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要着眼于未来,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应这一时代要求,我校许多优秀教师都在努力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其中,教育系系主任李春荣教授在全校范围内所开的选修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中采用学习型组织的新教学模式受到师生的关注。就这次课堂教育改革实验,记者对李老师进行了采访,内容记录如下:
此教学模式的内容、具体实施过程:
李春荣教授(以下简称李):这是第一次尝试,效果如何还无法定论。我们采用团队协作的方式:我带领六个老师组成一个团队(他们都是来当志愿者的,因为学校不可能安排这么多老师来教一门课),每个老师各带领七八个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并尽量使每个组的成员都不在同一年级、专业和地区,以便做到信息的互补。每一个老师带领的团队各自确定一个研究课题,通过小组内的分工、合作,在学期末完成研究任务,争取能把这些研究成果结集成册。
课题研究主要经过开题准备、开题、研究、结题四个步骤,学期末经过答辩来考核本小组的研究完成情况。团队得分占团队成员期末成绩的70%,另30%是由各团队内部成员互相评分来决定的,所以这要求同学要有高度的团队意识。
采用此教学模式的灵感和初衷:
李:学生厌烦学习,旷课、逃课现象非常严重,但我认为这不是学生主观上讨厌学习。他们的动机、目标等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不能一味地怪罪学生,老师本身也有责任。重要的是激发、引导学生去学习,而这些又建立在一个更重要的基础之上,就是——相信学生,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学习。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就讨论了“学习型组织”,这本书给了我一定的启发。桑新民老师主编的《学习科学与技术》,书中用了一章的篇幅来介绍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与艺术。我们吸取这些观点的精华,并结合自身特点加以改进,形成了目前这种教学模式。
让学生采用这种方式学习的目的,首先是要学生学会团队协作,创建他们“组织”的意识;再一个是让他们学会利用网络学习,因为大量的资料都需要到网上查找;还有就是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信心,留给他们一个宽广的空间去证明自己的能力,寻找自信。
此尝试的利弊权衡:
李:优势我前面已经说了,有很多。问题目前有一个:成本太高,这是指师资方面。结合我们目前的国情,这是最大的难题。我们正在尝试一种方法:在学生团队中挑一些精英分子来重点培养,将来可以让他们充当“导学”的角色,这样可以缓解师资压力。
就目前情况来看,老师和学生的热情都很高,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学习精神。
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的看法:
李:没有深层次思考的交互(即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互动)是毫无疑义的,那只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上的一种交互。所以,要“放下去”,把问题留给学生,给他们思考的空间,这样才会达到好的效果。
像数学一类的需要非常严谨的逻辑推理的科目,老师的讲解所占的比重要大一些,似乎不太适合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研究任务。其他的科目,都可以尝试这种方法去教学,其他院系又大多有研究生,这些研究生就可以当“导学”,这就加大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
附:《学习科学与技术》专题及简介:
1、E-Learning 条件下的人力资源开发角色的拓展 辅导教师:季托
简介:假设你是跨国大公司或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总监,你将如何协调E-Learning与人力资源开发角色的关系?
2、学习团队的绩效评价 辅导教师:季托
简介:假设你是某学习型组织的高级管理者,你将使用怎样理念设计绩效指标激励组织成员,最大限度激发成员学习(工作)潜质?
3、网络时代写作方式的变革 辅导教师:刘建平
4、信息时代的阳盛阴衰 辅导教师:刘建平
简介:有关信息时代男性与女性的平衡问题。
5、大学生学习动机调查 辅导教师:曲少珍
简介:研究怎样设计该主题的调查材料、怎样选取调查对象以及怎样获得调查对象的真实答案,然后怎样系统的汇集调查结果形成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
6、学习化团队效能评价 辅导教师:曲少珍
简介:通过小组学习网页制作(dreamweaver)来研究团队化学习的效能。
7、《第五项修炼》之我见 辅导教师:王振
简介:对《第五项修炼》的理解。
8、大学生学习个体差异探究 辅导教师:武波
简介:人们在智力、思维、态度以及行为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使得每个人在相同的学习时间、学习条件、学习方式下取得的结果相差甚远。那么对于大学生来说,如何正确的体察自己的“个体差异”,进而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手段呢?这就是我们这个课题所要探究的。
9、中国动物保护之现状 辅导教师:武波
简介: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爱护动物就是爱护我们自己。但是,对于礼仪之邦中国的人们,我们对朋友们还算好吗?一起来吧,调查之后才能得出一个公正的结论。
10、网络中我最(不)能做的十件事 辅导教师:张银
简介:通过寻找网络中“我”能与不能做的事情来探究网络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系。
11、三个事件的启示 辅导教师:张银
简介:研究“计算机与马桶”、“鸡蛋与数学”、“计算机与音乐”之间微妙的关系来寻找一种深层次的启发。
记者: 周兆斌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