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树立大食物观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科技小院赋能拔尖人才培养

作者:廖洋 冯文波来源:中国科学报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4-09-10 字号:

  【编者按】 2024年9月10日出版的《中国科学报》在“大学观察”版,以《树立大食物观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题,对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树立大食物观,充分发挥海洋食品特色学科优势,强化科技小院建设,在助推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同时,持续赋能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进行了重点报道。现转发全文,以飨读者。

2024年9月10日出版的《中国科学报》第3版 大学观察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石室乡与位于黄海之滨的中国海洋大学相距1000多公里,却因一条鱼、一座“小院”而结下了不解之缘。

  漫步石室乡,烂柯山巍然耸立,乌溪江水碧绿澄澈。绿水青山孕育出好鲟鱼,当地鲟鱼产业蓬勃发展,带富了一方百姓。

  为推动当地鲟鱼产业高质量发展,自2017年始,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始建设鲟鱼科技小院。专家教授和青年大学生走出实验室,走出校园,把科研做在生产线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像这样的科技小院,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已建立了3个。近年来,该学院树立大食物观,充分发挥海洋食品特色学科优势,强化科技小院建设,在助推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同时,持续赋能拔尖人才培养。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在浙江衢州鲟鱼科技小院查看鲟鱼养殖情况

科技赋能:“小院落”解决“大难题”

  鲟鱼是现有鱼类中最古老的一种,距今已有2亿多年历史,被誉为水中“活化石”。它肉质鲜美,用鲟鱼卵制成的鱼子酱有“黑色黄金”之称。

  “近年来,我国鲟鱼养殖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是全球鲟鱼产量最大的国家。”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浙江衢州鲟鱼科技小院首席专家赵元晖说,2017年,我国鲟鱼养殖产量达8.3万吨,2018年更是达到近10万吨。但与此同时,鲟鱼产业也存在产品单一、工艺技术落后等发展瓶颈。

  鉴于此,2017年,他带领研究生着手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石室乡建设鲟鱼科技小院,采取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农业龙头企业(衢州鲟龙水产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方式建设,并于2022年成功申报为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支持建设的国家级科技小院。

  “我们千里迢迢地赶过来,就是要下沉到企业车间,在当地读研,与工人、渔民交朋友,在做中学、学中做,帮助企业和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中国海洋大学2020级食品工程安全专业硕士研究生卢世学说。

  “鱼子酱是备受人们喜爱的美味佳肴,但在贮藏、运输过程中会发生品质劣变,外源添加的保鲜剂又会严重影响鱼子酱的风味。因此,如何限制其风味劣变就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大难题。”赵元晖说,入驻科技小院的学生通过与企业、农户合作,积极推进新型鲟鱼子酱保鲜剂的研发工作。

  经过多年的接力探究,小院研究生们成功分离了鲟鱼子酱源产香菌,并证实其可以抑制鲟鱼子酱风味劣变。“小院通过与企业联合进行中试实验,表明我们研发的鲟鱼子酱源保鲜剂可显著延长鲟鱼子酱保鲜期,提高产品品质,为解决产业难题提供了新方案。”中国海洋大学2024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张唯嘉说。

  在科技小院的带动下,赵元晖团队与企业合作完成了“水产品蒸煮加工中风味形成的分子机制”“鱼类加工工艺技术研究”“鲟鱼肉及其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等多个国家级、省市级及横向科研项目,并联合企业,开发出鲟鱼子酱源保鲜剂、真空低温蒸煮、热液化等6项关键技术,研发出鲟鱼软骨面、鲟鱼胶原蛋白肽、鲟鱼龙筋咀嚼片、鲟鱼糜、鱼柳等10余款产品。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山东惠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山东诸城鱼糜科技小院,是该院发挥学科优势打造的又一个国家级小院。

  一直以来,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山东诸城鱼糜科技小院首席专家李振兴紧盯产业需求,针对海洋水产品原料易腐败、品质难以在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得以保障等技术难题,带领团队潜心研究,构建了基于全产业链的水产品品质提升关键技术体系,促进了海洋水产行业增产增收,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鱼糜在冷冻储藏过程中容易发生凝胶强度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鱼糜制品向高端产品的转型,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最新研究表明,蛋白质氧化是鱼糜凝胶强度下降的原因之一。李振兴鼓励小院的研究生到生产一线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打消他们的顾虑与质疑。时间久了,他们愿意把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讲给我们听,我们一起探讨解决思路与方案。”中国海洋大学2020级食品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山东诸城鱼糜科技小院院长封铧说,天长日久,熟络起来,工人们甚至还会向他咨询关于孩子学业的问题。

  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以铜盆鱼鱼糜为材料,通过初步筛选,确定采用抗氧化性较好的天然抗氧化剂姜黄素,利用脂质体对其进行包埋,探究其在鱼糜中的抗氧化效果。

  “脂质体包埋既能延长抗氧化剂的作用时间,又能明显减少抗氧化剂的使用,从而为探究如何控制鱼糜冷冻储藏过程中的氧化、延长鱼糜货架期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此后,我们发现迷迭香提取物也具有增强鱼糜凝胶强度的效果,相关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封铧表示。

  科技“高大上”,小院“接地气”。如今,在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们到科技小院学习工作的意愿高涨,盼望把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带到生产一线,接受实践的检验,用自己的创新技术赋能企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海洋大学师生在山东诸城鱼糜科技小院生产一线开展工作

立德树人:构建科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是中国海洋大学的创校宗旨,激励着代代中国海大学子不怕吃苦,走出舒适圈,到群众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研究成果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努力成长为“强实践、懂技术、会管理”的拔尖人才。

  山东日照虾蟹科技小院由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山东美佳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佳集团)合作共建,学院院长毛相朝担任首席专家。学院相关实验室党支部以科技小院为平台,组建科技小分队实行轮流进驻,全员参与科技小院工作。

  小院以“做有用的科研”为价值追求,打造了“实践调研—技术服务—实践成长”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坚持党建引领,激发创新活力,通过开展支部共建、组织科普培训、撰写小院日志等方式,引导师生俯下身子、融入企业,将个人成长、产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在生产劳动中升华科研担当和家国情怀。

  2023年,科技小院成员通过帮助当地企业优化生产线,实现节水70%,原料增值近10000元/吨,在生产实践中展现青年担当。

  作为山东日照虾蟹科技小院的院长,中国海洋大学2022级生物与医药专业博士研究生王永臻每年在小院的学习、工作时间不少于180天。他表示,初到小院时,要过“语言关”和“技术关”,即一方面要听懂当地人的方言,另一方面要把实验室的研究内容复述出来,让一线员工理解。

  “从开始时被工人质疑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到后来主动向我们寻求技术支持,在此过程中,我充分体会到了产学研用融合的意义。看着自己的研究内容落地转化,并为企业创造出效益,研究成果又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幸福感。”王永臻说。

  鱼糜科技小院成员坚持“四问、四带”,即问生产、问脱贫、问需求、问困难,带技术、带人才、带项目、带费用,免费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并借助田间课堂、地头座谈会等形式提高村民的农业技术水平。

  依托鲟鱼科技小院,入驻研究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项,其中授权10项,含国际授权专利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2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3人、企业技术骨干30人,技术培训200余人。

  截至目前,已有50人次师生先后驻扎虾蟹科技小院,服务当地19家企业。他们凝聚起“吃亏是福”的奉献精神、“庖丁解牛”的钻研精神、“拼命三郎”的奋斗精神,依托研究成果,先后参加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等赛事,荣获金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如今,科技小院已成为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构建科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示范田”,也成为理论与实践、科研与育人、创新与服务有机融合的一片沃土。

中国海洋大学师生在山东日照虾蟹科技小院生产一线调研

成果转化:打通技术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

  一座座科技小院架起了大学与企业、村民或渔民的桥梁纽带,也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位于山东日照的美佳集团,每年加工虾蟹等水产品达7万余吨,但其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虾蟹壳等副产物。这些副产物利用率低,造成了资源浪费,如果处理不当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这成为了长期困扰企业的难题。

  毛相朝在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深耕多年。针对传统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资源利用率不足、产品附加值偏低、环境污染严重等弊端,他创建了应用生化工程技术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海洋生化工程方向。

  面对企业的问题,他带领团队多次实地调研,依托虾蟹科技小院建立了山东省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提振计划项目——“南美白对虾全产业链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开发与应用示范”,通过生化技术进行虾蟹等甲壳类水产品的全产业链绿色高效加工,提高了相关产品价值,为企业带来了更多收益。

  在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和虾蟹科技小院师生的技术支持下,相关企业建成了国际上首条甲壳素生物法提取生产线,让原本丢弃的虾头、虾壳创造出巨大价值。此外,相关公司还建成了生物酶法制备寡糖生产线,年产量达200吨以上。

  目前,虾蟹科技小院已成为诸多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基地,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国家级海水鱼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并先后注册了“美加佳”“友口福”“金扇”“美佳园”“鱼辣妹”等商标及其境外商标。

  2023年10月23日,中国海洋大学第九届美食文化节开幕。在琳琅满目的美食中,鲟鱼科技小院研发的鲟鱼软骨面成为热销品,吸引了大量师生品尝和购买。“科技小院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让我们学以致用,把技术变成产品,促进了鲟鱼产业发展,为企业和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我感受到读书多年的意义。”张唯嘉说。

  此外,一场场针对工人的技术培训、一次次面向村民或渔民的知识宣讲让科技小院师生深入车间,走进农户,在实践中打通技术服务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科技小院实现了教书与育人、车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紧密结合,有助于促进高校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我们将持续加强科技小院建设,引导青年大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毛相朝说。

记者:廖洋 通讯员:冯文波

新闻链接:

【中国科学报】树立大食物观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科技小院赋能拔尖人才培养

编辑:冯文波

责任编辑:李华昌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