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校园“课桌文化”

作者:桑维涛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04-04-11 字号:

 

 

 大学是提升个人素质的殿堂,也是文化的集散地和传播地。在21世纪的今天,充斥于大学校园中形形色色的文化已经让人目不暇接、难辨良莠。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与短信已成为校园中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大学教室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地,连沉默的课桌也似乎正逐渐成为引领校园文化的重要先锋。遍观校园“课桌文化”,或让人若有所思,或让人忍俊不禁,或让人触目惊心。其传播的很多东西却又在悄悄影响着我们。不管“课桌文化”能否称为一种文化,它的存在本身就似乎已经说明它的不可忽视性。

形形色色的“课桌文化”

说起“课桌文化”,大家一般认为是以课桌作为载体来表达同学们思想、情感的一些文字、图片等文化形式。校园“课桌文化”形形色色,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有抒发感情的短文小诗,有排遣郁闷的信手涂鸦,有发人深思的人生感悟,有引人发笑的各色幽默,还有摘抄名家的美文片断。记者甚至在某教室的课桌上看到了一个篇幅不小的调查问卷,让人感叹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在另一张课桌上,赫然写着一篇“征婚启事”,内容详细,要求明确,不失专业水准。

关于“课桌文化”的是是非非

“课桌文化”,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对于它的是非,历来都在引起大家的讨论,但似乎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

“‘课桌文化’本身能被称为一种文化,自然有其道理。大学校园中的‘课桌文化’不外乎同学们对爱情、学业的看法和一些内心感情的表达,虽然有损公物但是真实感情的表露,不反对。”国际贸易2003级某同学的话为一部分同学所支持,有的同学甚至表示自己喜欢“课桌文化”。这种观点表达了许多同学对这种现象的理解方式。

 但是同时也有很多同学对此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这种“文化”以课桌作为载体固然有其传播的广泛性,但大学的课桌毕竟不是某个人的固有财产,而是所有同学学习的公共场所,在课桌上写写画画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却给其他同学造成了不便,引起他人的不满甚至反感。而 “课桌文化”也不全都是积极健康的,鱼龙混杂的状况也会让人厌恶。社区服务中心值班室何大爷对记者说:“大学生应该都具有较高的素质,在课桌上乱写乱划破坏公物,是不应该的。”

 对于这个问题,社科部王枚老师认为,“课桌文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自我要求不严格,集体意识淡漠。“课桌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内容不积极、不健康,便利了不文明文化的传播。同时也会造成其他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还有为考试作弊服务的内容,助长了不良风气。

“课桌文化”:多元化生活的产物?

 不可否认,大学是一个多元化的空间和舞台,单一的应试教育已经不复存在,大学生都试着去尽量展示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看法。大学课程的宽松性和自主性,加之校园中个人思想和行为的多元化,很多同学在上课或者自习的时候产生一种“无聊”的心理,写写划划成为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重要方式。而课桌这一学习工具虽然无法移动,但可以不断迎接流动的人群,因此“课桌文化”因其思想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而颇得很多同学的青睐。他们可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对学业的看法和对爱情的向往。也可以说,“课桌文化”是大学生一种心中感情宣泄的方式。不善与人交际的同学选择这种方式吐露心中的情感,无聊的同学以此打发郁闷的时光,还有很多同学的“精言妙语”在这儿与大家分享。而欣赏“课桌文化”,也成为不少同学紧张学习之余的一种消遣方式。

 在采访中,社科部王枚老师对记者说:“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已经成熟而心理尚未成熟的时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但不稳定;社会各种思潮对他们思想造成冲击,他们渴望与别人交流,需要一种途径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宣泄出来,引起他人注意。同时,由于主流文化占据生活中的主导地位,现代大学生很难找到一个表达自己多元化思想的渠道,从而转向了课桌这一载体。而‘课桌文化’的匿名性,满足了他们宣泄情感又隐藏自己的要求。”

“课桌文化”,应该走向文明 

王枚老师认为,让“课桌文化”走向文明需要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学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加以引导。可以在教室中张贴醒目的标语,提倡同学们保持课桌的洁净与文明;同时创造一定的途径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思想的场所,如创办宿舍刊物等,给学生宣泄自己感情的舞台,积极容纳多元化思想。大学生也应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公德意识,多为他人、集体着想。 

王老师还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另外一个方法:寻找课桌的替代品。比如在教室里放置本子,同学们可以自由匿名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对爱情、学业等方面的看法,别的同学可以在后面发表评论。这样就保证了同学们多元化思想的表达。    

 总之,“课桌文化”作为大学校园中的必然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积极的思考与探讨。象牙塔毕竟是文明的传播地,任何不文明的事物必然要经历一番改造,从而走上文明的道路。同样,“课桌文化”的良好转型,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记者  桑维涛     编辑  路子超 李瑾

相关信息: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39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