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科学技术处持续加强有组织科研,集聚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切实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暑假期间,广大科研工作者抢抓时光,在工作岗位上挥洒汗水,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科技创新,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劲动力。
推进科研平台建设
为切实提高校级自然科学研究基地建设质量和学术核心竞争力,支撑和完善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处组织开展了校级科研基地优化整合工作,共涉及11个二级单位,21个校级科研基地。通过调整、充实、整合、撤销等方式,推动校级科研基地形成动态调整、高质量发展的合理布局,鼓励学科交叉研究,将校级科研基地打造成创新策源地。
中国海洋大学与长沙矿冶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有序有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学校与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和重点科研平台联合共建协议;成立海洋油气勘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数据采集技术分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功能分子合成与应用研究中心揭牌;中国海洋大学—杭州南开日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学校与山东省地震局共建“海洋地震监测与前沿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与青岛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共建 “生成式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与青岛市口腔医院共建“口腔药物联合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功能分子合成与应用研究中心揭牌
充分发挥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培育作用,专项支持一批诸如深海中微子观测和海洋量子通信等对传统产业具有革命影响的颠覆性技术。继续依托前沿科学研究中心等大平台,组织学校顶尖科学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前沿探索和技术攻关。
海洋碳中和中心牵头完成青岛市科技创新战略研究基地申报工作,共有8个学院、9个学科中心成员参与。发挥高能级平台优势,加强共建单位之间的多学科交叉合作。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山东能源研究院,共同申报2023年度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开放课题,共有3个学院的中心成员参与其中,推动形成有组织、建制化的科技协同创新模式,加速前瞻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断发挥学校海洋特色优势,提升青岛市、山东省源头创新能力。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学校三亚海洋研究院时强调“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学校始终牢记嘱托,深入实施“透明海洋2.0”工程,扎实推进“南海立体观测网”建设。7月12日至13日,由吴立新院士牵头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标”顺利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组验收。本项目是我国海洋科学领域首个部门推荐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在项目支持下,项目组成员共发表研究论文196篇,申请国家专利44项,获得科研奖励11项,培养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42人,形成了一支集海洋观测、设备研发、机理研究为一体、多领域优势互补的研发团队,实现了科学需求与技术研发的紧密融合。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标”结题验收会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时强调,“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今年中国工程院重大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海洋渔业与蓝色牧场战略研究”启动以来,麦康森院士作为项目负责人,多次组织相关专家赴广东调研。8月11日,由学校作为项目承担单位,联合全国18家单位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专项项目“水产动物精准营养及其代谢调控机制”参加了由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组织的项目综合绩效评价会议。项目管理受到科技部农村中心和专家组的充分认可。项目成果有力支撑了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优质蛋白供给的专项总体目标。
“针对我国水产饲料产业存在的水产动物营养需求参数不精准等问题,项目破解了水产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养殖环境、饲料原料下营养需求变化等技术难题,形成基于水产动物营养感知理论,精准调控水产动物生长、健康与品质的技术体系。”项目首席专家何艮教授表示。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317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4件。项目成果辐射推广55.76万亩,新增产值35.97亿元,培训产业技术人员22.7万余人次,带动农民就业1.2万余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7月28日至30日,由中国海洋大学承办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三届八次全体委员会议暨“践行大食物观”专题研讨会举行。本次会议吸引了本领域一流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充满创新创造活力的青年人才,为健康中国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三届八次全体委员会议暨“践行大食物观”专题研讨会在青岛召开
7月,农业农村部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687号》,公布了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17个水产新品种。海洋生命学院包振民院士团队黄晓婷教授领衔培育的栉孔扇贝“蓬莱红4号”和海洋生命学院科研团队培育的海带“海农1号”名列其中。以第一培育单位统计,中国海洋大学是此次通过水产新品种审定数量最多的培育高校,彰显了学校在水产领域的引领地位。
栉孔扇贝“蓬莱红4号”
海带“海农1号”
学校针对国家重大战略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蓝色种业和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凝练学科优势、对接产业需要,组织实施驻鲁部属高校“十四五”服务山东重点建设项目,历经两年多艰苦努力,现已获得3期项目支持,财政经费累计达2.5亿元,创学校服务地方项目历史新高。
文:周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