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第四单元——“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是一场真正的思想碰撞。我们这些听众仿佛参加一次思想的豪门盛宴。我们不禁惊呼:论坛终于开始“争论”了!听完之后,我感觉自己曾经是多么的迂腐。我原以为科学与人文“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我终于醒悟“相煎”是为了更好地融合,从而回到“同根”上,岂能不急?岂该不急?
“我给大家看副对联。‘文化人不拘乎山形水色画中现山诗中流水,科学家有得于画意诗情符号乃画数字也诗’。横批‘得意忘形’。”这是冯士筰院士给我们的解释。他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科学也可以是妙不可言、诗情画意的。而他的温文而雅、翩翩风度也证明科学和人文在他身上的相互融合,浑然天成。
他说,E= mc²就三个符号就可以表示控制世界的规律,这多么神奇,多么美!当然这里面还有教育的问题,教育好了就会成为原子能、核电,造福人类;教育不好可能会成为原子弹,制造灾难。但真正的科学是追求真善美的。科学是孤独的。冯院士说“科学家像老和尚一样。要能耐得住寂寞,你走的越远会感到越寂寞。这和文学家搞创作也是一样的。”他引用莱蒙托夫的诗句结束了演讲。但他演讲的“魂断广岛、巨星碰撞、浪漫火花、试问苍天、孤帆远影”则深深留在我们心里。
管华诗校长是本单元最后一位演讲人。他的观点则显示出科学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使命感。他深切地说,从科教救国到科教兴国,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呼唤。在演讲中,他多次强调科学与人文的“天人合一”。他对当今科学和人文社会地位的揭示可谓一针见血。“科技已经进入令人目不暇接的创新时代。而人文却没有得到人们相应的重视。科学体系与人文体系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现象。人文缺失成为一种显著的征兆。”他说,科学和人文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最近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相信他们将会达到相互统一。
张平的《小说家看科学》则是批判锋芒十足。尖锐地质问“科学在带来生活富足的同时,不是也把我们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了吗?富国、富人愈富,穷国、穷人愈穷,这难道不是科技进步带给我们的一大后患吗?”从社会学角度,他剖析了社会进步脚印里种种难题的根源。从国际局势角度,他对比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的种种不平等——科技的水平,资本的垄断。从互联网对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他深深忧虑,科技没有带给人类种种难题吗?环境污染、资源匮乏、水源短缺……
张平的演讲成为思想碰撞的导火索,也成为更深入思考的开端。
陶东风的《转型时代的科学家与文学家》将“论”深入,论坛终于开论了!他提到历来文学家与科学家就缺乏交流甚至造成猜忌。文学家批评科学。尼采就是瞧不起科学家的代表。“包括这两天发言的文学家有不少也在批评科学,甚至很厉害。而科学家说文学家好空想,不务实,夸夸其谈。”通过介绍,我们了解到,尽管当今社会出现学科整合的趋势,但科学家与文学家还是分歧多多。他说,科学家重理性,重视可行性、重视对象的客观性、强调物质层面;而文学家重感性、肯定执着、重视认识对象的主观性、更关注精神方面。他用“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来表示科学家与文学家的不同。对于这种差异,他倾向于融合,肯定文学家边缘立场的意义,他们是关注社会不可替代的声音。而对社会发展起直接作用的则是科学家。
对于两位专家的观点,秦伯益认为“西方出现过反科学主义。但那些人其实不懂科学。我国还远远没有达到西方的科技水平,如果现在就引进反科学主义,一味批评科学。只会让科技倒退。我相信张平老师只是善意的提醒,并不反科学。”
欧阳自远也认为,张平老师列举了很多科技的弊端。但是不是更应该看到科技的好处。“我相信科学和人文结合起来会把这些弊端解决,会做得更好。”
张平老师最后对自己的观点做了解释,他的意思是当科学与资本结合起来时,是多么危险。我想,或许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张老师的演讲——当资本占领科学时,会出现不少灾难。当真善美征服科学时,带给世界的是光明。
记者:陈博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