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

四届“挑战杯” 四问成败经

作者:陈博 华君…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4-12-09

字体:

 

 

“挑战杯”——不仅仅是吸引眼球(图片来源:求是新闻网)

 

 

我校天露创业小组在厦门大学决赛评选中(图片来源:“挑战杯”主页)

 

 2004117,一个不寻常的日子。全国77所高校550名队员组成的100支参赛团队齐赴厦门大学——参加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评选。来自台湾大学和台湾交通大学的两个大学生创业团队也首次参加了竞赛,香港、澳门的大学也组队观摩竞赛。众多团队中,我校天露创业小组队员的身影。两天后,一个回响在厦门大学某礼堂里的声音牵动了海大师生的心——“获得创业计划金奖的还有中国海洋大学天露创业小组”。天露创业小组队长、我校生物技术2002级学生王菲流泪了,这是青岛高校参加“挑战杯”系列科技创新竞赛历史性新突破。
   
   
八十年代的“经商热”,九十年代的“考研热”,当前的创业热潮会不会是大学生几年一个轮回的一种时尚?
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了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六年来,“挑战杯”让我们得到了什么?“挑战杯”是创新教育的训练营,还是商业计划的孵化器?


●疑问一:“挑战杯”目的在于培养一种创新意识,还是一批可行性商业计划?对于在“挑战杯”中或成功或失败的例子,我们怎样去认识?


 

 “宣传风险投资理念,传播自主创业意识,激发广大青年学生适应时代要求,勇于创新,勤奋学习,投身实践,努力成为新世纪适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骨干人才。”这是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宗旨。不以作品吸引市场资本投资为标准,侧重培养学生最佳的创意,这一点无疑说明“挑战杯”较之真正的商业计划竞赛还是不成熟的,是高于智力竞赛而低于真正创业大赛的中间层次。更准确地说,大赛作品是介于学生作业与商业计划之间的东西。正如天露创业小组队长王菲所说:“‘挑战杯’本身就是一个大型模拟游戏。”


   
六年前,清华将创业计划大赛引入中国。“但中国大学生科技创业的环境并不完善,也没有完备的创业服务体系,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来办自己的创业计划大赛。” 清华大学主管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团委副书记马扬飚曾说。“并不一定让同学们参加了大赛就要创业,实际上通过大赛直接走上创业道路的也毕竟是少数。我们的目的是让同学有这样的经历和意识。”


   
可是,“挑战杯”似乎届届丰收。不但涌现出了鲁军、王科、邱红云、童之磊等一批经历过失败或者挫折的管理人才、一批商海的学子弄潮儿,也创造出了视美乐、易得方舟等颇具影响力的范例。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几乎每届都有企业家投资,我校曾带队参加第一届“挑战杯”竞赛的王福年老师认为:“那仅是风险投资,追求的是短期的利润。并不能很快赢利,甚至会赔钱,毕竟投资家不可能长期注入资金。”李玲玲的失败无疑是个例子。凭着“高杆喷药器”和“新型防撬锁”两项专利,以及从武汉世博投资公司获得的10万元“大学生创业风险资金”,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96级学生李玲玲于199981正式创立了她的“武汉天行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仅仅过了一年,她所开发的专利技术高杆喷药器还是样品;然而,她与武汉世博公司的矛盾变得尖锐化、公开化,公司亦陷入瘫痪,李玲玲本人也抛开公司拂袖而去。

“挑战杯”举办的最初几年,学生公司风起云涌。经过几年的市场竞争洗礼,创业计划竞赛逐渐回归到“培养人”的目标上来。大学校园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为广大学生参与素质教育的新载体和科技活动的新形式,同时也成为高校之间竞显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窗口。

 

●疑问二:六年来,“挑战杯”的篮子里有那些收获?

 一、高校知识专利与市场对接,填补了市场空白。高校有人才,有技术,有很多没有充分利用的资源和科研成果,市场上又有相应的需求,而“挑战杯”通过资源整合使它们完成了对接。“挑战杯”举办以来,每届竞赛都会产生不少填补市场空白的新型产品或服务。在第四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团开幕式上,中央书记处书记杨岳说,本届竞赛是“挑战杯”创业计划开展以来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代表了全国大学生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活动的最高水平。竞赛作品质量为历届最高。参赛作品涉及农林、畜牧、能源、电子信息及服务行业等13个学科门类。

 本届大赛评委之一、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孙大海对此深有感触:“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项目中,有很多都是高校的科研成果。例如,有一个项目早在1996年就拿到了专利,但直到这次大赛才由大学生们进行包装,推向市场。”在“挑战杯”等创业计划竞赛前,学生几乎不可能使用学校或老师的科研成果,学生本身没有知识产权。现在,老师可以股份的方式从学校获得收益,而学生则可以通过投资方来获得利润。在一定程度上,“挑战杯”促成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创新教育得到落实。 创业计划竞赛于1998年登陆中国,200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第二届“挑战杯”,便将大学生创业浪潮推向了新的高峰。不少在校大学生或开公司、或搞网站,兴起了一股创业热潮。经过几年的市场洗礼,一部分学生公司逐步走向成熟,而一部分已经销声匿迹。但有一点值得肯定,“挑战杯”大大促进了高校的创新教育。

“如何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产品,这方面也应该做一些创业性的尝试。”北京大学教授夏业良认为,中国教育体系中一个比较大的缺陷,就是从理论到理论,不但是学生,很多老师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也比较严重,创业大赛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学生实践的机会。”

创业计划竞赛使大学校园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为共青团、学生组织参与素质教育的新载体,成为学生科技活动的新形式。它为创新教育构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它赋予了学生探索创业的模式,强调创造性和市场性。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参与者、探索者。大学生的应变素质、创新意识、市场观念也就在不断的解决问题和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得到培养。

      
同时,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工作,无疑会使每个人对其他专业有所接触,有所深入。这便对传统的“隔行如隔山”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冲击,从而适应了学科综合的趋势。“挑战杯”无疑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创新和创业的课堂。  

三、创业计划趋于规范、科学。对于前几届“挑战杯”递交的计划,万维投资网执行总经理葛启明说,不少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美妙想法和概念的层面上。在大学生们提交的相当一部分创业计划书中,许多人试图用一个自认为很新奇的创意来吸引投资。而现在投资人看的是你的计划中真正的技术含量有多高、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可复制的以及市场赢利的潜力有多大,对此,学生必须有一整套细致周密的可行性论证与实施计划。 

中信集团中国国际咨询公司高级咨询员张铁民担任了第一和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评委。他认为参赛作品有一种趋势: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绝大多数创业计划书在写作上逐渐变得严谨,准备更为充分。而且,参赛作品内容多样化,涉及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环境科学、精细化工、新能源、农林以及服务业等行业,而第一届比赛90%是网络方面的作品。
 

●疑问三、“挑战杯”的吸引力何在?众多大学生“前仆后继”,仅为拿奖还是意欲跳“海”?

我校国际法学2004级研究生周晓明参加了第三届和第四届“挑战杯”,谈起参赛意图,他说:“第一次为了一个理想。大家全力以赴,花了很多心血,费了很多功夫。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在众多的参赛队中脱颖而出,获得银奖。这也是海大当时最好成绩,但可惜与金奖失之交臂。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不愿意留下遗憾。第二次挑战杯’,给了我圆梦的机会,得以弥补留在心底的遗憾。”

王菲的目的却很简单。她说:“我想得只是把专利推到市场上去。莼菜多糖蛋白体生产技术(即天露有限责任公司所依托的生物技术)的发明者是我姥爷。他老人家搞了一辈子生物技术研究,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让自己的技术为国民造福。对于其他参赛选手,不可否认,有人是为了得奖,而一些人确实是为了创业。”

另外,企业的关注也给大学生的积极性一个反作用力。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首届学生创业大赛评委会主任陈小悦教授认为,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许多新创意,而且,他们的智力价格低廉。加之他们的背后是科研力量雄厚的高校,可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所以很多投资商看中了学生企业。锡华公司董事长张杰庭曾直截了当地说,学生有一定的知识,而且,他们有许多大胆的又是富有商机的想法,所以很多投资家选择学生企业。每日商报曾撰文《“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给大学生发大财的机会》说, 大学生经常叹息“怀才不遇”:有金点子却没资金操作;企业家和风险投资者常头疼:有钱不知该投到哪个最能生钱的产业,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就可以解决二者的问题。有了挑战杯,不怕学生不踊跃参加。
 

《北京青年报》曾报道,清华创业园的先生介绍,相当多的学生是把参加大赛看作丰富课余活动,而不是随时准备休学跳进市场的海洋,这也是学生创业走向成熟的一个明显标志。

●疑问四、中美的大学生创业有何差异?中国的学生创业如何融入世界浪潮?

目前,韩国的大学校园里正在出现一股创办风险企业的热潮。统计表明,这些风险企业76%是信息、通信、因特网、电子等领域的企业,而这只是学生创业亚洲飓风的一个缩影。在中国,大学生创业环境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不可能仅靠学校的力量一蹴而就。国内高校和有关部门近几年来推出了多种形式的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和竞赛,客观上在高校营造了一个萌生创业思想和投入创业实践的有利环境。

虽然步履艰难又总遭质疑,但我们发现,近两年来“学生创业”在世界范围内表现出勃勃生机。同时,世界性的差异又是明显的。我们不妨看看《中国贸易报·前程招聘专版》作的中美大学生创业比较,以便取长补短——

★创业的起步时间不同

中美两国的起点时间相差了15年。大学生创业热情起源于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大赛。自1983年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两位MBA大学生举办第一届商业计划以来,美国许多高校都开始举办自己的创业计划大赛。据统计,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有46%出于MIT的创业计划大赛。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的创业计划大赛已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之一。在中国,19985月,清华大学才举行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19993月,清华大学学生科技创业者协会又主办了第二届创业大赛,这次大赛诞生了如“易得方舟”、“视美乐”等学生公司。

★创业的社会环境相似

两国从政府到社会、高校及传媒都支持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自主创业。20004月,国家教委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项政策:大学生、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继清华大学之后,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及重庆等地的高校也纷纷举办创业计划大赛,鼓励学生创业。清华大学还专门为学生创业开辟了清华创业园。不同的是美国有关部门仅是营造一种气氛和环境,公司从成立那天起就完全接受市场的考验。虽然中国在工商、税务方面对学生公司并没有优惠的政策,但社会、校方都为他们提供了不少帮助:休学创业、管理咨询、商务培训等,有的甚至出资为学生创业作广告。

★创业资本的来源不同

在投资方式上,作为大学生,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资金有限,唯有利用专利、专业技术或高新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进行投资,多数创业者都是由技术人员向管理和经营人员转化的。这是两国大学生创业的共同特点。在吸收风险投资上,两国有较大的差异。美国是世界上创业投资最发达的国家,有成熟的资本市场,风险投资资金充足,信息服务行业发达,各种咨询服务机构齐全,因而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多数都具有可行性,市场前景好,容易得到风险投资,公司发展快。而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落后,创业投资处于起步阶段,二级市场尚在酝酿之中,融资就相当困难。大学生们由于缺乏资金和时间,因而许多优秀的创业计划难以付诸实践。

★创业者的素质及对创业的态度

两国的大学生对创业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但实际推行起来却截然不同。究其原因,除了受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外,主要是由于高等教育模式不同造成的。

美国的教育是服务型的,开放的,一般都实行“学分制”。学生只要修够学分即可拿到文凭,在校时间可不受限制,因而学生创新能力强,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性格和竞争意识。而我国的教育是管理型的,封闭的,实行的是不完全“学分制”,大部分学生不能提前或推迟学习,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知识创新意识不足,普遍缺乏一种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加上我们太过于注重学习的过程与形式,而忽略了学习的目的,因而走出校园谱写创业史的不多。


★创业的层次和领域不同

美国大学生一般从事高智力的高科技领域的创业,而中国只有部分大学生涉足网页设计、软件编制等高科技领域,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事家教、办书店等创业活动,因而难以出现像向比尔•盖茨的视窗操作系统挑战的芬兰大学生linux那样的创业者。

      

资料整理:陈博 君 王新艳 许方辉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