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海大补充采集

创建高水平海洋特色大学

作者:王宣民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4-02-28

字体:
——中国海洋大学发展纪实
猴年春来早。即将在2004年10月迎来建校80周年的中国海洋大学,更是春意盎然。这所以海洋为特色的大学,正以勃发英姿,在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1999年12月15日。中南海。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听取完山东省主管教育的邵桂芳副省长关于山东省建设一流大学方案的汇报后,陷入了沉思。是呀,这不仅仅是决定一所大学的命运,更是决定我国在海洋世纪里如何加快海洋科教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的大问题啊……

  李岚清副总理转过身来,对邵桂芳表述了自己的意见。“青岛海洋大学要保留发展的特色!青岛海洋大学是特色学校,可以由教育部与山东省、青岛市共建,有些事还要和国家海洋局沟通……”

  李岚清副总理的指示,拉开了青岛海洋大学创建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序幕,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宝贵机遇。

  这个指示对“海大”人既是动力又是压力。在这样一种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态势下,高水平特色大学究竟如何建设?怎样才能突出重围,脱颖而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只有自己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有一个“小弟弟”和“独生子女”的比喻:“与北大、清华等名校相比,海大是名副其实的小弟弟。但是海大拥有并覆盖我国海洋水产类全部博、硕士学位授予点,在全国千余所高校中是惟一的。要想不当小弟弟,就要利用独特优势作足文章。”

  “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就必须跨越式发展,办学理念要更新,管理体制要创新,改革举措要出新。”党委书记冯瑞龙的观点,也是学校领导班子的共识。校党委集中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明确了“重特色、保质量,先做强、再做大”的学科发展思路,并确立了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发展目标。

  胸中有目标,前进有动力。“海大”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各项改革举措随之付诸实施。

  2000年7月24日,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到基层考察的第一站就选定了“海大”。

  青岛海洋大学近80年的雄厚基础和发展势头令女部长深感欣慰,她积极支持和热情鼓励“海大”人坚定地走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之路。她形象地指出,有的综合性大学是高原,但不一定有很高的峰。海大就是要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形成高峰。要在海洋特色方面异峰突起,争取创出高水平。

  “我对海大很有信心,青岛海洋大学在新世纪一定能创造新的辉煌!”女部长对“海大”寄预很高的期望。陈至立部长海大之行还解决了教育部、山东省、国家海洋局、青岛市四家重点共建青岛海洋大学的实质性问题,为日后共建协议的签署,为高水平特色大学的正式启动做好了前期准备。

  2001年2月27日,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青岛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海大”协议正式签署,标志着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正式启动。

  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启动,意味着构筑能够代表国家水平的“筑峰工程”正式启动。“要异峰突起,我们一要强化特色,提高特色学科的水平;二要围绕特色学科适度发展相关学科,使特色建立在综合的基础之上。发展相关学科,我们不搞白手起家,而是要看国家的需要和我们现有的基础。”管华诗校长这样阐述特色与高水平、特色与综合之间的关系。

  学科建设是一所大学安身立命之本。“海大”紧紧围绕着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这个中心,进行大刀阔斧的学科专业整合、院系调整、设立“学科特区”等,为“筑峰”造势。近三年中,“海大”新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文学院、法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联合教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等。通过整合和新建,基本形成了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富有时代性和竞争力的学科布局。

  2002年4月1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王蒙走进了“海大”校园,成为“海大”教授、顾问、文学院院长。在其影响下,著名文艺学专家童庆炳、著名法语文学翻译家柳鸣九、文艺理论家何西来、英美文学研究专家和翻译家朱虹、著名现当代文学专家严家炎等名家大师先后到“海大”开课、办讲座。毕淑敏、尤凤伟、余华、迟子建、张炜等知名作家还成为驻校作家,开了国内高校先河。

  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人才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学校建立了固定与流动相结合、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人才队伍建设模式。5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引进,4名院士的聘任,海外教授团的组建等等,都是“海大”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模式取得的显著成果。

  人们对2001年9月学校抓教学一事至今记忆犹新。

  “请今天到会的同志每人任选一门课,8点30分到教室听一节课后再回来开会”。这是校长管华诗院士在一次主持召开扩大的党政联席会上的开场白,与会的校党政领导及机关部门负责人分别走进了随机选定的教室。

  这次“突然袭击”摸到了第一手资料,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个月后,学校出台了加强本科教学的一系列举措,提出了“争创海大本科教学国优品牌”的口号,决心狠抓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

  这件事经报道后传遍全国高校,反响强烈。有关部门把这条报道评为当年的全国高校好新闻。

  2002年10月,青岛海洋大学以近80年建设所形成的显著特色和综合实力为基础,获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踏上了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新征程。

  “优势和困难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团结协作,勤奋工作,就一定能把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崭新的海洋大学带入21世纪!”1999年9月25日,校长管华诗院士在“海大”第七次党代会上的庄重承诺,至今萦绕在“海大”人的耳边。

  4年后,管华诗校长不无自豪地说:“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是海大人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4年来,海大人始终保持了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保持了努力拼搏、勇攀高峰的闯劲,学校各方面工作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

  2003年9月28日,在中共中国海洋大学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党委书记冯瑞龙庄严宣布:“学校未来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3年~2010年,主要任务是按计划基本实现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目标,形成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框架。第二阶段从2010年~2025年。这一阶段的任务,重点是提高水平,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实现发展总目标,把中国海洋大学建设成为特色显著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

  相信中国海洋大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
《中国海洋报》综合版 2004年2月10日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