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服务海洋高质量新发展格局

作者:许志华 李淑琴 等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4-10-08 字号:

  【编者按】2024年8月2日,中国海洋大学组织开展“向海图强、勇担使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新篇章”专题研讨会,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高校新型智库作用,打造科学研究的“海大学派”。与会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山东考察讲话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思想观点、重大战略部署、重大改革举措展开深入讨论,形成了涵盖人居环境治理、海岛空间规划、“一带一路”文化传播、海洋新质生产力开发、营商环境优化、陆海统筹发展等领域的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相关研究成果以“服务海洋高质量新发展格局”为题专版刊发在近日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内容如下:

《中国社会科学报》第八版


调动村民人居环境治理积极性

◇许志华  李淑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指明了方向。山东省多举措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环境治理作为典型的公共品,村民的直接参与能够有效地传递和反馈环境整治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决策失误和资源浪费。应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其内驱力,增强整治工作的科学民主性,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的建立。坚持以村民为中心是激活村民内生动力的基本原则。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方案的持续推进标志着农村环境治理逐渐走向精细化。村庄发展现状存在差异,环境治理需求不同,故应始终坚持以村民为中心,依据不同区域人居环境现状因地制宜地选择设施、模式。建立有效参与机制是调动村民积极性的重要抓手。各级职能部门应采取多样化手段,如“垃圾分类积分制”“先建后补”“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红黑榜”等措施,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行动的全过程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是促进村民参与的核心所在。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构建激励约束并举机制,营造“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形成“乡村是我家,爱护你我他”的共建共护局面,不断激发群众获得感、认同感、成就感。构建整治监督机制是确保村民持续参与的必要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建立有效的监督队伍、规范的监督制度,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方位监督落到实处,确保把民生工程做好、做实,真正惠及村民。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探索海岛保护开发新路径

◇李大海

  近年来,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进“蓝色粮仓”建设。2023年,全省海洋水产品总产量达753.3万吨,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总产量的21%。“蓝色粮仓”新空间拓展方面,在黄海冷水团、烟台庙岛群岛、日照海州湾布局3个深远海养殖渔场,其中,黄海冷水团养殖区是全国离岸最远、深度最大的深远海养殖区。新技术开发方面,初步形成了全国唯一的陆海接力三文鱼养殖全套技术体系,10万吨级“国信1号”成为全国唯一商业运营的大型养殖工船。新业态培育方面,全省拥有大型深远海智能养殖装备26台(套),国家级海洋牧场达67处,占全国39.6%。管理模式创新方面,青岛于2020年获批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2023年规划建设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一方面,随着“蓝色粮仓”建设向纵深推进,若干制约性问题逐步凸显。一是离岸深水海域投入大、成本高,用工、燃油、装备折旧成本明显增高。二是在种苗、装备等方面存在若干技术“卡脖子”环节。三是大型装备的工业化生产与种苗、饲料、冷链物流等环节的小规模配套之间的矛盾逐步凸显。四是亟须解决海域确权、设施登记、保险、信息服务等方面不配套问题。另一方面,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加快形成山东“蓝色粮仓”建设新路径。一是打造梯次开发空间格局。重点开发水深10—20米、离岸10—20千米的离岸海域,稳步推进黄海冷水团开发。二是完善园区化开发模式。推进“蓝色粮仓”海上开发区建设,配套建设陆上产业园,形成海陆协同。三是加大新兴产业链培育力度。进一步完善三文鱼陆海接力养殖模式,稳步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渔旅融合。四是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力突破大西洋鲑等关键种苗繁育技术,开发新种质资源。开展装备进口替代、冷链及保活流通、水产品综合利用等技术研究。五是提升公共服务针对性。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海域使用管理新机制,创新政策性保险组织模式。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

◇闫海娟

  “文明立世,文化兴邦。”山东要进一步加强优化文化传承创新,凝聚文化强国合力,加大先进文化对外传播力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山东智慧和山东力量,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高校和其他培训机构要加强外宣人才培养,不断丰富完善文化传播体系,充分利用文化中心平台,鼓励各类人员、机构加强交往互动。发起齐鲁文化国际论坛,提升齐鲁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吸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优秀学生来华留学,为其开设中国文化课程,讲好山东故事。邀请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其他友好国家的青少年访问山东,专业人员和驻鲁高校学生做好接待和导游工作,架起相知相亲的桥梁。充分发挥驻鲁高校的学科优势,培养“+外语”和“外语+”两类优秀人才,让其发挥专业优势,做到各类人才优势互补,提高山东文化外宣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山东要利用好共建“一带一路”的地理优势,不断拓宽文化传播平台,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助推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不断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推动文化和国际旅游深度融合,守护好齐鲁大地的碧海蓝天,将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有效转化为独具魅力的国际旅游资源。继续办好山东与港澳地区的文化周活动,深化鲁港澳交流合作,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利用好港澳作为中欧文化交流平台的重要地位,扩大山东在欧洲的影响力。积极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友城“朋友圈”,策划邀请更多友好国家代表参观山东,宣传推介山东文化,鼓励其与山东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海洋治理、国际教育等方面加强合作。山东坚决扛起文化大省责任担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焕发蓬勃生命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深厚文化根基。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优化策略

◇张坤珵  史亚平  余静

  山东省通过坚持陆海统筹,积极推动海洋强省建设。2023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显著增长,达1.7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实现了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山东实践成果。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此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也推动了山东省在海洋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市场化路径和机制的建立是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研究指出,市场交易平台的构建、生态产业化、消费意愿、政策支持、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资本投入以及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市场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政府、企业与社会各界必须协同作战,共同构建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在实际操作中,山东省可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采用“生态+”模式,如“生态+渔业”“生态+休闲旅游”,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生产效率。同时,建设海洋生态旅游、高端海产品加工、海洋生物技术等海洋生态产业集群,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山东省还需创新市场交易机制,通过建立海洋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等,实现经营权、收益权等的市场流通。引入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和效率。政府需要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专项资金等方面出台更多激励措施,充分支持海洋生态产品的市场化进程,还要完善相关法规,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多元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此外,要提升公众的海洋生态保护意识。通过教育、媒体和公众活动等方式,增强人们对海洋生态产品价值的认知和支持。这不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还能推动生态旅游和其他海洋生态产品转型升级。通过上述策略,山东省可以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北海发展研究院)

发挥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

◇王新艳

  流动,是海洋的天然特征。广袤的流动空间与频繁的海洋族群互动孕育出不胜枚举、特色独具的文化遗产。山东,跨临黄渤海,坐拥3345海里的海岸线。追溯历史,可览以登州为首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灿烂;近观当下,可见山东沿海地区与省内腹地、东亚乃至世界互动带来的人与物的交流及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流动”的海洋又赋予了海洋文化遗产“泛区域化”与“带状”分布特征,使其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类型。所谓沿海一线,不仅是连绵不绝的海滨风光,更是紧密相连的海洋文化遗产带,是山东省文旅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独特资源。为此,必须紧紧抓住海洋文化遗产的“带状”分布特征,以“整体”视角挖掘其价值,寻找山东现代海洋经济的新突破口。打破山东省内市域界限,整合沿海各市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而与其他沿海地区乃至环中国海区域构筑海洋文化生态系统。具体而言,在开发方式上将自然生态环境与历史人文资源有效结合,将历史人文信息设计到沿海岸休闲廊道等建设中,形成特色廊道旅游产品。按照历史人文资源的不同类别与分布特点,设计不同主题的文旅线路,以卫所—海防线路、港口—腹地线路等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融入沿海自然风光,挖掘沿线海洋民俗、传统海洋技艺、传统海洋艺术及海洋民间文学等点状遗产,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带”。海洋文化遗产的泛区域化及带状分布特征为山东文旅产业升级提供了独特优势。唯有系统性地整体开发,方可在保护与传承中使其焕发新的活力,为促进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以营商环境建设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贺茜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山东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大有可为。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坚实的制度基础和必由之路,创新友好型法治营商环境是山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和规范机制。山东应在打造国际贸易法治化新高地,发挥科创公司创新引领作用,促进数据共享和高效利用方面持续发力。第一,对标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增进制度创新,以法治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供给。充分发挥自贸区、上合示范区优势,推进贸易便利、扩大服务贸易、强化智能监管,打造高水平开放示范区。充分发挥青岛“一带一路”“双支点”区位优势,建设国际商事争端多元解决中心,打造国际贸易法治化新高地,以创新友好型法治营商环境推动新质生产力科学布局。第二,创新科创公司监管模式,强化成果转化效用,以法治提升创新效率,保障创新成果。优化类别股制度,引导投资赋能“专精特尖”公司发展,构建公司成长全周期金融服务体系。强化科创公司信息披露机制、革新董事会权利配置,构建确保创新效率、投资者保护和社会公众利益相平衡的监管制度,以创新友好型法治营商环境塑造产业新格局。第三,聚焦数据安全,推进数据共享与高效利用,以数据法治建设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数据安全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前提,数字经济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要素。山东应当充分发挥高端智能制造和国家实验平台优势,着力强化数据安全相关制度创新,推进数据分层、分级管理,以创新友好型法治营商环境推进数据安全与数字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山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科技和产业创新,优势在于丰富的陆海资源和深厚的制造业基础,方向在于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法治化和数字化。为此,制度层面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主体层面优化科创公司治理和监管,要素层面以法治理顺数据产权关系,构建符合数据安全要求的数字基础设施,最终形成适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主体、要素“三位一体”法治保障体系。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

构建陆海联动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杨振姣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山东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勇争先。山东凭借港口资源、海铁联运及国家战略交汇点的区位优势,成为构建沿黄陆海大通道的理想之地。沿黄陆海大通道不仅能够有效缓解现有运输压力,还能进一步拓展“一带一路”的陆上与海上运输网络,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一要强化多式联运,构建陆海联动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未来要强化多式联运机制,将黄河腹地资源与海洋优势深度融合,推进内河航运与铁路运输的无缝对接,优化中欧班列运营线路,打造高效、便捷的国际物流通道,释放“黄金水道”与“钢铁驼队”的叠加效应。二要流域协同联动,实现自由贸易区联动创新。沿黄陆海大通道的建设不仅关乎山东发展,更涉及黄河流域九省(区)的共同利益。未来,山东要持续推进流域沿岸省(区)之间的协同联动、互联互通,探索建立沿黄省际协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加强规划衔接与分工合作,提升沿黄通道的整体运营效率。三要敢于先行先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山东作为经济大省,在深化改革开放中要敢于先行先试,打造制度型开放示范区,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同时,需进行综合布局,优化城市群与港口群布局,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合作,拓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流合作,推进黄河流域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

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新高地

◇郑慧  赵昕

  近年来,山东省以海洋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进经略海洋建设,在首批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示范储能、县域开发、绿电交通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山东省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域面积,风资源丰富,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明确了海上风电接续性和递进性的总体布局。风电和光伏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海上风电和光伏项目需要智能电网、先进储能技术等一系列创新技术支持,并广泛使用物联网、智能监控系统和大数据分析,具有典型的数字化、智能化特征。产业发展从设备制造到工程建设,再到运营维护,不仅延展了新能源产业链,更促进了高附加值产业链的形成。因此,以海上风电、海上光伏为代表的海洋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成为山东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山东考察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引领,抢占“陆海风光”项目先机、进行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山东实践正当其时。第一,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持续推进,扎实推动陆海风光基地建设及综合智慧能源、储能、氢能等新业态落地,推动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应用。第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能电网和储能系统,提升海上风电和风光互补供电的并网和调度能力;统筹布局风电基建,避免突发外部环境波动诱发的“抢建”或是跟风“急停”现象干扰海上风电规模化、集约化进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三,构建差异化财政补贴机制。优先考虑电价补贴和技术补贴政策激励方式,探索省市县共担的补贴机制。鼓励社会资本、企业加入风电市场,增强市场交易的流动性,打造“新能源+”、绿电转化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以“海上风电”为中心的海洋新质生产力。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知识产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马晓莉  古丽胡玛尔·依不拉英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不仅体现为技术和产业革新,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新要求。知识产权兼具经济和法律双重属性,从技术和制度双重维度激励创新。应高度重视以知识产权为抓手,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一是在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中发挥引导激励功能。从顶层设计做好科技创新大文章,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专利导航和专利预警,做好产业统筹规划、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企业市场布局,培育高价值专利。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专利链、产业链、人才链和资金链的深度融合。推行“一对多”专利开放许可,提高专利转化效率,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二是在加强商标、字号、品牌建设中注重内涵,永续发展。开展商标、字号、品牌价值提升行动,从“千企千标”“百城百品”及商标品牌建设入手,鼓励企业加强商标品牌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商标美誉度,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山东制造品牌。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聚焦核心主业,向“专精特新”发展,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实施地理标志培育行动,支持各地形成特色优势。着力推动在山东各地市布局建设商标品牌指导站,分类施策,服务企业。三是加强行政和司法协同联动,形成产权全链条保护。行政、司法协同推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进行知识产权侵权预警和执法监管,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创新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快审机制,方便维权。提高知识产权恶意侵权成本,将创新保护落到实处。妥善审理合同纠纷案件,特别是涉及科技成果权属、利益分配及责任承担纠纷的案件。知识产权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国内外竞争的核心要素,具有乘数倍增效应。因此,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应抓住历史机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精神为指引,以知识产权为抓手,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

新闻链接:【中国社会科学报】服务海洋高质量新发展格局

编辑:左伟

责任编辑:李华昌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