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海大能容。在全球各国大力倡导海洋兴国经略之时,欣闻中国海洋大学80年校庆在即。
80年风雨兼程,80年探索不已。中国海洋大学作为冠名“中国海洋”字头的综合性高等学府,历经风风雨雨,这块蔚蓝色的队伍走过“曲折坎坷”,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等历史阶段,现在迎来了“沐浴阳光雨露”这一新的起点。有目共睹的是,中国海洋大学业绩骄人,成就辉煌,现正向着特色显著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
“世界高水平大学应该具备五个要素,即高产出率,包括学生培养和科研成就;教学和研究人员的高素质;优秀的科研项目和成果;良好的学生素质和开放性。”这段话是去年受聘为中国海洋大学名誉教授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胡博教授所言。与胡博教授同时,受聘为海大名誉教授的还有四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瓦尔特·科恩、鲁道夫·马库斯、恩斯特、理查德·约翰·罗伯茨。他们都是分子科学领域的国际权威。聘任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教授的具体举措,推动了该校“世界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建设进程。
“建设世界高水平特色大学”是海大率先提出的长远目标。一位领导曾生动地比喻说,如果将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比作高原的话,海大就要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形成高峰。要在海洋特色方面“异峰突起”,有所突破,要能够代表国家,站到世界海洋领域教学科研的前沿。按照这一思路,海大对原有的特色优势学科全面进行了梳理,整合海洋物理、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等学科,成立海洋科学学院,还要重点发展海洋信息、海洋经济与管理、海洋文化等学科。
一所大学,除了科学研究,还应该是“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机构”,大学讲授的知识不应该是对具体事实的获得或实际操作技能的发展,而是一种状态或理性(心灵)的训练。著名教育家竺可祯说过,“大学犹海上之灯塔”,“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特别是近几年来,海大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提出了跨越式发展战略。这其中,聘请德高望重、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加盟成为焦点、热点。去年4月1日,著名作家王蒙接过聘书,成为海大文学院院长。与王蒙同来任教的有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童庆炳教授、当代著名法语文学翻译家柳鸣九、文艺理论家何西来、英美文学研究专家和翻译家、博士生导师朱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也到海大办讲座。敢于打破常规,引进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海大在人才引进和特色学科建设上的重大举措。
大学是全社会的财富,“大学精神”是现代化的精神。在国家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真正的大学应当发挥大学作为社会的人才库和思想库所应承担和发挥的功能,使大学成为向公众开放的、资源共享、富有效率的学习中心、科研中心和创造性源泉,以及成为社会和社区的精神文化中心,真正与“国际惯例”接轨,取之于全社会,回报于全社会--这正是当今现代化大学的真正气派。
今天,我们不仅对海大告别过去、把握今日、走向未来表示由衷的祝贺,更衷心祝愿海大早日跨入世界高水平特色大学之列。
本站原创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