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听到王统照的名字,多半会是在文学史课上。现代文学史的“文学研究会”和“乡土文学”两个章节里,都会提到王统照。以此为课题的同学,会阅读《山雨》等作品。我问过一些从各所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同学,“王统照”对大数人来说,也就是这些了。记忆好的同学,会在“王统照”的前后提到好几个名字,比如许地山、郑振铎等等。
然而在青岛的人是不应该不知道王统照的,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上个世纪前半叶唯一一个与青岛有实际关联的名作家。观象二路49号的王统照旧居,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有可能建成纪念馆的三十年代文化名人旧居--王统照在青岛,不只是寓居,这所旧居,是他真正意义的家。
王统照的儿子王立诚回忆说,1926年,王统照决定把家搬到青岛居住。他托人买了观海山西坡一亩多地,盖了十几间平房,为久居之计。这个住址风景优美,走出房门,就可以远看整个胶州湾和大半个市区。据作李明著述:29岁的王统照迁居青岛后,先后在铁路中学和市立中学任教,同时主编了青岛历史上第一个文艺月刊《青潮》。1929年9月5日,王发表了在青岛完成的早期作品《刀柄》、《火城》。此后,又创作了《海浴之后》、《沉船》等,评论者倾向于认为,这些小说,基本上都是作者依据在青岛耳闻目睹的故事写成的。
1933年9月,王统照出版了长篇小说《山雨》,吴伯箫将其与同在本年度出版的茅盾小说《子夜》相提并论,认为前者写农村,后者写城市,为“双峰峙立”的力作。《山雨》的主人公奚大有最后卖掉了田产,来到了 T岛(青岛 T singtao的开头字母),这个破产农民在城市里的命运也展示了当时的社会图景。
当一个作家的作品与某个特定的地域产生密切关联时,他会被冠以乡土作家的名称,而王统照,则是现代文学史上,唯一一个与青岛产生关联的乡土作家。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