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幼年而物永生——访我国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朱自强教授

作者:冯文波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04-04-28 字号:

 

诗人真正的祖国是年童年——里尔克语;天才就是随手被抓回来的童年——波特莱尔语。

 

天才也好,诗人也罢,无论哪一个都离不开那颗天真而又烂漫的童年的心。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喧嚣芜杂的尘世上,你是否曾经想过放下那颗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你是否曾经想过停下那双穿梭于大街小巷的腿?你是否曾经想过给自己一颗儿童的心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童年是一首诗,一首字里行间催人泪下的诗;童年是一首歌,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但它决不是“一件穿小了的旧衣服”可以随手就仍;更不是“一张空洞的白纸”没有丝毫的印记。儿童的心性到底是什么?中国的儿童教育该如何坚定的走向未来?当一连串的问题在你的脑海里划过而苦于得不到答案的时候,你不妨来听一听专家的话语。也许会唤起你那颗沉睡的童年的心。

 

记者:老师您好,多年来你一直从事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这里我想请您介绍一下就您个人所了解的目前我们中国的儿童教育与国外的儿童教育相比存在着那些差异呢?

教授:在儿童教育方面,我们国家的确与国外存在着不同,在这里我仅就我所接触到的几个国家谈一下我的看法,有些地方可能不太准确,仅供参考。比如说在日本,他们国家对于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激情都远远的超过了我们国家。在日本的有许多大学里面都开设有儿童学科的课程,并且修不满一定的学分不准予毕业。在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以及出版方面,他们也会尽力把最好的儿童作品留给孩子们。我觉得以上两点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的。当然每个国家由于具体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在教育上存在适当的差距也是允许的,但是希望不要相差甚远。

 

记者: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特别是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你认为“父母帮助孩子选择人生的道路”与“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哪一个更好呢?

教授:我不同意有些人把孩子的心灵比喻为“一张白纸”,但我更同意把儿童的心灵比喻为“一株植物或者一粒种子”。如果是一张白纸的话,那就意味着什么也没有,也就是说孩子一出生,大脑是一片空白的,那样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可以随便的灌输,成人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儿童根本没有自己选择的空间和余地。但是孩子出生的时候,大脑里并不是一片空白的,更不会什么也没有,与前者相反,他们是有很大的潜能的,并且这种潜能是与生俱来的,可以说孩子将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是即定的,所以说儿童的心灵是一粒种子而不是白纸。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大人来协助开发他的潜能,并促使他萌发。所以我认为,解决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点,在于搞清楚是要灌输还是要启蒙的问题。如果这两点弄明白了,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记者:在2001年的一期《光明日报》上曾经刊登了一篇题为“儿童文学:应直面苦难的缺失与手法的单调”的文章,你认为在儿童文学作品里面,是否应该把一些比较灰色的、感伤的、悲悯的东西展现给孩子呢?如果可以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呢?

教授:儿童文学作品里面适当的加一点苦难的展示是允许的,况且这样也有利于儿童进取、耐劳等优良品质的养成。但是在苦难的表达上,一定要注意方法的恰当。应该采取儿童比较易于接受的方式,并且不要把绝望留给孩子,而应该加以超越和升华。让孩子在体味苦难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快乐。

 

记者:在课堂上,你不只一次提到“儿童生态”正在遭受破坏的状况,请你简单的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好吗?

教授:所谓“儿童生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指儿童的心性,比如说,一个儿童你是不能阻止他(她)的睡眠、游戏、活动、贪玩以及好奇心的,可以说这些都是儿童生态性的表现。但是我们的成人社会却打破了他们这种本能的天性,每天把他们关在教室里,用大量的作业和不停的学习来塞满他们的时间,这简直就是对儿童的一种极大的不尊重,更是对儿童心性的一种亵渎,也是对儿童生态的一种严重摧残。应该说儿童生态是历史积淀的结果,是用了很长时间才形成的,就像自然世界里的生态规律一样,一旦打破其中的平衡,就很难再恢复。

 

记者:目前一些儿童作家在作品创作上,过分的看重商业利益,单纯的追求发行量,而忽视了对儿童真实生活的关注与思考,对于这一现象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教授:的确在目前的儿童文学领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儿童作家都这样。从整体上来说,现在的儿童文学作家与20世纪80年代的老作家相比,真正站出来为孩子们说话的少了;切实的关注孩子们的生活并积极的为他们请愿的也少了;现在作家的忧患意识也大大的不如以前了。在上世纪80 年代,可以说有些儿童作家是真正的以儿童的代言人自居的,他们写文章批判家长、老师在儿童教育上的弊端,并积极的为儿童教育献计献策。可是随着时间的流失,这种意识也渐渐的在儿童文学领域淡漠了。

 

记者:我国著名的“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在其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不只一次运用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想,请你简单的介绍一下“社会达尔文主义”好吗?并且沈石溪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谈到“邪恶出辉煌”的观点,对于他的这种观点你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教授: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就是把达尔文所提出的自然界里面的“物竟天择、适者生存”运用到人类社会里面。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以及境遇和地位的不合理性,从而宣扬一种弱肉强食的“王者”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掩盖下,其实是要求孩子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尊严,可以不惜一切代价,采取任何手段。这些根本就不符和人类的道德准则,更是与人类社会尊老爱幼的思想格格不入,我一直反对这种思想,并且也写文章批判过沈石溪的这种观点。至于“邪恶出辉煌”的看法,我更是不敢苟同。

 

记者:目前我国的儿童文学研究还处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水平上,并且儿童文学、儿童学科的发展与建设更是举步维艰,追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的也有自身的。据我所了解,目前全国的高校中文系坚持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的已经不多了,就拿国家教育部直属的7所师范大学来说,现在仅有北京师范大学还在坚持开设这门课程,其他院校(东北师范大学)有的是以前开设了,后来又砍掉了,有的是自始至终一片空白。我们的儿童文学学科现在也是被挂靠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个二级学科下面,成为三级学科,由于是三级学科,所以由许多的学校就认为开不开课都无所谓。针对目前我国儿童文学学科发展的现状,请你展望一下这门学科的未来好吗?

教授:儿童文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在我国确实遇到了许多的困难,特别是目前的处境更是比较的尴尬,我们的社会需要它,但是又不重视它,这在外人看来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从事儿童文学研究的人员本来就少,再不去重视它,那后果可想而知。当然环境再艰难,我们也要发展,我们应该看到近几年有一些院校在这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吉林师范大学(原四平师范大学)就是一个典型,还有我们海洋大学,不但开设了类似儿童文学鉴赏这样的课程,而且文学院还成立里了“儿童文学研究所”,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高兴的。所以说我对儿童文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还是充满信心的。

     记者:冯文波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