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

流泪的狂欢

作者:陈博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4-12-27

字体:

 
 我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

 

   乔治·艾斯珀的一句话——“我为新闻狂”划破时空敲打着我的心,如同一块小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新闻是时间的易碎品”,却是一种催你奋进的责任,如同抽打陀螺不断旋转的皮鞭。做学生记者,如同背着一块石板在剧院里看戏——压力很大,但却是在与高雅的艺术对话。

  
    伤痛比幸福更能刺痛你的心。在新闻网,我曾有过无数次地懊悔。可惜,一切都无法重来一遍,懊悔永远定格在遗憾的色调上了!

  

 第一次懊悔是在采写《魏蕾:在幸福中游泳的女人》时,当时我没有一点点采访经验,没有合适的切入点,没有严谨的采访提纲,甚至连几个封闭性问题都没有,我就去了。在采访中,老师给我倒水、削苹果,给我看影集。积极“配合”我的工作。当我起身离开的时候,我才猛然发现我在老师家已经呆了两个小时了。两个小时对每天忙碌的魏老师是多么宝贵,这段时间,她可以备两个班的课,可以批改一个班的作业,可以……,我本可以为老师节省一小时的,而我没有!

 

 第二次是在写完义务献血有误区 正确认识没担心》的时候。当时的不负责任成为我嘲笑自己的典型事例。当时,我试图尝试用心理学去分析校园里很多同学不乐意献血的现象,也许有人觉得,这是个无聊而又没有意义的话题。但通过查阅书籍,我还真找到了正反两方面的理论依据。可惜我的知识层次是那么浅薄,连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皮毛都没学到,就洋洋洒洒,下笔千言。现在回头看看,当时自己幼稚得近乎愚蠢。 


    第三次懊悔来自同事冯文波给我的“当头一棒”。这次教训是新闻意识的淡薄。
2004524文化产业司司长王永章来我校审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工作时,冯文波和我一起去采访。王司长提到一句话“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最后一桶金 ”。当时,我根本没意识这句话的分量。第二天,冯文波就采访到我校文学院文化产业系系主任张胜冰教授,做了一篇人物访谈《21世纪的最后一桶金》。等我看到这篇稿子的时候,我恍然醒悟:一次机会在我的窗口徘徊片刻,便进了冯文波的门!

 

  ……


   
懊悔,不是主色调。在这里,我收获了很多。既有“科学·人文·未来”论坛期间的奔波忙碌,也有与央视记者一起采访毕淑敏老师的激动亢奋、还有整理海大校史的顶礼崇敬、还有稿件被其他高校转载的欣喜雀跃……

 

 在新闻网的一年,我发现自己日渐“无知”——什么都问;日渐软弱——容易感动;日渐沉静——开始思考。


    新闻采访与写作,流泪的狂欢;观海听涛新闻网,让我们跳舞的舞台!

 
记者:陈博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