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青岛4月7日电 记者宋学春报道:“去贵州山区支教,是对自身素质的挑战和提升”、“西部支教的亲身经历,更引起我们对西部教育的关注”……4月4日,在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西部支教团成员座谈会上,同学们纷纷讲经历、谈体会。
中国海洋大学高度重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德育工作,开辟和发挥校外第三课堂主阵地作用。从2001年首次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活动,至今已向贵州省铜仁地区德江县民族中学派出了3届17名志愿者。从2004年开始,又向西藏拉萨师范学校派出了2名志愿者。
4年来,支教团在母校的帮助下,向支教地学校捐赠课桌5000多张,电脑500余台,图书近万册,帮助支教学校建立了微机室、图书资料库,捐赠助学金50000余元。2003年,第三届支教团了解到,在贵州省德江县民族中学与326国道之间800米路段因缺乏资金,路面尚未硬化,晴天沙石乱飞、灰尘蔽日,雨天道路泥泞、污水肆虐,给学校2000多名师生进出校园带来诸多困难和不便。支教团积极牵线搭桥,筹措和争取到33.6万元资金,将该路段硬化为水泥路面,当地人取名为“海大路”。德江县各村寨到县民族中学来的必经之路有一座小石桥,一场山洪将石桥冲毁,孩子们只能趟水过河,河中水流湍急,十分危险。支教团组织捐款1.6万元修建了一座水泥桥,当地人将新桥称为“海大桥”。
支教团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在中国海大校园里也引起很大反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到农村、到基层、到社会经风雨、长见识。近年来,海大每年有近90%的大学生以不同形式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和科技、文化、教育、奥运英语培训“四进社区”活动。截至今年3月底,海大连续16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评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新闻来源:《人民日报》2005-4-8
校团委书记初建松(右二)及我校第一批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与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部长卢雍政(中)合影
我校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授课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