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9日 齐鲁晚报讯 (记者 姜淑芹) 东奔西跑“满世界”赶场子、撒简历成了许多大四学生最后一学期的生活状态。相比之下,中国海洋大学的毕业生则轻松了许多,他们可以在学校的“就业单间”里,与上门“相亲”的“婆家”进行一对一的洽谈交流,供需双方既节约了就业成本,又提高了成交率。
据海大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王玉江副处长介绍,有关机构曾在全国范围内对大型毕业生招聘会进行过滚动式调查,结果显示,这种人头攒动的大集式洽谈活动成交率还不到2%,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因为场地狭窄、场面拥挤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海大从今年开始建立以校园为主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学校投资70多万元建设的500平方米学生就业中心从这个学期开始投入使用,中心专门设计辟出了4个洽谈区,免费提供给用人单位用于招聘面试,同时全校19个院系的会议室也进行了调整,优先用于就业洽谈。在这20多个“就业单间”里,学生和上门“相亲”的未来“婆家”有充裕的时间进行从容的交流、有效的沟通。
为了掌握更多的用人信息,海大在一些毕业生需求量大的企业集团建立了就业基地,通过让学生提前介入实习,“抢”来不少就业机会,同时学校动员全体老师把平时的科研交流与就业联系起来,利用各种机会向合作单位推荐学生,也“捞”回了许多岗位信息。据统计,开学至今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平均每天有五家用人单位上门“相亲”,提供岗位1000多个,基本上都能得到满足。
来源:齐鲁晚报 编辑:赵杰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