,以他优秀的科研能力很快崭露头角。2000年,田纪伟被推举为“海洋监测技术主题专家组”副组长,从此,他的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使本来就繁忙的他更加繁忙了。他除了要在本校带研究生,搞科研,做课题外,还要深入到课题研究的各个点不断给以指导,监测,管理,其频率很高。因此,他总是飞来飞去,孩子照顾不上,家庭聚少离多。
此次采访后不久,田纪伟又将踏上远行的航程,前往北大西洋海域进行海洋数据监测工作,这一去又将是数月。但我们知道,他对此是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的,就像他的一位老朋友说的那样,“老田就是这个样子,你不让他去工作反倒会让他痛苦”。
面对这位平易近人的知名学者,我们感觉他的生活状态可以用三个字来表达:在海上。不知哪位哲人说过,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田纪伟正是这样以他顽强的毅力,不断的追求,努力实践着这一信念——在科学的冰海上乘风扬帆、破冰前行,一往无前地向着光辉的彼岸……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