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报观象山]他们照亮城市的未来!市委市政府表彰,120个项目(人选)获奖

作者:耿耿来源:青报观象山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3-01-05 字号:

有态度的思想者

一座城市对待科技创新的态度,就是对待未来的态度。今天,青岛的优秀科技工作者携最新科技成果,走到了舞台的中央,接受一座城市最高规格的检阅和褒奖。

12月8日,青岛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总结成绩,表彰先进,研究部署青岛科技创新工作。

会上,宣读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决定授予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海洋装备材料与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崔洪芝、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乔方利市科学技术最高奖,授予115项成果科技进步奖,授予3人国际合作奖。

这是一份彰显青岛科技创新“硬实力”的“年度答卷”,既代表着过去一年城市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准,又再次展示了青岛作为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底气:

多项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实现了在多个领域对前沿创新的引领,凸显了科技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助力,体现了产学研合作的最新成效,展示着科技企业创新的实力,也闪耀着科技服务民生领域的光芒。

科技引领未来,城市的发展潜力,就藏在科技创新引领力中。获奖项目既是对过往最具影响力科创成就的回顾,也饱含着对城市发展未来的眺望,是新发展阶段青岛科技创新发展的“风向标”。

面向未来,这些“多点开花”的成果必将放大“磁场效应”,为青岛源头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加码,为实体经济的振兴发展助力。

新时代新征程,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会议指出,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努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会议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创新工作作出部署安排。

01

以“最优解”标注城市科创高度

一年一度的市科技奖颁奖不仅是青岛科技界的“盛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获奖项目、人选都是从全市各个领域“精挑细选”出来的佼佼者、领路人,代表着这座城市的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准。

在两位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的简介中,“国际首次”“填补空白”“国产替代”等描述屡次出现。

与材料科学打交道三十余年,崔洪芝填补了我国等离子表面强化技术空白,为海工、能源、交通、军工等极端环境提供了更可靠、更安全的材料。她让我国关键材料实现国产化,走到世界前列,给工业关键部件穿上国产“防护服”,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达60亿元。乔方利潜心探海,为青岛赢得了多个“国际首次”:建立世界首个“海浪-潮流-环流耦合”海洋模式、构建世界首个包含海浪的台风模式、研制全球首个包含海浪的气候模式,对全球海洋模式首次实现超千万核大规模高效并行,研究成果代表中国首批入围国际超算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    

崔洪芝

在科技创新成为城市之间竞争“必争之地”的当下,2021年度青岛对科技成果的评选也进一步提高了“门槛”——将奖励数量控制在120项以内,较上年度减少约23%,同时取消三等奖项目评选。这样做,就是为了确保选出来的科技成果是真正高水平的“最优解”。

为了让“最优解”与城市发展步调更加“和谐”,2021年度青岛市科技奖首次设置颠覆性技术探索类、海洋产业创新类、智造创新类等项目类别,更加注重突出城市特色科研优势和产业优势,在全国率先尝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奖项,为每一项成果打上青岛“烙印”。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牵头完成的“高性能固态锂电池材料、技术及系统应用”项目,针对现有液态锂电池存在的安全性差、能量密度低、使役寿命短等瓶颈,部署了下一代动力固态锂电池技术,为“奋斗者”号与“沧海”号在万米海底开展联合作业提供了能源保障,获科技进步奖(颠覆性技术探索类)一等奖。

黄海水产研究所牵头与青岛瑞滋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市渔业技术推广站等单位联合开发刺参“参优1号”育繁推技术体系,突破了刺参繁殖的精准调控关键技术,培育的新品种覆盖面广、普及率高,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超6亿元,获科技进步奖(海洋产业创新类)一等奖。

乔方利

高标准严要求之下,获奖项目中不乏享誉全球的成果。

累计救助50人、手术成功率100%、累计手术距离23000公里、最远手术距离3000公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单日最大远程手术量5台……这一串数字,代表着全球远程手术的“第一梯队”水平,来自2021年度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5G远程腹腔镜手术装备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

5G远程腹腔镜手术装备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

对这些极具含金量的项目进行颁奖,既是展示科创魅力,也昭示着青岛加码布局,以科创引领未来发展的姿态。

02

从科技强走向产业强、经济强

科技创新表现在“新”,价值在“用”。

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明确提出,授予有“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个人及组织,要求入选项目面向青岛重大战略需求,经过一年以上较大规模的推广应用,产生了明显经济社会效益或生态环境效益,或项目转化程度高,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

从这个角度上讲,青岛的获奖项目不仅代表着这座城市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也能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青岛市科技局统计显示,在产业分类中,与青岛正聚力发展的智能家电、海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精密仪器仪表等24条重点产业链密切相关的获奖项目是数量占比超80%。

例如,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攻克“卡脖子”技术,研发出商用车全系列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电控系统,已成功应用到解放全系列牵引、载货、自卸车型,累计创造产品价值超32亿元。

再如,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突破了调制域矢量网络参数测试关键技术,研制出调制域矢量网络分析仪产品,打破国外垄断,近三年内销售收入已超6.8亿元。

企业本身就是市场和产业需求的组成部分,其科技创新最具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在本次获奖项目中,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愈发凸显——获奖项目中,企业牵头、参与完成89项,占比达77.4%,比2020年度提升了20个百分点。

获奖企业中,82%是高新技术企业,而且头部科技企业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

以获奖数居首的海尔集团为例,13个项目获奖包括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其中,获得一等奖的“基于大规模定制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助力企业登上了数字化发展的“快车”。截至2021年底,海尔与青岛市政府共建的青岛工业互联网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已赋能本土企业3561家,新增工业产值超210亿元。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从企业需求出发,青岛产学研合作机制更加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更加通畅。获奖项目中,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完成的共55项,占比达47.8%,较去年增长5个百分点。

通过协作创新,一批获奖成果在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较强行业竞争力,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中国海洋大学牵头,联合青岛海研电子有限公司、青岛杰瑞工控技术有限公司等开发了海洋大数据智能感知与协同计算关键技术,系列产品应用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地球物理精密测量项目,实现了对4000米海底表层沉积物的精确取样,近三年累计经济收入达3.65亿元。

面向青岛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人民健康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发展领域,获奖项目让更多人感受到了科技的温度。

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在青岛构建了覆盖全市的智慧血液管理平台,实现了血液“从血管到血管”的全流程监控及数据共享,并在全国20多个省份的医院和国内多家血站推广,大大提高了公共卫生临床用血安全保障能力。

科技从来都不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创新诞生于实际需求中,又“反哺”产业发展。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双人舞”中,青岛走出了一条从科技强向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之路。

03

以“未来眼光”培育创新“后备军”

创新就是创未来。一座城市有没有未来,能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看科技创新怎么样。

以“未来眼光”衡量,获得市科技奖的项目和人选不仅是在城市发展层面获得认可,更具备冲刺更高级别奖项的实力,是省科技奖乃至国家科技奖的“后备军”。

更何况,在获奖项目完成人中,中青年科技人才已经成为中坚力量,平均年龄仅有41岁,40岁以下的完成人占比超57%,56岁以上的完成人占比仅有不到6%。中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青岛创新力“后劲”十足。

透过在科技奖中崭露头角的项目和正值壮年的创新群体,我们应该对青岛的科创引领产业发展抱有更强的信心,也应该在青岛未来产业的发展上怀有更大的期待。

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目标,四大发展导向其中之一就是“创新型”,即要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转化功能,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面向未来,青岛正以党的二十大关于科技工作的战略部署为“坐标”,围绕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加码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补短板、锻长板,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青岛为新时期科技创新工作找到了更加切实可行的“现实路径”。

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青岛聚焦落实国家战略,围绕经略海洋等国之重任,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实施“强链”计划,以大项目为“抓手”,支持“链主”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聚焦战略科技力量,谋划大科学装置,让更多“未来产业”照进现实。

彰显科技创新带动作用。青岛聚力实施“沃土计划”,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推动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进行创新式、跨越式发展;实施“硕果计划”,引导高校院所、研发机构定向服务企业,补齐成果转化短板;实施“海创计划”,围绕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培育海洋新兴产业。

构建开放创新良好生态。青岛“瞄准”科技人才引育,推动人才项目与产业精准结合;深化面向上合组织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交流合作,与更多国际一流科技成果“美美与共”;打造一批科技创新产业园,为创新成果孵化、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摇篮”;优化科技计划体系,为科技金融结合、提升研发投入打开“通路”。

面向未来,2021年度获奖的项目和人选就是青岛发展的潜力所在,是新阶段青岛科技创新的“指路牌”。通过奖励前瞻性重大原创成果、奖励行业引领的“头部”科学家、奖励扎根产业取得的关键突破的核心技术,青岛释放着一个明确的信号——

要担起“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的使命,让科技创新成为城市发展最强劲的内生动力,实现战略科技力量更加强大,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更加强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更为广泛,人才创新活力有效释放,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

在高质量获奖项目的引领下,期待青岛“国际化+创新型”的城市特质能不断彰显,激发出更多奔腾涌动的科创热潮。

新闻来源:2022年12月8日[青报观象山]他们照亮城市的未来!市委市政府表彰,120个项目(人选)获奖

编辑:黄苗苗

责任编辑:左伟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