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九月,一个感念师恩、礼敬教师的季节。

在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上,都曾遇到一位甚至多位好老师,他们如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他们如灯塔,为我们指引进取的方向;他们如父母,给我们无尽的关爱;他们如歌,如诗,又如花,坚守讲台燃芳华。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踏遍千山万水,老师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的风景。

王芳教授(左三)与团队成员在西藏开展科学研究 (摄影:刘邦华)

热爱与责任让我坚守讲台
——记2020年中国海洋大学最美教师王芳

讲台上,她是旁征博引、幽默诙谐的好老师,亦师亦友的关系令她“圈粉”无数;科研中,她下池塘,进养殖厂,经常奔走在蓝海碧河,把论文写在祖国辽阔大地上;扶贫路上,她数次前往西藏,在高寒、缺氧的条件下开展盐湖水域特征调查研究,为当地脱贫致富带去生生不息的希望。

她就是用30余年坚守诠释热爱与责任的王芳教授。

三十余载坚持干好良心活

1989年,王芳从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毕业。恰逢我国水产养殖生态学领域的带头人——李德尚教授创办的水产养殖生物学实验室(今水产养殖生态学实验室)招聘科研助理,成绩优异的她如愿留校。

“王芳,我特别想要一个男生,但是学院推荐了一个女生。你这么瘦弱,能不能适应实验室的工作?”李德尚教授对这位新招的科研助理持怀疑态度。

“李老师,你先让我试试吧,我相信我能做得好。”王芳凭着不服输的劲头,带实验,做项目,去池塘、下水库做调研,样样做得出彩。后来,勤奋好学的她,又考取了硕士、博士,自己也成为了一名“导师”。

一门《水环境化学》王芳讲了20余年,却总能做到常讲常新,课堂气氛也是异常活跃。“她总能结合产业中的案例、行业中的难题把枯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而且她喜欢开玩笑,语言诙谐幽默。”2019级博士生朱柏杉说,从那时起他就喜欢上了王老师的课,暗下决心,将来读研究生一定选她当导师。

从事水产养殖生态学研究,离不开和渔民打交道,下养殖场、去池塘是常有的事。风吹日晒雨淋,把王芳炼成了一个雷厉风行的“女汉子”。所以,招研究生的时候,她也不太情愿招女生。“风里来雨里去,一身汗水一手泥,女孩子都爱美,又比较柔弱,选这一行确实不适合。”王芳坦言。但学生一句“王老师,我要努力成为一个您这样的人。”又让她感动不已,“欢迎报考。”

“跟着王芳老师读书很幸福”“生活中她是慈母,学术上她是严师。”学生对她宽严相济的风格既爱又怕。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

当记者请她分享30余载坚守讲台的收获与感悟时,她说:“做好天职事,干好良心活。”

绽放在扶贫路上的巾帼之花

2020年7月26日,“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双湖科学考察站”揭牌成立,成为中国海大海拔最高的科考站。这一天,王芳和团队成员盼了3年。

2017年,西藏那曲市双湖县慕名找到中国海洋大学,希望对当地的卤虫产业发展给予技术支持,水产学院迅速组织起以孙世春、王芳和刘晓收三位老师为核心的课题组,奔赴双湖县巴岭乡其香错开展卤虫资源调查研究,用科技为当地脱贫注入新动能。

卤虫是一种耐高盐的小型甲壳动物,是鱼、虾等水产动物的优质饵料生物,该产业是巴岭乡的支柱产业,在当地最大的湖泊其香错采集卤虫卵是当地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之前从来没去过西藏,也很向往。”到了当地之后,她才发现现实和想象的差距很大。

从拉萨至巴岭乡道路崎岖,有的地方甚至没有路,司机完全凭经验往前开,车子陷进泥里、爆胎时有发生。最长的一次,他们竟然在路上走了21个小时。“住宿一人一个沙发,围成一圈,和衣而卧,翻个身就会掉下来。”王芳说,门永远关不严,睡觉时,请男生在外面用石头抵上。

相较于生活上的艰苦,科研设备的匮乏最令他们头疼。当地竟然找不到一条船供他们深入其香错去调研,后来,团队找在当地开展科学研究的同行借了一条橡皮艇。“见到橡皮艇,当地百姓感到很好奇,都想上去坐坐。”2018年,他们想办法从青岛定制了一条船,团队终于有了自己的科考船。

“科考站成立,生活和科研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学校也表示会加大对科考站的支持,争取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谈及下一步工作,王芳表示,希望运用大数据,构建模型,对当地卤虫资源的演变趋势进行预判,进而指导产业发展。

正是凭着这股埋头苦干的劲头和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扶贫路上,王芳不断续写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

从“德尚世家”到悠悠“芳草地”

传承是最好的致敬。

李德尚教授的学生们建了一个微信群——“德尚世家”,王芳说,大家时常在群里互通有无,交流专业,增进感情,虽然分散在天南海北,但导师教诲大家的“博爱”“灵动”精神永远牢记于心,并尽己所能发扬光大。

王芳低调谦和,与世无争,只醉心于学术。她把自己的微信命名为“悠悠芳草”。学生们建了一个群,名为“芳草地”。寓意在这片芳草地上,她将每位学生都保护在枝叶下,为他们提供无尽的关爱与家的温馨。

在西藏其香错采样时一名女生在湖边晕倒,她用双手焐热学生的手心、脚心,护送学生从双湖至拉萨,一天一夜的山路她都没有合眼,悉心照料不离左右,直到学生完全脱离危险。毕业论文答辩会上,学生在“致谢”里感念这慈母般的师爱。

学生生病住院,王芳牵挂于心,她的安慰与鼓励如一缕缕暖阳驱散学生心中的阴霾。“在我最痛苦和最美好的时刻,感谢您一直都在。”学生发自肺腑的言语让自诩为“女汉子”的她潸然落泪。

2019年,是王芳从教30周年。为了给她一个惊喜,学生们瞒着她筹划了一场纪念座谈会。当学生把刻有“人生好导师”的奖杯赠与她的时候,她又一次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王老师之于学生更像是火炬手,薪火相传给下一代学生以人格、品行、学识与技能等。”“成为您的学生是我最大的幸运,加入‘芳草地’大家庭相识优秀的师兄、师姐,也是我的荣幸。”“很荣幸能够成为‘芳草地’的一员,感谢和蔼可亲的王老师为我们建造温暖的大家庭,让我们在轻松温暖的环境下追寻水产科学的真理。”“是您让我浮躁的内心变得沉静,教会了我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一本名为《我们的回忆》的纪念册,记录下学生对“芳草地”的留恋,对师恩的感念。

芳草如茵,生生不息。



毛相朝教授(中)与团队成员

把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和蓝色海洋中
——记2020年中国海洋大学最美教师毛相朝

 “教育的智慧在于唤醒,老师要当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我喜欢探索未知,享受攻坚克难的每一段过程。”“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能够不断实现对目标的探求,就很快乐。”

今年是毛相朝在中国海洋大学工作的第11个年头,当初那个略显青涩的青年教师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导师。谈及过往,他又加深了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理解与认同。

要让听课的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收获

初登讲台,免不了紧张与忐忑。“担心讲不好,会卡壳,无法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毛相朝亦不例外。

从教伊始,学院就让他担任专业核心课程《生化工程》的主讲教师。重任在肩,他想的是既不能辜负领导的期望,也不能让学生失望。

成功的课堂需要充分的准备。为此,他在备课上铆足了劲,下足了功夫。

如果第二天有课,前一天晚上他肯定不回家,一直在办公室备课到深夜,反复演练讲课技巧,修改完善讲义。第二天清晨5点起床,再试讲一遍,确保以最佳状态登上讲台。为了让同学们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毛相朝给每一位同学发一张听课记录表,让大家把重要的知识点和听课感受写下来。课下他会就讲课的效果与同学们及时沟通,询问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毛老师让我们把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写在课堂作业后面,还鼓励我们努力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将来打造一片具有海洋特色的生物工程新天地。”2013级学生潘芳说。

“再过10年、20年,你们将成为我国生物工程领域的中坚力量,应有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担当。”毛相朝善于把课堂变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沃土。

通过讲述国内学者运用生化工程技术提高产能击退外资企业垄断市场的精彩案例,激发学生凭借专业技能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赛事,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创业能力。

他办公室的门永远向学生敞开,在一次次的谈心中,他坚定着同学们的专业信心,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受他启发,2013级学生邱永乾,返乡创业,成立江西邱菇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带领家乡父老乡亲共同致富的优秀代表。

“让每一位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有所收获,而且是尽可能多的收获。”是毛相朝执教的动力之源。

做一名“自燃型”的科研工作者

“既然选择了读研究生,就希望大家能把科学研究作为神圣的事业对待,要敬畏科研,要热爱科研。”科研路上,毛相朝不仅通过言传感染学生,还利用身教带动学生。

长期以来,我国海洋水产品加工产业以初级加工为主,存在着精深加工比例低、产品品种单一、资源利用率不足等问题,而且有些传统产业还存在着二次污染严重的弊端。针对上述这些产业瓶颈,毛相朝带领团队开辟了应用生化工程技术对海洋生物资源进行绿色综合利用的新领域,建立了海洋生物资源高效利用的微生物和酶制剂的快速发掘和理性创制技术,构建了海洋食品绿色生物制造技术体系,形成了以“微生物发酵转化甲壳类海洋水产品提取功能活性物质的关键技术”“特定聚合度海洋生物寡糖的酶法定向制备”为代表的一系列关键技术。特别是在虾蟹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方面,采用这些关键技术,不仅避免了传统加工过程中以单一成分的初级加工利用为主、不能有效降低二次污染等弊端,而且实现了虾蟹副产物中甲壳素、虾青素、蛋白粉等营养物质的绿色“全利用”,开发了高纯度游离虾青素、高品质甲壳素和高游离氨基酸海鲜调味品等具有特殊营养和保健功效的高值化海洋生物制品。此举,不仅极大推动了我国虾蟹加工产业的绿色化、高质化发展,而且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高效利用以及后续高值化、高质化新产品开发奠定了技术基础。

“给我一个舞台,还你一份精彩。”10年来,毛相朝埋头于生化工程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这一交叉学科的探索之中,成功建立了以微生物和酶为工具,以海洋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催化、生物转化和发酵工程等生化工程技术开发高端海洋食品的海洋生化工程方向,而且使其发展成为了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重要支撑力量。

“热爱科研,这种热爱是一种全力以赴、舍身忘我的执著。”话语间透露出这位“自燃型”科研工作者的坚守。

绿色海洋食品的追梦人

“科研一定要服务于生产,我们的选题一定是来源于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性难题。”是毛相朝及其团队矢志不移的追求和坚守。

2019年5月,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文认定46家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组织申报的“山东省海洋食品生物制造工程研究中心”榜上有名,这是首个依托学校建设的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成为毛相朝及其团队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助力“海洋强省”建设的又一重要载体。

他提出的运用生化技术对虾蟹等甲壳类水产品加工副产物进行综合利用的技术已在多家企业推广应用,并构建了国际上第一条甲壳素生物法提取生产线。不仅彻底改变了产业的高污染现状,还让原本丢弃的虾头、虾壳产生巨大的价值。与甲壳素传统生产工艺相比,在生产甲壳素的同时实现了水产原料中蛋白质和钙质的回收利用,每吨原料增值近万元,扭转了甲壳素化学生产的产值低、污染重的局面。

此外,他还将海洋生化工程技术与青岛本地的特色食品加工过程紧密结合,主持研发了海参功能黄酒、全营养牡蛎黄酒、牡蛎肽精酿啤酒等产品,突破了海洋水产资源的营养物质转化、脱腥脱苦以及在酒精饮料中的高效溶解关键技术。凭借着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营养,这些产品已成为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接地气”产品,在帮助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中国海大在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方面声誉远播。

国家优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山东青年五四奖章……一系列荣誉和奖励成为多年来毛相朝带领团队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诠释。

“将生化工程技术进一步在鱼虾贝藻各类水产品中推广应用,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全面综合利用。为国家的海洋强国建设和‘蓝色粮仓’建设提供重要技术支撑。”着眼未来,毛相朝依然心系产业发展。



薛清元老师(中)和学生们在一起

与青春同行的岁月里写满幸福
——记2020年中国海洋大学最美教师薛清元

9月初,正值开学季。

学生返校、新生入学、疫情防控、扶贫攻坚……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辅导员薛清元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刻。

“实在不好意思,您昨天发给我的采访提纲还没来得及看。”采访时,她一再表示歉意。昨晚和学生研讨到很晚,今天上午参加了学校的扶贫工作推进会,中午利用吃饭时间和支教返校学生进行了交流,下午还有党支部的集体学习活动,她坦言,最近确实有些忙。从事辅导员工作9年,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她也源源不断地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喜悦。

走近学生,才能走进学生

“她的笑容,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笑容温暖又治愈人心。”“自信乐观,充满阳光气息。”……谈起朝夕相处的辅导员,管理学院的同学们对她笑对人生的乐观豁达印象深刻。

“只有近距离接触学生,才能融入其中,走进他们心里。”9年来,薛清元始终与学生打成一片,无论是一次次推心置腹的促膝长谈,还是苦口婆心的劝说指引,以及顶着39度高烧陪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的执着,还有怀孕期间对生病学生的彻夜守护,她用春雨般的关爱,浸润着一届又一届学子的心田。

“薛老师是我专业知识的启蒙人,人生成长的领路人。”2016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田琳玉有感而发。大一时,她对课堂所学以及书本知识十分排斥,觉得“纸上谈兵”毫无意义,索性每天稀里糊涂地混日子,成绩在班里排倒数。在薛清元的启发下,她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商业实训大赛,为乐陵、蓬莱、蒙阴等地农民销售农产品,在比赛和调研中她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快乐。“书本知识一下子‘活’了起来,专业特长也有了用武之地。”从此,她走出迷茫,爱上了专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毕业时,她被免试推荐至大连理工大学继续深造。

“薛老师在我心中永远是最美。”在学校的最美教师分享会上,她把薛老师用心呵护学生成长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身体力行的榜样示范,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

在学生眼中,薛清元总是精力充沛,满满的正能量。“为了准备竞赛,她曾无数次陪我们加班至凌晨。她办公室的灯大多是学院最后熄灭的那一盏,第二天她却总能精神饱满地处理各种学生工作。”2018级农业管理研究生赵晶晶说。

硬核“女战士”“工作狂”“女超人”……时间久了,同学们私下里习惯于这样称呼她。

上讲台、搭舞台,让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比翼齐飞

工作中,如何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紧密融合?人才培养中,如何强化专业实践环节,实现产教融合?曾是就任辅导员之初,薛清元苦苦思索的难题。

学生受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课堂,会更有实效。说干就干,薛清元亲自登上讲台,为学生主讲《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专业社会实践导论》《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课程,在娓娓道来和实践路演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知识的魅力在于运用。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为此,薛清元向学校申请了教学改革立项,仔细研究管理学院4个系的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安排,以及实践环节设计。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她精心设计了会计案例分析大赛、旅游DIY大赛,与之前的商业实训大赛、POKE创新创业大赛组成四大专业赛事,恰好与4个系的实践教学逐一对应。

山东省乐陵市以盛产金丝小枣而闻名天下,有“百里枣乡”的美誉。但近年来,也面临着销售困难,市场接受度下滑的窘境。薛清元把这一困扰当地枣农的难题引入学院的“商业实训大赛”,让参赛学生结合所学为金丝小枣打开市场、提升销量贡献智慧。面对这一新颖而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比赛模式,同学们感到十分新奇,奋勇争先,纷纷施展课堂所学为枣农出谋划策,累计销售小枣17万斤,帮助枣农增收51万元。同样收获满满的还有参赛学生:“专业赛事让课本知识鲜活起来,赛后回归课堂,融会贯通的感觉真好。”

2018年7月,第四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中国海洋大学举行。中国海洋大学是承办方,管理学院重点参与,薛清元负责参赛项目的培育与打磨。暑假的集中训练营,她陪伴学生从早到晚,一次次的推演,一遍遍的模拟,一点点的完善,与学生在磨砺中一起成长蜕变。最终,中国海洋大学获得了7金、5银、2铜的骄人成绩。同年10月,她又带队参加了在厦门大学举行的全国总决赛,中国海大一举获得2项银奖。她本人也先后获评“山东省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等荣誉称号。

薛清元还把工作中的心得与思考,加以凝练提升,转化为推动工作创新的理论成果,在兄弟高校间推而广之。她先后主持团中央、省市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4项,荣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优秀论文”“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等奖励和荣誉。

爱国力行,扶贫路上彰显青春担当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

扶贫路上,中国海洋大学“红旗智援博士团”早已名声在外,多次作为助农脱贫的先进典型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教育报》等媒体重点报道。

“每年学院都要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如何发挥我们的专业优势,真正为农民做点事,力争办出特色,塑造品牌?”抱着为百姓解决实际困难的初衷,2016年夏天,薛清元成立了一支由8人组成的博士团。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全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分外萧条,中国海洋大学定点扶贫对象——云南省绿春县的农产品销售压力大增。

“发挥电子商务优势,为绿春脱贫出一份力。”春节假期,薛清元决定主动出击,让“红旗智援博士团”在扶贫路上彰显青春担当。

搭建网上销售平台、开展直播带货……那段时间,她和博士团成员频繁地举行视频会议,研讨方案,制定销售策略,忙到凌晨是常有的事。他们的辛勤付出,也换来了销售额的节节攀升,成功帮助绿春等贫困县销售了110万余元的滞销农产品。

“博士团的无私奉献与智慧援助,不但为我们带来了切实的经济效益,更教会了我们如何拓宽产品销售渠道,还对接了食品深加工的博士科研力量,为我们的红米线插上了科技翅膀。”云南绿春红米线哈农园品牌创始人李高福对博士团的给力帮扶竖起大拇指。

从事辅导员工作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每当听到我们的毕业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博士团的成员被用人单位抢着要的时候。我发自内心地为他们高兴,也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话语间,薛清元脸上又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