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助力即墨柳腔出圈之路

作者:夏雪来源: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0-08-08 字号:

海窝子古镇川剧人偶表演

  本站讯 2020年夏,中国海洋大学”胶东戏韵的出圈之路“——即墨柳腔调研团在山东和四川分别展开了一系列的调研活动。为更好地审视柳腔处境,借鉴其他地方戏剧的出圈经验,调研团成员在成都进行了“川剧发展成果经验”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柳腔“出圈之路”的方向。

  7月15日,调研团来到彭州海窝子川剧文化小镇,与古镇里表演的真人川剧玩偶们进行了互动。了解到海窝子作为4A级景区,将川剧作为自己的一张鲜明名片对外宣传,吸引了许多游客慕名而来。而踩着高跷、头戴面具的川剧玩偶们,每天在此演出,为游客们了解川剧、爱上川剧,提供了一个窗口。另外,调研团了解到,虽然因为疫情的缘故,今年的“牡丹杯川剧表演大赛”不得不暂时取消,但这并不妨碍川剧将这个山间小镇的夏天变得更加热闹起来。

  7月22日,调研团去到成都博物馆实地调研川剧在博物馆中的相关情况。我们发现,在“花重锦官城——成都民俗展览厅”中,川剧所占面积不小,展品从服装到乐器再到实景蜡像,展出方式从从文字科普到短片轮播......向游客全方位地展示了川剧的诞生、发展的历史,引人入胜。

  8月4日,2020年成都市“走基层”文化惠民活动优秀舞台剧目展演在成都彭州进行演出,新编历史剧《落下闳》的演员们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出。调研团观看了此次表演,领略到了新时代川剧的魅力。新编历史剧无论是台词还是剧情上都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惠民演出的形式也吸引了男女老少众多观众。戏虽落幕,但川剧的韵味仍将留在观众的心中。

  通过这一系列的调研,调研团总结出川剧作为蓬勃发展的地方戏剧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经验和采取的措施,对照即墨柳腔的实际情况进行借鉴、调整。

  柳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政府的发力,也应该找找民间的活力。探寻柳腔背后的商业价值,将柳腔艺术下放到民间的资本运转中,结合齐鲁大地特有的文化,让利益来润滑好这个发展的良性循环。除此之外,一心只想大量地科普柳腔,全面地复兴并不现实。要找到一个真正适合现代的、大众的元素,精准抓住,加以推广,才能真正提高其知名度。而这样的元素需要具有较低的壁垒、较强的娱乐性或较高的技术要求,符合现代人的观影习惯等。

  柳腔与川剧一样,作为融合戏种,开放和包容才是不变的旋律。放下身段,去与现代人、年轻人的习惯做融合,将科技的力量和现代人的喜好纳入考量,随时代而变,为群众而生,才是真正不变的信条。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本调研团队将在下一站去往青岛胶东非遗博物馆。青岛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充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高效开展多项利民、惠民文化活动。据了解,此前,有多方学校已与青岛胶东非遗博物馆建立长期联系,许多外籍友人也会慕名来到这里,亲身体验独特的非物质遗产文化。

  团队还将博物馆工作人员接洽了实践基地建立事宜,双方初步达成协议,并约定会后将条款明晰化,在线上进行协议的细节商榷,无误后进行线下会晤和挂牌仪式。

通讯员:夏雪

成都博物馆民俗展厅川剧表演服

新编历史剧《落下闳》川剧惠民演出

线下调研小分队





编辑:肖鹏

责任编辑:肖鹏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