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毕业二十年聚会合影(左二为本文作者)
青岛方言把姑娘叫“大嫚”,小伙叫“小哥”。萍是同班同学,就是这样的一个“大嫚”,她父亲是本系的教授,后来给我们上过有机化学课。套用现在的一个词,她算是一个“高白美”,身高超过165,皮肤白皙,体态优美。“嫚”字的含义,除了女孩子的意思外,还有柔美、长裙飘飘的含义。而萍就喜欢穿飘逸的长裙,很好地阐释“嫚”这个字的内涵。性格也好,静如幽兰,上课之余,基本上就是在教室或图书馆学习。她的学习成绩超好,是保送上的大学。从大一开始,成绩就是年级的第一,年年拿一等奖学金、校三好生不说,还得过一次省级的三好生。如此才貌双全的嫚儿,自然是君子们的“好逑”,追求者甚众,暗恋的无数。是班花自不必说,系花估计问题也不大。追求者中,不算外班的,本班的也有好几个。
本班的追求者中,大力是其中的佼佼者。大力也很优秀,本地人,高大英俊,典型的青岛小哥。一入校就是班长,后来是大一分部的学生会主席,到了本部后是校学生会副主席。大力为人豪爽,学习也不错。但在追萍的征程中,好像不占天时地利的优势,没见他牵了班花的手。看着萍的头发慢慢地变长,垂过了肩头,有好事者暗暗纳闷:她的长发为谁而留呢?
谁也没想到最终小津会抱得美人归。小津,天津人,父母是某央企的中层干部。当然那时还不是拼爹的时代,但他的家庭条件差不多是班上最好的。记得他穿的运动鞋是阿迪达斯,牛仔裤是fun牌,而一般同学或是李宁,或是青岛本地产的双星鞋。小津入校时的考分差不多是班上垫底的,比最高的同学低了有100分,让我们直呼高考地域的不公平,直辖市的人就是沾光。基础可能就差了点,加上这兄弟爱好太多,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尤其是英语。后来当其他同学忙着考研的时候,小津还要补考英语四级,因为学校规定:没过英语四级,不能拿学位证书。但小津谈吐不凡、多才多艺。毕竟是大城市出来的孩子,晚会上玩个乐器、表演个节目,甚至主持个晚会,都是手到擒来、游刃有余。小津瘦高挺拔,有段时间留了长发,喜欢足球,是系足球队的主力,后卫。比赛中,他那头飘逸的长发是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但是有一天,小津宣布要削掉他的长发,还要剃光头!原来他有个高中时的女友,就读在天津,要和他分手。小津是个情种,对女孩子很是温柔。因为是同班同寝室,我们对他的情况很了解。记得他一周要给女友写两封信,别人熄灯后点蜡烛可能是为了学习或应付考试,而他一定是为了给女友写信。他女友来过一次我们学校,长发、瘦瘦的。但就是这么多年的感情,却要分手了。那段时间小津很痛苦,拉室友喝酒买醉几次后,突然想开了,声称要去剃光头。感觉一个人剃光头不好意思,拉其他同学作伴,结果拉了6个同学,我是其中的一个。当7个光头一起出动的时候,那场面是相当相当的拉风,是轰动全校的一景,非常吸引眼球,记得我们还一起拍了很多光头的合影。当头发刚长出来,还没型的时候,小津在寝室里宣布:他要追求萍!
说起来两人也挺有渊源。小津的父母都是本校本系毕业的,是同班同学,是萍父亲的学生,还都是福建老乡,常有走动。可能萍和小津早就相互有好感。这也许是因为崂山郊游,爬山时的一次牵手;也许是中秋节时围坐在草坪上,同望明月时的一次对眸;也许是因为男女同学同去第一海水浴场游泳的一次陪游。同学几年,有太多的点点滴滴。小津毕竟有恋爱经验,讨好女孩子很有一套。和萍同寝室的一个女生分析过小津和大力给萍送的花:大力送的花只有几朵,包装很一般;小津送的是一束,包装也精美。我倒是为大力叫屈:经济条件不允许呀。
慢慢地小津变了:烟抽得少了,酒喝得也少了,通宵打扑克更是基本没有了,在教室和图书馆里,能看到他的身影了。很多时候,萍的身边出现了小津,这是以前从没有的现象,看来有戏。不过小津发奋学习似乎晚了点,毕业前,当萍被保送到日本一所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他还是没能通过英语四级考试。
毕业后小津去了北京,进了他父母所在的那家央企。两年后,萍从日本留学回来,也进了同一家公司。接着两人就结婚了,这是我们班内部成功消化唯一的一对。他俩一起到央企下属的海南公司工作时,我也在海口,我去看过他俩,萍瘦了,小津则因为不踢球而变胖了许多。我开玩笑说:“营养咋都让你吸收了呢?”两人居住的条件,很一般。
再后来,两人又回到北京。萍读了在职的博士,小津也跟着去读了一个。萍的职位一直比他高,有个比自己优秀的妻子,压力也是很大的。他们先是有了一个女儿,二胎放开后,萍在四十岁以后,又生了一个儿子,让我们同学高呼真是一个伟大的女性。
才子佳人的故事固然动听,才女和嘉男的段子也很不错。
像我这样在大学里没有风花雪月之事的人,除了念念不忘母校的人和景,就只能对几样美食耿耿于怀了。
离宿舍楼最近的、位于最高处的是四号餐厅,最右侧的窗口常常卖油饼,如果有油饼每次都会去排队。那是用发面做的,大号的鞋底大小,里面放了葱花,热气腾腾的一大摞叠在那里,香气弥漫,甚是诱人。旁边还有师傅正在现场煎制,把面饼放入油锅中,要两面煎黄,听着“滋滋”的油脂声,不禁让人馋涎欲滴。记得油饼一块五一个,两个就够了,不用再打其他菜了。
那时一块米饭要一元,放在不锈钢格子里用蒸汽蒸熟,可能是水放太多的原因,吃了容易饿。馒头两毛一个,两个够了,但容易吃腻。米饭和馒头都需要另外打菜,只打一份菜有点单调、不够吃,两份菜就贵了。吃油饼最省事了,也有“油水”,那时我每月生活费三四百元,每天计划着吃饭的钱不超过10元。
寝室里的室友都喜欢吃油饼,包括小津。我买了油饼一般都回宿舍吃,有时忍不住就顾不得烫,在路上先咬上几口解馋。散发着热气的面饼柔软而又劲道,微咸,带着葱花和油脂的香味,味道好得很。路过楼前的小卖部,顺便买包天津产的蒜酱。一大袋才一元钱,可以吃好几顿。黄豆酱里有蒜末,既有酱香、又有蒜香,实是好味。用这蒜酱可以抹馒头、面包,也可以把方便面泡开后,弃随包配送的料包不用,改用这蒜酱搅拌,能吃出校外的面馆里手工杂酱面的味道。当油饼抹上这蒜酱,那味道立马就高大上了。
食堂里有时还卖韭菜盒子,也是美味。一块面皮擀好后,放上韭菜鸡蛋馅,再盖上一块面皮,边缘捏紧后入锅煎,锅里放少量的油,两面煎熟即可。咬一口,韭菜的清香和鸡蛋的醇香混合在一起,加上面饼的麦香,这些味道在口中神奇地融合,值得细细咀嚼、慢慢品味。记得好象是两元一个,有时会换成韭菜粉丝馅,虽也好吃,不如韭菜鸡蛋的香。
主教学楼下,操场东侧有排平房,西侧第一间有卖牛肉火烧,味道也是一绝,以后再也没吃到过了。学校规定连上两节课,上完休息片刻,上午一二节课后要做操。操后那火烧房前就排满了人,有人早饭没吃,肚子饿了。有人是经受不住火烧的诱惑,嘴馋了,比如我。火烧不大,茶杯口大小,面皮里全是纯牛肉,加了点葱花和姜丝,应该还放了酱油,因为酱香浓郁。手工包好后,码在格子里,推进电烤箱里烤,约20分钟就新鲜出炉了。买的时候不用塑料袋,用窄窄的一张黄纸一包就走。这张纸慢慢地印上了油迹,牛肉馅的油透过面皮渗透了纸片。吃的时候千万要小心,侧身低头,轻轻地在火烧上方开始咬,否则容易烫嘴,油也会滴到身上,难以清洗。为保险,最好在火烧底下再垫张纸。那味道很霸道,如果一个教室里有几个人吃了火烧,那味道萦绕于室,久久难以散去。印象中最早卖五毛一个,慢慢涨价到8毛,买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在母校,我们学会了包饺子。在北方,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大节日。中秋时路近的和青岛市区的同学都回家了,剩下路远的一拨人,学校开放了食堂,允许以班级为单位包饺子。一年内可以集体包两次饺子,一次元旦,一次中秋。我那时是班长,组织同学们去买面、买肉和菜,自己动手在食堂里一起包,借助食堂的餐具和锅,把饺子煮熟,包饺子的手艺就是那时候学的。吃完饺子后,一大帮人步行去公园,在大草坪上团团坐下,随意聊天。月亮出来了,分吃带来的月饼,一边赏月,一边唱歌,于是也就不那么想家了。
1994年,母校70周年校庆,来了很多校友,很热闹。我们已经在鱼山校区本部了,记得食堂里加菜了,还参加了很多活动。人的一生中,很多东西拥有时并不觉得珍贵,若干年后回想起来,却是莫大的幸福。比如我们的青春岁月,比如母校的油饼和火烧。
当想起校外的一些美食,我不由得又咽了一下口水。
大一在海大的浮山校区,我们是第一批入读的学生。那是1992年,附近还是很荒凉,往南步行不远就是大海。海边没有沙滩,多是乱石,退潮时常去翻找小海鲜。小螃蟹太小,没肉,不抓也罢。最多的是贻贝,青岛人叫海虹,最便宜的海鲜。附近有渔船停靠处,也常有海钓者,偶尔向他们买点新鲜货。或者到最近的菜市场买点海鲜回来:牡蛎、扇贝、花蛤等贝壳类。
借上电炉子和锅,回宿舍偷偷地煮上,白水加点盐就行。青岛的牡蛎比宁波的大,没有撬开,是带壳卖的;扇贝没有蒜蓉粉丝的精细做法,通通都是白水煮。花蛤和海虹最便宜,牡蛎和扇贝贵点,但好像也就几块钱一斤吧。食材新鲜,味道就好。吃着刚煮熟的贝壳类,啃上两个馒头,喝上一碗海鲜汤,那感觉,神仙也不换。或者在那汤里下点面条,那鲜味岂是味精、鸡精等人工合成所能比拟?
大二开始到鱼山路的本部,附近都是繁华区域,情况就好多了。记得从北门出去,在黄县路还是红岛路有个菜场,有很多卖海鲜的,旁边还有很多小饭店,可以代为加工海鲜。邀上几个好友,买上几样,鱼虾蟹这类的价格贵,买的少,多数还是贝壳类。找个小饭店给做着,再点上凉拌裙带菜、花生、毛豆等。夏天时会叫上几扎生啤,记得登州路的青岛啤酒最好,但是贵,平常喝的还是崂山生啤。从生啤桶里灌到大塑料袋里,5斤一袋,好像是1.2还是1.5元一斤吧?倒酒时在底部扣个洞,直接倒到扎啤杯中,就着海鲜,喝着生啤,暑意立消、神清气爽。后来知道海鲜配啤酒,最容易得痛风,估计那时候身体好,都没感觉。花蛤的做法多了点,葱爆或辣椒炒都有,牡蛎、海虹等还是水煮的多。店里的海鲜砂锅味道不错,也就是几样贝壳类加些粉丝,拿一两个虾做点缀。
山东人喜欢吃饺子,青岛的饺子更有特色。班上本地的李同学,曾经到他家去过几次。尝过他母亲做的鲅鱼饺子和带鱼饺子。鲅鱼肉厚实,能吃出浓浓的鱼味。带鱼饺子,据说是带鱼连肉带骨头都剁在一起的,夹起来有点半透明,入口还没怎么咀嚼就化了,但回味却是满嘴的鱼鲜味,实在是好吃。虾仁饺子是在饭店里吃到的,颜色就漂亮,饺子皮中隐隐显出喜人的红色,咬开后里面有一整个虾仁,好吃是好吃,价格也好看。
大四时,我没有考研,帮着老师做实验,偶尔会有出海取样的机会。租个小渔船到胶州湾的近海处,抛锚停稳后,用取水器取海水的样品。我们在忙的时候,船老大拿出鱼竿开始钓鱼,鱼儿上钩的时候,常常引得我们忘了手中的活,挨了老师的训。船两侧挂着大铁钩,上面是小鱼小虾的诱饵,也常常会有鱼蟹来上钩。快到饭点了,船老大就拿这些刚钓上来的鱼蟹做菜,或是清蒸、或是红烧、或是做汤,忘了鱼的种类了,但那个鲜啊,鲜的眉毛也要掉了。我常怀疑:自己大二开始掉头发,是否和多吃海鲜有关?
大学四年,没有邂逅爱情,但有美食可以回味,也是挺好的。不知何时能再到青岛,再去母校,会会老友,品品美食?
文章作者:仇赤斌
文章来源:第2049期《中国海洋大学报》(2019年4月4日)
编辑:赵奚赟
责任编辑:赵奚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