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海大补充采集

晚霞灿烂落红美—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顾问、海洋法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张克教授

作者:金松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5-07-12

字体:

张克,男,教授,1929年10月生,山东海阳人。我国海洋环保事业的开创人之一,中国海洋法学会常务理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环境教育培训网中国组专家。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63年调入青岛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任海洋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顾问,海洋法学研究所、海事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来主要从事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近十多年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十余项重大科研项目。他主持完成的《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保护与对策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环保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其成果选入香港新华通讯社“世界优秀专利技术(中国卷)”,《2000年中国近岸海域环境污染预测与对策研究》获国家环保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曾参加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曾获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为国家环境保护立法作出突出贡献”和“为国家环境保护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等荣誉奖励证书

仲夏季节,一列火车在京九铁路上疾驶着,将铁路沿线的楼群、树林、灯光远远抛向车尾。在一节普通的硬卧车厢里坐着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他时而用一支铅笔在纸上写着什么,时而又陷入久久的沉思,对窗外迷人的盛夏景色却浑然不觉。他,就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顾问、海洋法研究所名誉所长张克教授。此时,他正应国家交通部之邀,赴北京参加新长江三峡库区污染防治投标及评标专家组会议。

“我是海大人,要为海大做事情”

张克的研究方向是海洋环境法学。多年来,他在这个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中不知疲倦地辛勤耕耘着。近二十年来,他为国家和地方拟定立法草案十多部,完成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近二十项,成为这个领域的权威之一。每当国家相关部局要制订颁布有关海洋环境保护法规规章时, 张克必在被邀之列。近年来在国家颁布施行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几乎都有张克的参与。在国内外从事海洋环保研究的圈子里,张克享有颇高的知名度。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政府官员,见了他都亲切地称“张老”。

熟悉张克的人都说他有个“出差不拐弯”的习惯。作为海洋环境保护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张克出国讲学、外出调研是经常的事情。因为经常要参与立法活动,张克去北京就很频繁了。但是他每次去北京都是直奔主题,从不去什么景点参观。自上个世纪60年代调离北京后,40 多年来,老师没爬过长城,没去过最繁华的王府井大街。有一次,张克应邀到江苏常熟出席一个研讨会,老伴听说后很高兴。因为老伴年幼时双亲早亡,靠干妈把自己拉扯成人,现在干妈也已是年逾八旬的高龄,两人多年未见面,而常熟正是干妈居住的城市,正好可与老师做伴去常熟看望老人家。但张克的回答很简单也很干脆:“不行!”老伴很委屈:“又不是花公家的钱,是我自己出钱啊。”“那也不行!”张克老师讲,“这样做别人会怎么想?我出去是代表海大,不能给人造成假公济私的印象,我们以后专程去可以,但这次不行。”气得老伴直说张克“太不近人情”。

张克有了名气,但他谦虚自重的做人态度没变。1996年,他从海洋法学所所长职位上退了下来,学校领导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够接受返聘,继续为学校做事情。张老师二话没说接受了。当时,学校的返聘报酬很低,而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和政府职能部门闻讯后,纷纷抛出“绣球”,以高出学校返聘费几十倍的高价聘用他,张老师一一婉拒了。原因很简单,“我是海大人,理应为海大做点事情,如若为了挣钱而接聘,那我就不是海大人了。”

“搞研究,离开团队精神就会一事无成”

张克认为,搞研究要讲究一个“和”字,要有一种团队合作的精神。在前不久学校举行的世界环境日座谈会上,张克又强调,搞科学研究,一定要发扬团队合作精神,要用人所长,团结不同观点、不同性格的人。他常说,老同志心中应该有大局观念,有团队意识,要善于团结大多数的人,所谓的“专家”只是某一个领域的行家,你在这个领域行,并不一定在其他领域也行,“隔行如隔山”,尤其在当今搞研究需要多学科合作,更应该发挥航空母舰的群体优势,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和意识,,这样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张克老师非常重视对中青年人才的培养。他说,老年人除了自身的事业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发掘培养年轻的一代,因为事业寄托在他们身上,“有什么好的机会,要主动让给年轻同志,要树立年轻人的威信,这就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年轻人有崭露头角的机会,在学术领域扩大自己的影响。”有些由张克老师牵头做的研究课题,在发表论文时,他总是把年轻人的名字署在自己的前头,“因为自己现在已别无所求了,所求的是年轻人尽快地上来。”

在单位里,张克老师的为人处事给同事们,尤其是青年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不分尊卑老幼,都能一视同仁。年轻人初出茅庐,在学术或工作上难免会有失误,但他极少批评责备,而是通过恳谈,中肯地指出不妥之处,让年轻人口服心服。张克对研究院和法学所的发展非常关注,经常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无论是管理工作还是运作项目,他都充分体现出一位久经磨练的老学者、老干部所特有的独到而深刻的学术见解和领导协调艺术,更难得的是他那宽广坦荡的胸襟和海纳百川的精神。在工作上,他经常是忍辱负重,识大体、顾大局,一切从学校和合作各方的整体利益出发,这是他的优秀品质。在治学上,他能够游刃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并能够很好地协调这两个不同领域学者之间的通力合作。他特别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透彻了解管理第一线存在的问题及被管理者的需要。凡与他合作共过事的人,无论是校内的还校外的,也不论是地方的还是国家机关的,都能为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和折服。“在我眼里,张老师是一个重义、重才而轻财的人,他是一位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老知识分子。对于这样的学者和领导,我打心眼里服!”海洋法研究所的青年学者宿涛说,“在我与张老师的多年共事中,我耳濡目染受益颇多,而这其中,我体会最深的就是要像他那样先学做人,再做学问。”

“党把我培养成人,老来发挥点余热是应该的”

张克从海洋法学研究所所长的位子上退下来之后,并没有享受清风明月、观鸟赏花的悠闲生活,面对陡然拥有的时间财富,他认真设计着自己新的生活内容。

“既然做了研究院顾问,就不能光顾不问。我们的事业不断有年轻同志加盟,我打心里感到高兴。我现在还是一直关注着海洋环保事业的发展。工作需要我,我也需要工作啊……”在欣然受聘海洋发展研究院顾问后,与其他年轻老师一样,张克坚持每天上班。研究院的老师们都夸他是“离而不休,退而不歇”,他却笑着说自己是“废物利用,发挥一点点余热”,这句话在校内外熟悉老师的人中一时成为美谈。

张克老师的这种“离而不休,退而不歇”的生活是丰富而充实的。这种生活不仅进一步升华了他的人格魅力,体现了这位老干部、老学者的人生价值,更重要的是他从这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中找到了人生乐趣。他说:“使我高兴的是,通过几十年工作,我也结识了沿海11个省(直辖)市、42个地市的大批朋友,这是我感到最大的欣慰与快乐。”

除了日常工作外,张克老师还经常要参加国家环保总局、交通部、农业部及省地市的会议。研究院的年轻教师戏称他为“老明星忙着赶场”。去年8月29日,张老师刚刚从泰安参加由山东省政府主办的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会议(他是会议邀请的唯一海洋环保专家)回到青岛,天津海事法院的法官们为一起外轮泄漏原油造成渤海北部海域严重污染案评估鉴定工作,专程从天津赶来征询张老师的意见,并要求由他牵头负责这一案件的损失评估鉴定工作。主审法官讲:“由您张教授牵头负责,我们放心!”这次,老伴对张老师“赶场”式的出差非常不满。因为她身体不好,先后动过12次手术,体重已由原来的 150斤骤减到现在的90斤!她非常希望张老师能多在身边陪伴。张克也非常理解老伴的心情。他对老伴讲:“我欠你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等我闲下来后一定好好陪你。”老伴知道这又是在哄她,就问:“你什么时候能闲下来呢?”张老师笑了——他答不上来。为了能更好地照顾老伴,他动员女儿提前退休,以便替自己照顾、陪伴体弱多病的老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2001年,国家“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张克老师担任技术组组长,他高兴地讲:“自己现在还能做点具体工作,能在有生之年参与国家如此庞大的系统工程项目,能为渤海变成碧海做点事情,这是机遇,更是荣幸!”

张克老师生于1929年,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上个世纪50年代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做为一名有着56年党龄的老党员、老知识分子,他对党、对国家有一种真挚而朴素的情感。他说:“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农村孩子到参加革命工作,能有今天,是党把我逐渐培养成长起来的。因此,在我身体条件还可以的情况下,能代表学校为国家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应该的,也是荣幸的!” 目前,他正在为前不久在我国大连海域搁浅造成污染的葡萄牙籍油轮“阿提哥”号的调查取证工作忙碌着。

晚霞灿烂落红美,人过花甲正金秋。离休17年来,张克老师勤奋不减当年,依然不知疲倦地活跃在国家海洋科技战线上,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为后人树立了榜样。77岁的张老师宛若夕阳的彩霞绚烂夺目。衷心祝愿张老师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新闻来源:《现代教育导报》2005年7月11日 作者:金松 本站编辑:李连菊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