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冲击式透平的振荡水柱波能发电装置”、“固定轴全向移动平台”、 “鸟类鸣叫研究的声环境系统设计在世博会中的应用”、“破障救援机”、 “大型公共厕所冲水器”、“智能太阳能报刊栏”等这些解决实际生活、社会问题的创新性项目的研究者、发明者,不是硕士、博士生,而是中国海洋大学的本科生。他们不再只是从书本到书本的埋头苦读;从远离科研,到走进实验室体验甘苦;从默默的奇思妙想,到团结协作的“军团”作战,在可行性调研、检索文献、构建模型、设计实验、分析结果中体验研究性学习的乐趣,成为海大园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奇思妙想,在实验室结出创新果实
中国海洋大学有一大批熟识SRTP(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徽标,且有自己的团队和队徽的本科生。在他们的理念中,创新不是强调的花样翻新,科研成果不仅仅是埋首故纸堆的理论阐述,更要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民生,用创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正是这种社会责任感激起海大学子强烈的创新动力,他们走进实验室开垦未知的处女地,并在其中耕耘收获。
工程学院08级李鑫磊等4位同学设计研究的《基于冲击式透平的振荡水柱波能发电装置》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上荣获全国特等奖。这个设计将之前独立研究、未曾交叉的岸式振荡水柱波能发电装置与沉箱式防波堤相结合,使其既能发电又能防波,将传统被动消能方式变为主动吸能方式,实现了海洋工程结构的多元化复合型开发。这项设计若应用于工程实践,年发电量可达25万千瓦时,可节约用煤85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160吨,具有绿色、环保、经济三大优点。
化学化工学院由董小波等5位同学组成的“海洋之星”团队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获二等奖。他们对化工企业工程项目的整体设计,突出了持续性、节能、减少企业消耗、环保等因素。正因为这个独特的创新性,他们在获得二等奖的同时,还获得了大赛最佳节能设计奖。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李雨桥、苏超等同学,在导师程凯老师指导下,研发了神奇的“固定轴全向移动平台”,属国内首创。该移动平台只需将普通车轮改造成奇特的锯齿状,配以一把手柄,就可实现任意方向、任意角度的平移和旋转。经过实地测试,小车已经能够适用于空间狭小的仓储、图书馆藏书区等多种场合,有望为物流行业提供一种全新的运输设备。
生命学院毕双玉等5名同学组成的团队研究课题“壳聚糖铜抑菌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获得了“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山东省特等奖。专家评价,项目成果将对鱼类的品种改良和水产养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创新种子,在厚积文化土壤孕育
创新教育方式“灌溉”创新种子。多年来,海大就构筑创新人才培养文化有诸多思考和实践,围绕海洋强国战略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始终把创新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有机地融入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并探索和建立了系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支持学科多样化发展,鼓励学科交叉,促进学科融合,通过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获得更加广阔的学科背景和学术视野,为其在学术上进一步发展夯实基础;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模式和以分数为导向的质量评价体系,学校大力提倡研究式的教学,探究式的学习,支持和鼓励学生提出“莫名其妙”的问题,勇于标新立异、大胆实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特别是在个性培养上,鼓励学生破除应试性的思维习惯,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自由地探索、自信地表达、自主地实践。
校长吴德星对什么是创新型人才的阐释是:创新型人才应该是个充满好奇心、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洞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且自由、独立发展的人。同时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与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海大一直在培育多样性、包容性文化,厚积促进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的文化土壤。
搭建舞台,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海大本科生创新浪潮多年来可谓奔腾不息,学校及各学院全力为大学生有声有色的表现搭建舞台,使学生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每年举办的“中国海洋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既有名家讲座点拨思维,又有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OUC-SRDP)、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及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搭建成果展示和交流平台。学生称,这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智慧与智慧的交锋,是大学生自己的盛会。”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每年五月举办科技创新月,创新月举办DV创作大赛,FLASH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CG设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爱因斯坦,科技论坛等,十年的陪伴,科技创新月已成为最受同学们喜爱的展示创新能力和实现梦想的大舞台。海洋生命学院每年的生物学科实践技能大赛、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绿色能源汽车创意大赛、管理学院的“创业大比拼”、化学化工学院的化学实验技能大赛,水产学院学生年度学术之星“仰望星空,我是明星”风采展示活动,法政学院的模拟法庭大赛等都深受学生欢迎和好评。各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开放式的公共实验平台等也成为本科生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大舞台。
参加本科生科技创新“军团”的同学们人手一本研究日志,他们认真记录项目日常的研究内容、研究进度、研究心得。他们在日志中写道:抓住一个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就等于为创新埋下了一棵种子。只要有热情、有想法、愿意付出、懂得坚持,你就会收获创新的果实。诚然,本科生们的身上已烙印着海大学子特有的气质特征: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不畏艰险,探索不已的进取精神;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雄浑气魄;严谨求实,取则行远的治学风范;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价值取向。
创新,究竟离大学生有多远?海大学子给出的答案是:创新近在身边。在创新中成长,在成长中创新。
奇思妙想,在实验室结出创新果实
中国海洋大学有一大批熟识SRTP(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徽标,且有自己的团队和队徽的本科生。在他们的理念中,创新不是强调的花样翻新,科研成果不仅仅是埋首故纸堆的理论阐述,更要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民生,用创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正是这种社会责任感激起海大学子强烈的创新动力,他们走进实验室开垦未知的处女地,并在其中耕耘收获。
工程学院08级李鑫磊等4位同学设计研究的《基于冲击式透平的振荡水柱波能发电装置》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上荣获全国特等奖。这个设计将之前独立研究、未曾交叉的岸式振荡水柱波能发电装置与沉箱式防波堤相结合,使其既能发电又能防波,将传统被动消能方式变为主动吸能方式,实现了海洋工程结构的多元化复合型开发。这项设计若应用于工程实践,年发电量可达25万千瓦时,可节约用煤85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160吨,具有绿色、环保、经济三大优点。
化学化工学院由董小波等5位同学组成的“海洋之星”团队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获二等奖。他们对化工企业工程项目的整体设计,突出了持续性、节能、减少企业消耗、环保等因素。正因为这个独特的创新性,他们在获得二等奖的同时,还获得了大赛最佳节能设计奖。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李雨桥、苏超等同学,在导师程凯老师指导下,研发了神奇的“固定轴全向移动平台”,属国内首创。该移动平台只需将普通车轮改造成奇特的锯齿状,配以一把手柄,就可实现任意方向、任意角度的平移和旋转。经过实地测试,小车已经能够适用于空间狭小的仓储、图书馆藏书区等多种场合,有望为物流行业提供一种全新的运输设备。
生命学院毕双玉等5名同学组成的团队研究课题“壳聚糖铜抑菌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获得了“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山东省特等奖。专家评价,项目成果将对鱼类的品种改良和水产养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创新种子,在厚积文化土壤孕育
创新教育方式“灌溉”创新种子。多年来,海大就构筑创新人才培养文化有诸多思考和实践,围绕海洋强国战略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始终把创新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有机地融入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并探索和建立了系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支持学科多样化发展,鼓励学科交叉,促进学科融合,通过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获得更加广阔的学科背景和学术视野,为其在学术上进一步发展夯实基础;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模式和以分数为导向的质量评价体系,学校大力提倡研究式的教学,探究式的学习,支持和鼓励学生提出“莫名其妙”的问题,勇于标新立异、大胆实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特别是在个性培养上,鼓励学生破除应试性的思维习惯,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自由地探索、自信地表达、自主地实践。
校长吴德星对什么是创新型人才的阐释是:创新型人才应该是个充满好奇心、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洞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且自由、独立发展的人。同时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与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海大一直在培育多样性、包容性文化,厚积促进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的文化土壤。
搭建舞台,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海大本科生创新浪潮多年来可谓奔腾不息,学校及各学院全力为大学生有声有色的表现搭建舞台,使学生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每年举办的“中国海洋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既有名家讲座点拨思维,又有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OUC-SRDP)、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及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搭建成果展示和交流平台。学生称,这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智慧与智慧的交锋,是大学生自己的盛会。”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每年五月举办科技创新月,创新月举办DV创作大赛,FLASH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CG设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爱因斯坦,科技论坛等,十年的陪伴,科技创新月已成为最受同学们喜爱的展示创新能力和实现梦想的大舞台。海洋生命学院每年的生物学科实践技能大赛、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绿色能源汽车创意大赛、管理学院的“创业大比拼”、化学化工学院的化学实验技能大赛,水产学院学生年度学术之星“仰望星空,我是明星”风采展示活动,法政学院的模拟法庭大赛等都深受学生欢迎和好评。各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开放式的公共实验平台等也成为本科生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大舞台。
参加本科生科技创新“军团”的同学们人手一本研究日志,他们认真记录项目日常的研究内容、研究进度、研究心得。他们在日志中写道:抓住一个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就等于为创新埋下了一棵种子。只要有热情、有想法、愿意付出、懂得坚持,你就会收获创新的果实。诚然,本科生们的身上已烙印着海大学子特有的气质特征: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不畏艰险,探索不已的进取精神;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雄浑气魄;严谨求实,取则行远的治学风范;崇尚学术,谋海济国的价值取向。
创新,究竟离大学生有多远?海大学子给出的答案是:创新近在身边。在创新中成长,在成长中创新。
记者:孙丽君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