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海大人自己的新闻频道”,这是“观海听涛”建站伊始便提出的口号。正是这个具有开创性的目标让匆忙间组建的记者团从几乎一无所有到成熟壮大。短短的一年间,记者团接连完成了包括校庆在内的多次重大采访任务,广泛参与并报道了校内外有影响力的活动和事件,建立了联系各院系、各学生社团、各部门机构的新闻信息网络。
“观海听涛”——海大自己的新闻宣传网络平台建立起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观海听涛”坚持新闻“服务学校、服务师生、服务教科研”的原则,不断摸索校园新闻创作的方法、规律,对记者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第一时间搜集新闻素材,绝对现场把握新闻动态,多种形式表现新闻要点,高度聚焦诠释新闻内涵。在网站成立一周年的时候,我们欣喜地看到网站更进一步的发展:建设中的新版将极大扩充信息容量,增加视频和音频比重,在加强新闻性的基础上,着重突出资料性和人本性。
和“观海听涛”一起成长
当时在场的记者团成员有网站第一任站长陈静和现在的骨干成员。陈静作了一个代表发言,看得出她连续多日熬夜的疲惫,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她和大家同样的欢喜和激动。大家分头采访冯瑞龙书记、李耀臻副书记和宣传部丁林副部长,临时的采访提纲、首次正式采访校领导,我们显得有些急躁,但是采访进行地很顺利。视频的传输也成功了。这些都不啻为一个极好的开端。
活动为轴 专题为面 步步为营
记者团是在网站筹备后期组建的,两个校区高年级的只有四个人,而浮山站还没有独立的办公室。但是网站已经开始运作,采访任务最初只是局限在鱼山站的部分活动上。浮山站在最初开始了专题新闻的试验,试图通过这一媒体、受众都欢迎的方式打开记者团的工作局面。方向确定了大四考研,没有认识的采访对象,没有现成的相关材料,但是在有了初步的采访提纲之后,这些“没有”很快被我们解决了。我们通过在研招办的采访获得了重要的数据和信息,在各院的团总支我们搜集了一大串学生的联系方式,通过网上查找我们筛选了一些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真正的专题试验开始了。采访过程中最多的是遭到拒绝,我们用电话联系一直拨到熄灯、狂发邮件要求采访,甚至守在对方宿舍,很有不依不饶、穷追猛打的决心。从初稿到成稿经过了四次修改,李瑾建议把近万字的稿件分成几个部分发,于是“记者观察”很快便有了我们的第一个专题《象牙塔里看考研》,从一到九,煞是“壮观”。后来的专题创作便成为“记者观察”栏目的“拳头产品”,也是记者团新闻写作的核心,同时最能体现记者的综合素质。
我们的策划部、专题部、专题小组继续完成了许多专题:妇女节、母亲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教师节、中秋节、黄金周等的节假日专题,运动会、社团艺术节、辩论赛、“三下乡”社会实践等重大活动专题,大肆毕业生(学习、就业、考研)、04级迎新及军训、新生导航、“科学、人文、未来”论坛、校庆等重大事件专题 。可以说我们的记者是在专题策划和执行中成长起来的,正是这些贴近生活、深入现象背后的采访让我们的记者真正地发现、发挥了自己的能力。
记者团工作真正打开局面是在2004年的春季运动会。两个记者站统一策划、统筹协作,两天里记者们不间断地传送着赛场内外的消息,采访对象几乎涉及全部参与人员,尝试了各种题材的报道,使用了尽可能多的摄影照片,结果证明我们的辛苦是值得的。
在今年运动会上,我们新闻网第一次面临大型报道任务,在巨大的挑战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坚定而充满自信。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的精彩,当时我接到的是报道各学院商家赞助的任务,一开始真的是毫无头绪,后来在与同事的反复讨论(我们网站中常见的新闻准备工作)中确定了采访方式。在两天的运动会中,我们奔走于各个学院的看台,与各个学院学生会的干部交谈,短短两天就认识了许多朋友,更从他们的经历中学会了什么叫坚持。这使我第一次有了一个做记者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更坚定了做好新闻的决心。(记者:董真)
加入网站不久我便与大家共同接受了校运动会的考验。当时大家都抱着让消息最早出现在本站的决心,迅速地穿梭于各个赛场。第一篇署上我名字的文章是一份田径比赛的成绩。当我气喘吁吁地抓着汗渍渍的成绩单,把它交到在新闻中心坐镇的陈静手中时,心中早已忘记奔跑带来的劳累……(记者:张丽杰)
运动会,我和昊昆是鱼山站的摄影主力。从头天的健美操比赛到第二天的短跑、跳远、跳高,再到场边的观众、啦啦队,拍得我不亦乐乎!那天我扛了两台相机,两个摄影包,一个长焦镜头,还有个三脚架。运动会结束了,我和昊昆感叹好累,都觉得我们身上扛的东西绝对比铅球重,走的路绝对比跑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