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到底该建立怎样的关系?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人类应以怎样的态度去看待?这些世界的、全人类的问题,在今天的“科学、人文、未来”论坛的第三单元中,五位科学家和作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了我们精辟的解释。
城市是我们现代人最为熟悉的生存环境,每一座城市因着他们的特色吸引着人们。“其实吸引人的不是城市气派的外表,而是它的城市文化”,著名作家方方在她的题为《尊重城市》的演讲这样讲,让我们从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生存的环境。那么,如何保护、承传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就自然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武汉,无论是她的辉煌的现在,还是她的极具魅力的历史,方方用她独特的语言借此向我们发出“尊重历史、尊重城市”的呼吁。让每一位听众去思考“建筑意义和商业意义基本消失”的城市建筑的文化、历史意义。
但人类现在面临的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问题,可以说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不仅是社会问题,还是环境问题,更是经济问题、能源问题和政治问题。”张锲先生在《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时,严肃地提出。更具震撼力的还有张国伟先生播放的干旱、大风、沙漠化等环境问题的图片与表现美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建筑的图片带给人们的视觉与思想上的强烈对比。“此时无声胜有声”,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人类的无奈、忧虑,让我们一起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思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用哲学的思维、角度来认识地球,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持有乐观的态度,但必须付出代价的艰苦探索”,张先生给了我们一种思路,一种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平等的关系”的思路,因为“人是宇宙、地球物质运动的统一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
尊重城市也好,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好,其目的可以用熊召政先生的《重建诗意的生活》来概括。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人类生存的曾经的、现在的、将来的自然,“充满爱心,心存敬畏”的与自然相处的原则的提出仿佛让我们猛然间明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但只有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恨的终结并不等于爱的开始”。我们需要的是“知”,更是身体力行。
“民族与世界”,这是今天论坛第三单元的主题,关于民族,韩少功先生的《超越民族》的思想,让我们把握住一种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精神盾牌;关于世界,谋求可持续发展应是一个共同的话题。所以今天的演讲,带给我们的是关于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是不同思维在思考同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它的意义是重要的,尤其在人类科技发展到足以改变自然的今天。带给我们的启迪和留给我们的思索仍在继续。
记者:王新艳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