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教育部公布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高等教育首次将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单独设立、单独评审,共147家单位的284项研究生教育成果获奖,其中,全国外语学科评出4项,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原院长、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杨连瑞教授领衔的“基于价值引领的外语学科‘五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荣获二等奖。荣誉背后,是团队成员及老师们十余年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学科研一线辛勤耕耘,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育人理念和教学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使命担当与无私坚守。

在我国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参与该项目的团队成员,听他们讲述扎根中国大地,坚守育人初心、创新教学理念、招揽国际名师、深化科教融合、打造一流学科,培养有“底色”优秀外语人才的不平凡历程。

2021年9月17日,中国海洋大学外语课程思政中心揭牌仪式暨课程思政与外语教育高层论坛举行。(摄影:左伟)

坚持价值引领,服务国家战略

外语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进入新时代,中国全面融入国际事务,急需大批高端外语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外语研究生培养存在着外语育人价值观不清晰、外语教育理念泛化、学科与专业融合度不高、外语人才培养中的关键要素协同困难等诸多问题。

对于长期从事外语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杨连瑞来说,他对我国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症结了然于心,一直在探索变革,希望开辟一条新路径,实践一种新模式,进而打开高水平外语学科人才培养新局面。

从思考到实践,需要一个机遇。

2009年,杨连瑞教授主持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等一系列教育改革项目,由此开启了基于价值引领的外语学科“五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的探索之路。

“我们的‘五协同’是指学科与国家战略协同、团队与国际名师协同、课题与优质课程协同、过程与培养质量协同、成果与社会需求协同,系统优化组合,就形成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本-硕、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杨连瑞说。

“坚持以德为先、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价值引领,培养外语学子为人、为国、为天下的责任担当。”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原党委书记鞠红梅说,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随着“五协同”育人模式的持续推进,大家对价值引领的内涵更加深化和明确,对其重大意义的认识也愈来愈深刻。

一致的立场,共同的心声。

2021年9月17日,中国海洋大学外语课程思政中心揭牌成立。作为率先成立的课程思政中心,学校领导、学术同行以及主管部门都对它寄予厚望。希望这一中心深度挖掘提炼外语专业课程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全面总结外语课程思政教育的特色做法和典型案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外语学科应有的贡献。

外语课程思政中心谨记期许,在探索中砥砺前行。积极推动七语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素材进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和教材建设,铸魂育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翻译汇集了众多翻译界的精英,他们无论从政治素养上还是从翻译水平上在国内都是顶尖学者,具有中国文化思想和独特实践的语言素材融入外语课堂和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修养,也提升了专业水平,对培养新时代优秀外语人才意义重大。”杨连瑞表示。

长期以来,人们对外语学科存在偏见,认为外语就是交流的工具,甚至有学者提出外语不是专业,更不是学科。在担任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期间,杨连瑞就一直在思考,如何破解外语人才培养过分注重“工具性”的难题,外语学科发展如何与一流大学建设的定位相匹配?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士法教授依然清晰记得十年前那个秋季的午后。在二楼的院长办公室里,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围绕外语学科属性、人才培养理念等深度研讨。经过激烈的思维碰撞,结合多年的思考与积淀,杨连瑞带领大家在我国外语界率先提出了外语人才培养由“工具性”向“人文性”“思想性”和“科学性”转变,由“学外语”向“用外语学”转变的教学理念。“这次讨论,让我们坚定了高水平外语学科发展的定位,从而心无旁骛地开展外语学科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陈士法说。

作为一所以海洋学科见长的高校,中国海洋大学的外语人才培养必然与海结缘,“海味”十足。依托学科优势和学校特色,着眼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拓展外语学科外延,打造特色鲜明、独具优势的东北亚区域研究、海洋文化研究、极地研究等涉海研究领域便是应有之义。

曲金良教授主编的《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集中反映了我国海洋文化学界、政府海洋相关各界对海洋文化观念、海洋文化历史、海洋文化产业等领域的基本面貌、存在问题、对策措施等的全面研究与综合发展研判,旨在推进中国海洋文化相关领域研究,服务国家海洋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外语学科研究生积极参与中国海洋文化“走出去”创新实践,拓宽了视野,坚定了文化自信,增强了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的学识与能力。

郭培清教授积极推动中俄在北极地区的合作,依托中俄北极论坛这一制度化、常态化交流平台,服务“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多年来,他把极地研究与外语人才培养相契合,在极地与海洋门户网站创建与维护、极地与海洋研究生论坛组织开展、《科学制定我国北极战略》研究成果凝练等方面不断赋予高端外语人才培养的涉海特色。

2018年8月24日,于志刚校长为金莉教授(左二)、许钧教授(右一)、王初明教授颁发中国海洋大学外语学科发展顾问聘书(摄影:刘莅)

延揽顶尖人才,打造一流师资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一流的教育质量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

团队与国际名师协同是“五协同”育人模式的关键一环。十多年间,外国语学院依托中国海洋大学人才强校战略,用足用好人才政策,广揽国际名师,培育青年教师,为培养优秀外语人才提供雄厚师资保障。

“绿卡人才工程”是中国海洋大学招揽国际知名学者的重要人才政策。在学校的支持下,外国语学院充分运用这一政策,先后聘请了9位国际名师,其中5位是全球排名前2%的语言学家,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

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教授Naoko Taguchi是国际二语语用学研究领域的领军学者。2022年,当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向她发出聘任邀请时,她表现得十分谨慎。先是利用参加学术会议的时机向美国同行打听中国海洋大学的办学实力以及外语学科教学科研的情况,后来又向中国的有关学者咨询外国语学院该领域学术研究水平等情况,经过一番细致的考察,她欣然接受了聘任。在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将语用学的前沿理论与外语/二语教学和测评实践相结合等领域开展合作,让学生直面国际最前沿的学术问题,极大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本领。

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国际知名学者,美国爱达荷州立大学教授Brent Wolter连续六年受聘中国海洋大学,参与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开设相关课程,广受学院师生喜爱与好评。2020级博士研究生李旎目前正在美国跟随Wolter学习,她以前只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对这种“学术大咖”有所了解,心生敬仰。现在,国际名师变成了可以手把手传授知识并且随时交流学术观点的“学术导师”,令她兴奋不已。Wolter一般每年来中国海大集中授课和研究两次,回国后,他多次提到中国海大的老师和学生,对中国海大外语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方式表示赞赏。

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外国语学院不仅把目光瞄准国外,还积极聘请国内高校的名师为学院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出谋划策,把脉领航。

2018年8月24日,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分别向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金莉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许钧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初明教授颁发聘书,聘请他们担任学校外语学科发展顾问。“在三位顾问的精准指点、学校的全面保障和外语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用3至5年时间,使学校外语学科进入高水平快速发展阶段。”于志刚校长对三位学者受聘中国海大表示衷心感谢,也对外语学科未来发展寄予厚望。

一个学科,一次育人的创新与实践,之所以应者云集,是因为它引发了并肩偕行、逐梦未来的时代共鸣。

金莉教授表示,海大的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是山东省外语学科领域获批的第二个博士点,能拿到这个博士点很不容易,也说明兄弟高校对海大外语学科这些年的发展是认可的。许钧教授此前多次到访中国海洋大学,曾以专家组组长的身份对学校的翻译专业硕士点进行考察,还曾对学校的韩国学研究基地进行过评审。他说:“我之所以欣然应邀,就是因为被中国海洋大学的良好学风和外语学科快速发展的势头所吸引,尤其是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培养的过程性质量监督,在全国是非常有名的。”王初明教授说:“海大特别重视研究生教育,这里的二语习得方向的研究生的体量是全国最大的,也培养了很多拔尖人才,相信未来会更多。”

如今,五年之约期满,回头看,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都有大幅提升,外语学科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外语学科很好地运用了‘学科发展顾问’和‘绿卡人才工程’两个制度,在借助外部资源方面是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典范。”于志刚校长对外国语学院用好用活政策引育人才助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赞赏有加。

名师的引进,受益的不仅是学生,还促进了学术骨干和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王智红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选取的是二语习得研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陆小飞教授是这一领域的权威学者。通过阅读文献,王智红对陆小飞教授的学术思想、科研方法十分敬佩,却没有机会当面请教。在一次博士生课上,她与大家分享了陆小飞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杨连瑞教授建议她给陆小飞教授发邮件联系。“我很快收到了陆老师的回信,他非常高兴我阅读他的最新文献并在团队分享。之后的交流中,导师杨连瑞教授真挚邀请,陆老师接受了受聘海大的建议。陆老师作为语料库语言学与二语习得国际领军学者,在语料库分析上给予我许多非常具体的指导,对我的学术研究帮助很大。”王智红说。

谈起招揽名师、助力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经验,杨连瑞幽默地说,“与校长抗争!” 抓准、抓牢外语学科发展的底层逻辑,做好顶层设计,积极争取学校支持,用好用足政策,有时甚至要突破现有政策。

在“五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外国语学院打造了一支拥有博士生导师20余人,硕士生导师近80人,老中青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共聘任12名国际著名学者为特聘教授,与本校教师组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学、涉海区域研究等6支团队,开设了近20门国际前沿课程,为创新人才培养和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师资保障。

杨连瑞教授在给研究生上课(摄影:冯文波)

科研服务教学,教学反哺科研

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五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中,外国语学院坚持人才培养与学术创新并重,依托主持的近60项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课题,实行课题课程化、课程教材化,重构优质课程群,将学术前沿成果融入研究生教学内容,构建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学、区域国别研究四大研究生课程群及30余门课程,其中16门课程获省级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项目,出版37部高水平研究生教材。

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在掌握了母语之后,再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已经是一种常态,这一现象称为“二语习得”。

杨连瑞认为,在二语习得中,由于缺乏语言环境,社会文化各异,两种语言的认知、心理表征不同等,始终存在学习效率低、不能学以致用等全球性费时低效难题。

作为中国二语习得研究会的会长,杨连瑞积极谋划学科建设与发展,团结全国学者,引领本学科学术研究与国际学术研究并行,解决中国外语教育的独特问题,服务国家对外改革开放战略。近年来,他指导的十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立足国际学术前沿,解决中国当下现实问题,获得了很多重要发现,众多研究成果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他首次提出构建中介语语言学的构想,开创性地构建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中介语语言特征体系。他带领中国海洋大学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团队不断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认知科学层面去探索和揭示中国学生两种语言、多种语言的习得、加工、表征与规律。

杨连瑞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社科课题10余项,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计划《二语习得新发展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中介语语言学多维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二语习得研究与我国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等著作10余部,相关成果多次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杨连瑞总是让学术研究成果冒着“热气”进入课堂,给学生讲解当今二语习得最前沿的研究热点,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每周二是他和团队教师一起给博士生上课、开展学术讨论的时间,是许多学子盼望的日子,也是大家最快乐的时光。

“那一刻,我们的教室就像热闹的集市。常常是30多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参加杨老师的课,近10位学院青年教师和国内访问学者不约而至。大家分享国际学术文献研读心得、报告自己研究成果,发言踊跃,思想碰撞激烈。”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颖教授说。

纵观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机构性、制度化翻译实践历史可以发现,由国家策动、主导、赞助、监管的翻译实践是翻译史的主流。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任东升教授率先提出“国家翻译实践”概念体系,作为我国学者自创译学概念,历经十年发展已经被国内学界认定,并成为热点研究课题。

2014年12月,中国外文局成立“沙博理研究中心”并下设中国海洋大学研究基地,任东升教授担任基地主任。其后,他主持中国外文局委托课题“沙博理翻译艺术研究”。针对长期存在的教学、科研“两张皮”现象,任东升尝试把课题资源转化为特色课程,打造了硕博选修课《沙博理翻译艺术研究》,并出版了同名专著,课程一经推出深受学生喜爱,历经一段时间运行,凝练形成了“项目-课程-成果”的育人路径,这一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了科教融合的理念。

海外韩国学重大项目是韩国教育部为推动韩国以外地区韩国学教育、科研的高质量发展而策划的国家级全球招标项目,每年从全世界范围内遴选在韩国学教研方面根基扎实、表现优异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资助,是世界韩国学学界影响最重大的项目之一。自2006年项目启动以来,包括哈佛大学、牛津大学、东京大学、巴黎大学在内的多所世界知名高校获得资助,而中国海洋大学是目前唯一获得三个阶段资助的高校,资助额折合人民币约为1044万元,是学校文科海外重大科研项目领域的标志性成果。

依托这一重大科研项目,中国海洋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主任李海英教授与朝鲜语系师生积极推进科教融合,助推朝鲜语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作为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近年来,出版“海大韩国学研究丛书”中韩文20余部,主办高层次国际性学术会议10余次,邀请知名学者到校讲座100余次,在塑造学术品牌,构建韩国学研究新高地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科体系优化升级,为培养致力于中韩文化、学术交流的优秀人才夯实了基础。

在“五协同”育人模式实践中,外国语学院注重搭建创新平台和学术阵地,助力拔尖人才培养。成立语言与脑科学实验室,举办中国二语习得研究国际论坛等学术品牌活动,共建15家科研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走入社会,发现问题,对接社会需求,探索解决教育、科技、语言康复等问题,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2019年5月18日,应用语言学领域国际知名学者Brent Wolter教授参加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生论文答辩

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高水平外语学科的有力支撑和高水平外语学科的自身发展。”杨连瑞认为,中国海洋大学要想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需要拥有一流的外语学科做支撑。

在“五协同”育人模式创新实践中,外国语学院促进学科与专业深度融合,走出“两张皮”误区。围绕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方向,创建跨学科跨语种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并辐射到五个本科专业,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构建了相应课程体系,打造专业品牌化和课程精品化,有效衔接,学科与专业共生共荣。统筹规划,强化质量为本和内涵发展,学科带动专业,在本科阶段开设语言学、翻译学、外国文学等30余门前沿课程,彻底扭转外语专业过分注重工具性,忽略人文性和科学性的发展难题,实施了本-硕、硕-博贯通培养机制。同时,把涉海区域研究纳入外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服务国家海洋强国建设。

2017年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正式获批,成为当年山东省文史哲众多学科门类中唯一获批的博士授权点,也是学校唯一从硕士一级学科直接评审增列为博士一级学科的学位授权点。2020年入选山东省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唯一外语学科)。2022年进入软科学科排名全国前15%。学院5个本科专业全部入选一流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已经进入全国本学科和专业前列。本学科硕士和博士生培养的某些领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成为全国外语学科发展由弱变强的典型范例。

“学科建设要入主流,有特色。主流就是认准外国语言文学这条主路,脚踏实地前行;特色就是在本学科里有我们高水平的优势特色研究方向,以及依托学校优势特色,构建高水平的涉海区域国别研究。经过多年积累,我们不仅进入了主流,并在某些领域开始引领主流。”杨连瑞自豪地说。

在研究生培养中,外国语学院突出强调“过程与培养质量协同”,坚持全球化资源导入、全方位科研训练、全程化质量监控,实施“动态考核,持续改进”质量评价机制,坚持十年研究生学位论文校外双盲外审,每年获A等(优秀)论文率85%左右,12篇获评为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及研究生优秀成果奖。

教学改革离不开老师们的无私奉献与辛勤付出,新育人模式的施行更是摸着石头过河,基本无经验可循,更要花费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去探索、实践和总结。

陈士法教授是大家公认的“老黄牛”,一心扑在教学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管理、实验室建设工作上,兢兢业业,他自己说,教书育人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同事们却说,是他生活的全部,周末去学院办公室准能找到他。

2013年,陈士法参与筹建了中国海洋大学第一个文科科研实验室——语言与脑科学实验室。2022年在该实验室基础上申报的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中心获批山东省高校文科实验室。在外语学科实验室建设中,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依托该实验室,陈士法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项目等3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相关成果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励。依托该实验室,他积极开展外语人才培养。有的学生一入大学就向他请教,他悉心指导,考上硕士研究生他继续指导,再后来考上博士研究生他依然指导,他始终是学生信赖的引路人,培养了一批成绩优异的硕士生和博士生。

2020年11月13日,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教育改革暨导师立德树人研讨会召开。会上,举行了首届外国语学院师德先锋颁奖仪式,陈士法被授予师德先锋荣誉称号。这是学院和师生对他立德树人、为人师表的有力褒奖。

“平易近人”“一丝不苟”“井井有条”“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提起陈颖教授,师生不吝赞美之词。作为骨干教师,她任劳任怨,勇挑重担。在“五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中,陈颖善于思考,勤于总结,与同事一起研讨教改方案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举措,总是反复推敲、不厌其烦地打磨修改,力求精益求精。

学生在学习、社会实践和生活中遇到问题与困难,找到她,她都热情回应,耐心解答,积极施以援手,日久天长成为学生心中和蔼可亲的知心姐姐。

科研上,陈颖潜心二语习得研究,着眼“中国人学外语费时低效、高分低能”等重大现实难题,20年来致力于探索构建“教-学-用-测”协同发展机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9项,在国际顶级期刊Applied Linguistics以及国内《现代外语》《外语界》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和编著著作3部。

教学改革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学生培养质量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关键指标。这一场源于2009年的教改创新与实践,截至目前使1500余名硕博研究生受益。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学术能力普遍增强,拥有很强的国际合作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在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Lingua、《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SSCI、A&HCI、CSSCI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360余篇。学生志愿者参与上海合作组织领导人峰会等均获好评,12人次获省市级“先进个人”“优秀志愿者”等称号。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50余名毕业生任职于中国外交部、欧洲议会等机构,近30名毕业生在剑桥大学、北外、上外等知名高校担任教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五协同”育人模式抓住了高水平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的“牛鼻子”,成效显著,声名远播。成果报告在北外《外语教育研究前沿》、上外《外语高教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杨连瑞教授应邀在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全国外语学科建设学术会议上作为理论探索和改革案例做主旨报告近30次。厦门大学等30余所兄弟高校前来交流,学习借鉴这一人才培养的海大模式。

风雨兼程,春华秋实。一路走来,这一当初被寄予殷切期望的育人模式,已从“试验”走向“示范”,由美好愿景变成累累硕果。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助力一流大学建设的征程上,“五协同”育人模式示范效应明显,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