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么多新的面孔,忽然感觉自己又老了许多。”记者在采访的路上偶然听到一位抱着一摞考研资料的学姐略带哀叹的声音。这支新的队伍带给了我们活力与压力,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复杂的新生情。
喜悦与期望
“我们全家都来了,孩子考上海大,我们很自豪啊!都想过来看看。连她的小妹妹也非争着来送姐姐不可。”在宿舍见到尚蕊的父亲时,他满脸笑容地指着正在床上吃苹果的小女儿告诉记者。
“我只是来看看海大的样子,将来我要考北大、清华!”妹妹涨红着脸争辩,把爸爸逗乐了。
和很多家长不同的是,史岩的父亲望着窗外正在建设的杂乱的工地表现出很大的向往:“学校正在建设啊,等绿化搞好后,一定很漂亮的。”对于女儿的宿舍条件,这位颇为朴素的父亲一个劲儿的说:“很好,很好啊。”
“不是想象中的‘筒子楼’呢,我家晶晶很高兴,进来一看就喊‘有洗刷间、厕所,不用跑上跑下的,像个家呢。不错不错!’她倒是特喜欢运动,一进校门就到处找操场,看有没有踢足球的。从小没离开过家,这次非要让妈妈来帮她铺一次被子。”对面汤晶的爸爸接过去幽默的讲述着女儿的种种。正说着,汤晶风风火火的从外面跑进来,喊爸爸和她一起取被褥。
回来后,妈妈不在,晶晶的爸爸坚持亲力亲为。接着就“笨拙”的爬上床,脊背差点碰到天花板,女儿在下面一件件的递上去。父女俩还不时相互“取笑”一番。折腾了半天,“顺利完成任务!爸爸伟大!”父亲只是笑了笑,顺手拿起女儿的书包,竟然穿好线仔细地缝补起来,专注的神情、细密的针脚,还带有一股“狠”劲儿,似乎要把所有的话语一并缝进去。
陌生与失落
在校园中,碰到最多的当然是问路的新同学。然而这种陌生感又不仅体现在对海大校园格局上。
第一次与时潇交谈就是在通往读书俱乐部的路上展开的。同她的名字一样,她是一个文静略带忧郁的女孩。
“我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很陌生,到哪里也不知道路。本来我是很记路的,可是不知为什么来到这里一点都不行。大学里连找条实实在在的路都这么难?”说这些时满脸的困惑让记者感受到她们此刻新鲜却又迷茫的心情。
“看到通知书上漂亮的风景高兴的不得了。来之后还真有点失落,昨天晚上接到清华大学一位朋友的电话,大谈她们宿舍的好,可把我打击坏了。但听说我们学校的学风很好,心里平衡了许多,毕竟来大学重要的是学习她内在的东西。”
午饭后,父母都离开了,对于第一次独自生活的她颇不习惯。再次见到她,一提到家,她的眼圈就红了。以后的路就靠自己走了,寻觅大学的路对她们而言还很长,但他们灿烂的脸庞和急于了解大学一切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自信。
对于学校、新环境的好奇和迷茫,不仅新生如此,家长也是同样。他们抓住一切时机询问学校的餐厅、住宿、学习等各方面的问题。接待同学的解答令他们很满意,但总感觉他们有一种不放心。来自济南的刘涛的姐姐告诉记者:“同学们很热情,我们很顺利的就办完了各项手续。特别是这张报到简图和学校地图,做的很清楚,很周到。但是总怕他适应不了,总想多为他打算一些,多做一些。”
向往与现实
“选课是怎么回事?”“转专业容易吗?”“课余时间做些什么比较好?”晚上,在刚刚收拾好房间的新生宿舍一点也感受不到忙了一天的疲倦,见到学姐后,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问个没完。最关注的莫过于军训生活了。
德语系的庄春芳在听说军训生活会很苦时,竟出乎意料的大呼:“太好了!我可以为减肥做最后一搏了!在家一个暑假都没减下来。真盼望啊。”边说还边做出向往状。
而更向往的还是“真正”的大学生活。
“在家中我一直在想大学是怎样的。在心里一遍遍描绘自己在大学的样子。梦想自己会成为在小说中看到的菁菁校园中的才女。而且有一片属于自己展示的天地。”来自莱西的史岩同学滔滔不绝的说起来。
“我一定要到学生会锻炼一下自己。”活泼的王淑洁很坚定地跟同学谈起了自己的计划。
“不知四年后,我们是什么样的?找工作?考研?”一直在旁边沉默的徐冠群轻轻的叹了口气。
“是啊,不知道我们的专业就业形势是如何。听说法语比德语的师资力量啦、就业啦都好许多。”章瑶接过去说。
没想到刚进入大学,他们就开始思考这些我们现在还没认真思考过的问题。
同样在2003、2002级的同学眼里,他们既看到了新生的朝气与活力,更看到了他们的成熟与稳重。“他们给我的感觉是很质朴,充满了稚气”,为迎新忙了一整天的新闻学院2003级的沈洋这样评价刚刚跨入海大校门的新生们。 外国语学院学生会秘书长杨柳提到对新生的总体印象时,则充满感慨:“感觉他们素质很高,年龄又普遍很小,今年87年出生的学生很多。但他们考虑的问题却很远、很实际。对待大学似乎不像我们当初怀有的那种浪漫。”
海大的新生就这样用欣喜好奇的眼光打量着即将生活四年或更长时间的新家园,又用忐忑迷惑的心灵试图触摸大学的每一寸肌肤,更开始迈开坚定自信的步子去寻觅自己的大学路。
作者:王新艳 董真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