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新闻转自青岛新闻网
经半年多的酝酿筹划,今天上午,市教育局与海大共建青岛39中协议正式签订,39中有了新校名——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40年的风雨过后,“海大附中”又回来了。据39中校长赵强介绍,始建于1952年的39中办学之初就是海大(老山东大学)的附中,1963年才正式更名青岛第39中学。挂上海大附中校牌后,学校仍为市教育局的局属中学,由市教育局继续提供师资、教学设备和教育经费。而海大则向附中开放教育资源,图书馆、实验室等将有计划地向附中学生开放,同时还将不定期地派出兼职教授,为附中学生上课,指导附中学生的课题研究,带领附中学生参加科技实践。附中的年轻老师,也将有机会到海大培训和深造。
除可以共享海大的丰富教育资源外,附中将在合适时恢复普通高中,以完成与海大的教学衔接。在最近几年内,附中的初中招生政策仍然由市教育局统一确定,学生收费也执行市教育局规定,只是在招生时,在海大教职工子女入学问题上,附中将有一定的倾斜政策。
附中的前景更广阔
“39中挂上海大附中的牌子后,并不仅仅是校名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学校内涵的变化,有了更加广阔的办学前景!”昨天下午,面对着很快就要挂上的新校牌,39中校长赵强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赵强校长告诉记者,历史上的海大附中是一所全市知名的普通高中,在1997年我市的初高中分离之前,39中也一直是以发展高中教育为重点的,而出自39中的一些全国著名的演员,也都是高中毕业生。1997年高初中分离,39中开始全力以赴发展初中教育,艺术特色也越来越鲜明。今年中考39中成绩突出。“附中挂牌后,普通高中的办学思路已经写进了双方的合作办学协议,普通高中创办后,不仅岛城学生上海大的直通道打开了,39中原来的艺术品牌也有了发展壮大的希望,附中的办学前景更加广阔!”
附中挂牌激励学生
在昨天上午的校会上,39中将成为中国海洋大学附中的消息振奋了39中的学生们。
面对记者的采访,初一学生张圣琪和张帆兴奋地袒露了心迹。“我们两个都是想高中毕业后报考海大的,39中成为海大附中,上海大的目标好像一下子近在咫尺啦!”张圣琪说,昨天一天,课间同学们谈论的话题都集中在校名上,“原来的校名只是个简单的数字排序,现在不一样了,海大附中的内涵更加丰富了,跟其他学校的同学说起来,底气也会特别得足,因为大家都知道,只有一些有名的大学才有附属中学的!”
海大教师前来兼职
“附中挂牌后,根据协议将有部分海大教师到附中兼职,他们的到来必将使39中的学习气氛、学术氛围焕然一新!”昨天下午,在39中教导处,即将退休的迟文老师向记者讲述了当年一些附中老教师的风采。
“大学老师的学者风度、文艺素质、严谨作风等,都会对我们这些只与中学生打交道的老师形成很大的冲击!”迟文老师是1975年到39中任教的,当年那些老附中留下来的老教师就零星地分散在各个学科办公室里。迟老师说这些老教师对年轻老师影响最大的就是博学精神和艺术修养。迟老师清楚地记得,当年自己所在的办公室里有一位原附中教师赵仲康,虽是教英语的,可艺术修养极高,不仅自己能拉小提琴演奏美妙的国内外名曲,还是学校乐队的指挥,承担着学校艺术教育的重任。同样,老教师们的博学,也为年轻教师树立了榜样,年轻教师之间读书较量也在偷偷进行。“由于他们曾经面对的是大学生,因此他们的思想更自由,视野更开阔,教学方法更灵活,中学生能听听他们的课是一种享受!”迟老师相信,在附中正式挂牌后,将有为数不少的年轻老师要到海大去“充电”。
可利用资源太多啦
昨晚,听记者讲了恢复海大附中的消息后,经历了老山大附中、海大附中和39中等几个不同阶段的74岁的退休老师张教成感慨万千。他一个劲儿地说,附中恢复后学生和老师受益最大。
“我们那个时候,附中的学生也是海大的一员,到海大的图书馆去借书看书,到实验室里做实验,到标本馆去参观制作生物标本,是附中的学生们最喜欢干的事情……”张老师回忆说,那时,他常常带着一些喜欢历史的学生到老山大去听国内知名历史学教授讲课;自然学科方面的老师,也会带着学生去大学的实践基地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张老师说,大学资源向中学生开放,孩子们置身其中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容易培养学习兴趣,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对孩子终身发展有利。
“我刚参加工作时,附中的英语、体育等好多课程都由大学的教师兼职,老山东大学校长华岗当时还进课堂听我的课……”张老师说,39中的老师们在附中恢复后也应多到大学去听一些讲座,多去参加一些培训。记者姜宝虎
39中校名沿革
●1952年,山东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
●1958年8月,更名山东大学附中;
●1959年秋,更名为山东海洋学院附中;
●1963年,更名为青岛第三十九中学。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