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包振民:为实现海洋强省、海洋强国梦想矢志不渝

6月20日,在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被授予202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长期从事水产遗传育种研究的包振民,系统评价了我国扇贝种质资源,完成多种贝类基因组精细图谱,阐明其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和生长发育调控机制;突破系列低成本、高通量水产生物组学前沿技术,开发出“液相芯片”和泛基因组IBD集群分型技术,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建立了水产生物分子育种平台,育成系列水产新品种,引领水产种业科技发展。

技术攻关,率先在水产领域建立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体系

包振民表示,他是一名海洋水产科技工作者,从成长、学习到工作都深深扎根在齐鲁大地上,一路走来,他见证了我们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成就,亲历了山东海洋科技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期,扇贝养殖业暴发了大规模流行病害,给我国扇贝养殖业造成致命打击。培育高产抗病良种被提上日程,时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副院长的包振民和团队争分夺秒地攻关。

2005年,在包振民和团队的努力下,栉孔扇贝新品种“蓬莱红”通过审定。作为我国科学家自主培育的第一个扇贝新品种,“蓬莱红”具有生长速度快、产量高、肉柱大、抗逆性强、壳色鲜红、遗传性能稳定等特点,一经推出,就得到养殖户的喜爱,先后获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蓬莱红2号”“海大金贝”“獐子岛红”“海益丰12”“蓬莱红3号”“海益丰11”等扇贝新品种不断涌现。

随着我国扇贝养殖技术和良种培育技术的创新,扇贝产量已经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年产20多吨上升为现在的近200万吨。产量的增长,带来的是价位下行,曾经的海珍品,如今已走上寻常百姓的餐桌。在包振民看来,这才是最令人自豪的。包振民团队还突破了低成本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难关,建立了全球最大、种类最多的基因组综合数据库,使我国成为掌握贝类基因资源最多的国家。

“20世纪60-70年代,方宗熙先生、王如才先生等前辈开创海洋生物遗传育种学和贝类养殖学等研究领域,并在上世纪80年代将发展水产种业这一重任交给了我们。”包振民说,“40余年来,我和我的团队在中国海洋大学的持续支持下,以发展水产种业、建设蓝色粮仓为己任,面向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围绕水产育种核心理论和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在水产种质资源、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等领域取得系列进展。”例如,包振民和团队突破了海洋生物高通量低成本的基因分型关键技术,率先在水产领域建立了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体系,育成10个国家审定的水产优良品种,改变了扇贝养殖依赖野生苗种的局面,使我国水产育种技术居国际领跑地位。

高水平的前沿创新更需持之以恒的基础研究支撑,包振民带领的团队聚焦海洋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发育和遗传基础解析,破解了贝类幼虫起源和性染色体演化的百年之谜,为国家在世界海洋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赢得了一席之地。

向海图强,为将山东省建成国际一流的海洋种质创新中心作出更大贡献

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山东是我国五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发源地,第六次浪潮深远海养殖也正在从此兴起。在包振民看来,现在是海洋科技发展的黄金期,也是遗传育种工作者大显身手的好时机。在山东省科技厅、青岛市和中国海洋大学的鼎力支持下,包振民和他的团队正在建设山东省海水高效种质创新与蓝色种业中心,已在前沿育种“卡脖子”技术和高端育种平台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突破了分子育种和智慧育种的关键技术,促进蓝色种业进入4.0时代;联合水产种业骨干企业建设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打造一个“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的蓝色种业新型复合体,为将山东省建成国际一流的海洋种质创新中心、支撑深远海养殖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包振民说,他有两个愿望:“一是希望一艘艘满载山东培育的优良品种的养殖工船游弋在东海、南海和大洋远海;二是希望老百姓的餐桌上摆满我们养殖的名贵海鲜。”筑梦深蓝,向海图强。“科学研究永无止境,攀登没有终点。我将把蓝色种业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为实现海洋强省、海洋强国梦想而矢志不渝!”他说。

新闻来源:[新黄河]包振民:为实现海洋强省、海洋强国梦想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