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早报】人工智能课上AI“解码”海洋

中国海洋大学开设人工智能素养与大数据思维通识课

作者:钟尚蕾来源:青岛早报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4-07-03 字号:

  7月2日讯 今年春季学期,中国海洋大学人工智能素养与大数据思维通识课正式落地。这门由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8位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开设的通识课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关注,来自17个专业的21名同学由此开启了“未来之旅”。学生们首次学习用AI技术解密海洋现象,用AI技术还原海洋灾难片的真实原貌,科技感十足又生动有趣的课堂,备受学生关注。

  把“人工智能+”带入课堂

  进入智能化时代,以ChatGPT4.0、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实现了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的输入输出和人机实时交互。迅猛发展的AI技术,为当代大学生翻译文本、编写代码、优化简历等提供了优质服务。

  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教师关注到这一需求,于2023年推出人工智能——探索人类智慧的奥秘通识课,旨在向全校学生普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知识,这也是全国最早开设的人工智能通识课之一。

  在充分调研和讨论后,学校的课程团队决定以人工智能为核心,聚焦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通过分专题研讨式授课、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人工智能与千行百业的关系,培养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多学科交叉思维、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人工智能素养与大数据思维通识课应运而生。

  这门课的授课教师有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的仲国强教授,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部长董军宇教授,有组建Blue-Whale信息安全研究团队并多次在国内外的安全大会和竞赛中获奖的曲海鹏副教授,有长期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都勇、蔡青、王斌、姜桂圆等青年学者,有从事图像处理的刘玉涛副教授。他们各显其能,为学生在人工智能素养与大数据思维通识课中提供不同的滋养。

  AI能“解码”海洋

  “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是借助AI技术和方法辅助科学研究,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董军宇在课堂上说。他通过展示人脸识别、智能语音识别、建筑物的三维场景复原等具体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揭示了人工智能与科学发现之间的紧密联系。

  一位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量化交易和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基于此,课程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围绕人工智能+海洋、大数据、大模型、创想、医学、交通、城市、安全等不同领域精心设置了8个专题。这正是“AI for Science”打破学科壁垒的理念要求,也是这门课开设的初衷。

  课程以“AI+海洋:谱写蓝色华章”为导入,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人类探索和开发海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接着讲解了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常用的基础算法,以及ChatGPT、文心一言等时下热门的大模型,最后几次课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影视、文学、医学影像分析、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网络空间安全等具体领域的应用。

  在中国海洋大学,人工智能素养与大数据思维通识课“海味儿”十足。随着海洋观测技术渐趋成熟,海洋数据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用人工智能方法探索海洋成为了可能。课堂上,董军宇将团队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在海水温度预测、海冰预报研究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展示给学生,并结合效果演示图讲解海温预测的原理。课堂还穿插了美国灾难影片《后天》,引入洋流对于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引出利用AI技术进行海洋监测、助力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钟尚蕾)
新闻链接:【青岛早报】人工智能课上AI“解码”海洋


编辑:左伟

责任编辑:左伟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