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韵海大 ——新生的新家

作者:陈博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04-09-04 字号:

     海大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学校概况,特色显著,有容乃大;校园风景山水相融、古朴典雅;人文底蕴,博采众家,简约深厚……

 欧韵海大,雕刻属于自己的迷人

    走过了六月的热血沸腾与惊心动魄,来到了高考泅渡的彼岸——大学。带着欣喜,或者还有些许酸楚,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安下新家——海大,四年不懈的追求便要从这里开始了。
    走进陌生的校园,这里没有未名湖畔的光斑色斓,没有博雅塔的影肃魂穆,但这里有八关山的晓风明月、晨雾萧雨,尖顶红楼内“夜来卧听风吹雨”的诗情画意;这里没有燕园建筑巧夺天工的古朴,却也有海洋馆、水产馆的新哥特式神韵;这里没有清华园的荷塘月色,但有胜似仙境的樱花瓣雨,一言以蔽之,海大同其他名校一样,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

 学校概况∶特色显著,有容乃大

 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的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包括理学、工学、农(水产)学、经济学、文学、医(药)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始建于1924年,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等历史时期,200210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学校分鱼山、浮山和崂山(在建)三个校区,设有海洋环境、信息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生命科学与技术、海洋地球科学、工程、管理、经济、外国语、文学、法学、数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继续教育、高等职业技术、公共管理、国际联合教育、新闻与传播等20个学部、学院(系),69个本科专业。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现有海洋科学等7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并覆盖39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7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海洋、水产、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大气科学等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个领域具有专业工程硕士授予权。
    学校现有在册各类学生
19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3000余人,留学生800余人。一批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在校治学和执教: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博士生导师200余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讲座教授2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王蒙先生担任我校顾问、教授、文学院院长,著名画家范曾先生担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理查德·恩斯特(Richard Ernst)、罗伯特·胡博(Robert Huber)、瓦尔特·科恩(Walter Kohn)、鲁道夫·马库斯(Rudolph Marcus)、理查德·罗伯茨(Richard Roberts)等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受聘为名誉教授,张炜、毕淑敏、尤凤伟、余华、迟子建等国内知名作家受聘为首批“驻校作家”,还有5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客座教授团”以及来自十几个国家的40多位博士组成的“海外教授团”。学校共有70余个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具有不同专业特色的实验室,拥有供教学、科研使用的3500吨级海洋综合调查船——东方红2号。

校园风景山水相融、古朴典雅

   相对于清华的华贵气派,北大的庄重典雅,浙大的气势磅礴,海大显得多少有些小巧玲珑、古朴端庄,但这里却不乏名人大家的历史足迹,享誉中外的一代学术大师们为海大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站在八关山上,远远望去,海大的鱼山校区淹没在一片绿色的海洋里,其中点缀着欧式建筑的点点红顶。校园欧式建筑群,同周围的张道藩旧宅、“寒碧山庄”、
赫崇本故居、梁实秋故居等旅游景点相映成趣,营造出浓浓欧韵情调,深深学术气息。在曲折绵延的青岛湾畔,不算巍峨的八关山也透着份伟岸。而浮山校区的布局则体现着现代化大学的快节奏格调。地处繁华的香港东路,建筑风格简洁明快,海尔经贸学院的巨幅标牌在附近商业公司的环绕中显得格外醒目。前来就读的职业白领们出出进进,而行色匆匆的在校学子身上散发着年轻人的激情和涉世未深的清纯。

    走进海洋大学鱼山校区,直扑眼帘的是一座古朴典雅的建筑。大门是拱形的,楼内的楼梯前也有拱形廊柱,而楼梯却像登山的阶梯一样完全是石头打造,显得古雅、庄重而又充满异域情调。它就是著名的“六二”楼,作为青岛解放的纪念,成为海大的标志性建筑。

    在中国,能够拥有一座山的大学可谓凤毛麟角,武大有珞珈山,海大有八关山。八关山不高,只有七八十米,偏于海大一隅,但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梁实秋、闻一多、都在此觅过文思,臧克家、老舍在此找寻灵感,这便使八关山陡然高大、神圣起来。

    环绕鱼山校区,青岛山、小鱼山、信号山散落在周围,栈桥、第一海水浴场像一带蓝色长廊,海大由此平添了几分钟灵毓秀。

 人文底蕴∶博采众家,简约深厚

20世纪30年代,海大是青岛的人文核心。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吴伯萧、 藏克家……一大批文学大师曾在海大任职、任教或者求学,为我们留下彪炳千秋的宏篇巨著,成为我校留下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更为青岛这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作家王统照在这里写成了气势磅礴的巨著《山雨》、著名散文《青岛素描》和诗集《这时代》;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在这里创作了震惊诗坛的伟大诗篇《奇迹》;老舍先生在这里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创作了小说《八骏图》;散文家吴伯箫创作了《山屋》、《岛上的季节》等散文名篇;
翻译家梁实秋开始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诗人臧克家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烙印》和另一本诗集《罪恶的黑手》。

    海大有幸,山海有情。是她,激发了这些天才作家的灵感,创作出这些伟大的作品。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作家和作品,海大园的八关山才显得更加巍峨,碧海才更加广阔,海大人才更加睿智。

    斯人已逝,往事悠悠。为了重振海大人文精神,延续海大
80年丰厚人文底蕴,近年来,学校广泛邀请国内外名家来校讲学。聘任王蒙先生为我校顾问、教授、文学院院长;尤凤伟、毕淑敏、余华、迟子建、张炜为驻校作家,更是扩大了海大人文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

    有着
80年风雨历程的海洋大学,像一位搏击长空的勇士,谱写属于自己的壮志凌云,又像一位含辛茹苦的母亲,用心呵护自己的学子。八十年的风雨,八十年的磨砺,风雨磨砺辉煌。可能海大还有不完美的地方,可能海大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但我们的眼睛见证了海大一天天日新月异的变化。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海大将不断续写自己的辉煌里程。正如管华诗校长在2004年毕业生毕业典礼上所说:“我们学校非常重视规划,把重点放在建设上。在国家教育部的领导下,根据国家的有关精神,我们学校要建立成为有特色的综合大学。争取在我校建校100年时,在国际上有自己的位置。学校正在按照规划走自己的路,并且会越走越好。”


 
记者:陈博           编辑:王新艳   许方辉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