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从太空看,地球像个旋转的蓝色水球,因为地球表面的70%是海洋。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万物的母亲。
海洋,也是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希望。
青岛,黄海之滨,八关山下,坐落着一所专门探索海洋奥秘的高等学府———青岛海洋大学。
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76年的风风雨雨,铸造了青岛海大昔日的辉煌与荣光。从这里,走出了文学家、教育家、科学家,走出了一代代献身海洋事业的莘莘学子。
这又是一所年轻的学校。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显著特色的青岛海大必将肩负起新的历史责任,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历史的机遇
1999年底,李岚清副总理指示:“青岛海洋大学要保留发展它的特色,青岛海洋大学是特色学校,可以由教育部与山东省、青岛市共建。”这为当时尚处在发展十字路口的海洋大学指明了方向。
初冬的一个下午,笔者采访了管华诗校长。管校长是我国研究开发海洋药物的先驱者之一。八十年代中期,他研制出我国第一个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PPS),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很好疗效,先后获得国际国内15项大奖。1993年起担任校长。
“听到李岚清副总理的指示,全校师生群情振奋。”管校长说,“李副总理的指示,高瞻远瞩,很有战略眼光。”
有人比喻,海洋是人类可以开发自然资源的“第六大洲”。海洋资源的开发对整个经济有巨大的影响力。开发利用海洋是解决21世纪陆地资源逐渐匮乏、人口膨胀型增长的重要途径。
根据世界潮流和国情特点,21世纪中国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必然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
管校长说:“青岛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显著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海洋与水产学科配套齐全,优势突出,在推进海洋科技,促进海洋经济,孕育海洋文化,培育海洋人才,促进国家海洋事业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在国内高校中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重点建设青岛海洋大学是国家发展战略和应对竞争的需要。”
今年1月23日,海大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落实李副总理的指示精神,擘画海大的未来宏图。
这次会议提出了《关于把青岛海洋大学建设成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初步方案》。“方案”确定了青岛海洋大学的目标和定位。
海大的定位是:建设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显著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海大的目标是:经过“十五”期间的建设,使海洋和水产等优势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某些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他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某些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充分发挥海洋和水产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使海大整体水平居于国内高校前列,并成为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使其成为国内有较高声誉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海洋和水产学科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成为海洋科学和水产科学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源头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海洋学术、文化交流中心之一。
数风流人物
海大的目标,并不是空中楼阁。
夕阳下,我们漫步在绿荫如盖的美丽校园,追寻着海大76年不平凡的历程。
青岛海洋大学的前身是私立青岛大学,创建于1924年8月。经过70多年的风雨沧桑,今天的海大拥有3位院士和雄厚的师资、领先的科研力量,优秀毕业生遍布全国。海大,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科技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76载历史沧桑,海大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底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著名科学家童第周、曾呈奎、赫崇本,著名文学家老舍、王统照……都在海大工作和生活过。
海大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有海洋药物专家管华诗院士、海浪专家文圣常院士、风暴潮专家冯士笮院士……他们为海大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海大造就了一大批科学家。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董兆乾,中国第一个徒步考察南极的海洋科学家蒋嘉伦,中国第一个踏上南北两极的海洋科学家赵进平……均是从八关山下走出去的。
管校长说:“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青岛海洋大学的优势就在于海洋与水产学科门类比较全,代表着中国海洋科学教育的最高水平。”现在国家海洋学科方面的9个博士点、水产学的5个博士点均设在海大。
这几年海大产生了许多领先于全国甚至世界的海洋科技成果,发表了一些创造性理论,像文圣常院士的海浪理论、冯士笮院士的近海动力学理论。有6位青年教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前不久国家教育部评选出的特聘教授岗位,表明了海大在这些学术研究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
管校长说,“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海大有信心,有决心,更有实力。”
还看今朝
10月13日,青岛海洋大学收到国家教育部《关于同意共建青岛海洋大学的复函》。
“复函”表示:原则同意山东省提出的由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青岛市人民政府对青岛海洋大学实施共建,以发挥青岛海洋大学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其办学水平和效益,优化国家海洋科教资源,并与驻青岛的相关海洋科研单位加强紧密合作的意见。
青岛海洋大学从此走上了一条与地方共建、发展特色的新路。
管校长说:“我们的计划是:海大高水平特色大学第一期建设为期5年,总投资5亿元。经费来自教育部、山东省政府、国家海洋局、青岛市政府的支持,分期投资,每年各投入3000万元,主要用于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人才工程、教育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人事处处长李建平介绍说:为了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海大将实施“1211”人才工程,即组成以10位海洋与水产学科领域院士为带头人,以20名国外青年客座教授、100余名博士生导师、100名青年教授为核心,以300名博士为基础的教学科研骨干力量,形成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海大现有3位院士,我们将聘请驻青的其他7位海洋与水产学科领域的院士担任青岛海洋大学的客座教授,将3位其他学科领域的驻青院士聘为海大兼职教授,以有效机制使他们在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中发挥“旗帜”作用。以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为契机,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校工作,增强学校教学科研实力。针对国外高级学者的学术活动规律和特点,专设工作时间不等的客座教授岗位,邀请海外学者来校进行长期或短期的研究与教学活动。经过几年努力,使学校师资队伍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规范,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院士可达5人,兼职院士10人,优秀学科带头人50人以上,优秀学术带头人100人以上,青年骨干教师300人左右,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的30%以上。
科技处处长潘克厚说:今后我们将重点研究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减灾与防灾等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海洋科学重大基础问题,重点研究开发海洋工程勘察设计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遥感技术、信息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环境工程技术、海洋探测监测技术、海水及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孵化工程”,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李扬说:我们正在积极筹备创设“青岛文化研究中心”,从文学、历史、民俗等各个文化层面追溯、解析、还原“五四”时期的青岛文化,突出海大在“五四”时期青岛文化中心的地位,显示海大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海大“重振人文”的工程提供切入点和较高的、合逻辑的历史起点。重点研究闻一多、老舍、沈从文、王统照、梁实秋等老山大(今海大)著名教授、著名文人;深入探讨青岛文化的特质、意蕴层次、承传特点和发展走向,确定青岛文化研究的学术理念和理论基础,使“青岛文化”研究成为有学术理念统摄的系统的、科学的和有深度的研究。
我们相信,青岛海洋大学一定能够肩负起历史的使命,迎接新世纪的蓝色浪潮。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