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成为一名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立足本职,加强学习,尽快完成由一名大学生向合格基层军官的转变。”携笔从戎酬壮志,青春无悔献国防。8月2日,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2020届国防生毕业出征仪式隆重举行。军歌嘹亮、誓言铮铮,88名国防生,身着军装,佩戴红花,雄赳赳、气昂昂,告别母校,奔赴万里海疆,开启崭新的军旅航程。

国防生,在中国海大是一个令人羡慕而又向往的群体,他们英姿飒爽、斗志昂扬,他们口号嘹亮、步履铿锵。他们穿行校园,师生回头率颇高。他们既是大学生,又是准军官,他们的梦想是蔚蓝大海,他们的归宿在热血军营。2020届国防生,是中国海洋大学培养的最后一届国防生,伴随着他们的顺利毕业,这项始于2002年的人才培养工作完美谢幕。

十八载栉风沐雨、上下求索,中国海大蹚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军地携手育人新路径;十八年砥砺奋进、滴水汇海,中国海大坚守着应国家需要、服务国防建设的优良传统,向部队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知识军人”,大多已成长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骨干与栋梁。

2002年4月25日,中国海洋大学与海军签订依托培养后备军官协议

共筑强军梦、携手向海洋:锻造高素质创新型后备军官

“国防生”,一个源于本世纪初的新名词,把“国防”和“学子”连在了一起,从此我国高校增添了一道光彩夺目的风景线。

2000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开启了我军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大幕。

树人立新,谋海济国。作为一所凭海而立、因海而兴的大学,培养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是中国海大始终如一的追求。

“海大历来有应国家需要、服务国防建设的优良传统,美丽的海大校园走出了共和国元帅罗荣桓,孕育出新时期人民解放军的优秀代表郝文平,培养了扎根海疆的‘守礁王’李文波……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胜任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任务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中国海洋大学责无旁贷。”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说。

2002年4月25日,中国海洋大学与海军签订依托培养后备军官协议,首开山东省国防生培养工作之先河。

国防生培养是一个新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中国海洋大学和海军驻校选培办“摸着石头过河”,硬是闯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树人立新之路。

思想政治素质是灵魂和方向,离开了思想政治素质,其他能力素质就失去了意义。中国海大通过举办“海洋·使命·责任”海洋军事论坛、“八关山讲堂”,以及组织国防生参加央视“五月的鲜花”晚会、观看爱国题材电影、与北海舰队水兵开展“青春献海疆”文艺联欢会等各种渠道强化政治理论教学,提高国防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并积极把优秀国防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使历届国防生入党比例均在60%以上。坚决打牢国防生的思想根基,使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的坚定举旗者。

“双导师”是中国海大为国防生量身定制的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在中国海洋大学国防生工作开展十周年之际,学校一次性聘任了32位导师,其中学校导师14位,部队导师18位。导师代表吕咸青教授在发言中表示:“导师是一个光荣而神圣的称谓,也是一份责任,一种使命。我们一定不辜负领导的重托和学生的期望,尽己所能,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规律,为海大的国防生培养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想要‘护海’,先要知海、懂海、学海。”中国海大着力发挥海洋学科特色优势,锤炼国防生建功海军的扎实本领。按照“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教育理念,把海洋类课程、优质师资和实验平台等资源向国防生倾斜,形成了“专业教育与军事教育相渗透、一般教育与特色教育相结合”的国防生培养思路。

“各专业国防生的必修课程,80%以上由教授担负授课任务。我国著名物理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冯士筰坚持多年为海洋科学专业国防生授课,并亲自指导毕业设计。学校的‘东方红2’‘东方红3’科考船,以及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也优先满足国防生的实验教学。”海军驻中国海洋大学选培办主任曲凤桐说。

军政素质训练与专业知识学习是国防生培养的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中国海大不仅把总部规定的13门军政训练课全部纳入国防生学科教学体系,还增加了《海洋军事战略》《海军武器概论》《海军战术》等选修课,有效实现了军队人才需求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此外,还聘请海军潜艇学院骨干教员、海军作战部队主官担任客座教授,定期为国防生讲授海军战略、军事高科技知识和信息化战争理论等课程,加深国防生对军事前沿知识的感知,了解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开拓视野、更新观念。

“南沙守礁王”龚允冲少将,“感动中国”人物、南海卫士李文波大校,优秀基层“党代表”李晓钰,“铁血艇长”蔡一清先进事迹报告团……诸多军队英模人物携先进事迹走进中国海大校园,在国防生心中激扬起从军报国的青春力量。

青岛临海,区位优势鲜明,中国海大充分利用驻青部队多、国防教育资源丰富的特点,构建国防生“大课堂”,开展实践教学。分别在古镇口军港、海军博物馆、甲午战争博物馆建立国防生德育教育基地,在北海舰队训练基地、海军登陆舰建立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国防生参观考察和军事训练,使他们从中感悟历史,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激发大家投身海军,守护蔚蓝的不竭动力。

在中国海大国防生中,人人都有学习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学校有严格的学习预警制度、动态淘汰机制和毕业考核标准,对学业考试不及格的会及时给予警示,对政治立场不坚定、学习成绩不过关、体能考核不达标的会针对性制定帮带措施,对屡教不改、不思进取,达到淘汰标准的坚决予以淘汰。“宁肯淘汰在学校,决不淘汰在部队。”曲凤桐说。

作为一名在中国海大学习了7年的国防生,艾夏禹对这一集体精诚团结、顽强拼搏的精神深有体会。2012年,他刚进入国防生队伍时,引体向上只能拉一个,为此他给自己制定了严苛的训练计划,充分利用课余休息时间强化练习,其他国防生同学也对他进行辅导、鼓励和陪练。手磨起了血泡、磨破了皮,他忍住疼痛,咬牙坚持练习,直至磨出茧子。天道酬勤,历经一段时间的刻苦练习,他的引体向上顺利达标。2016年,他担任领队,带领10名本科国防生赴武汉参加在海军工程大学举行的“联合精英-2016”军事项目竞赛,一举获得了国防生组团体总分第二名、总评第三名的优异成绩。队友们浸透汗水的外套、贴满膏药的后背,以及满是鲜血的手掌,令他始终难忘。“大家用行动诠释了海大国防生‘荣誉、责任、忠诚、奉献’的队训,一直激励我不忘入伍初心,不负母校培育,以身为海大国防生为荣,并努力为她带来更多荣誉。”艾夏禹说。

春风化雨育桃李,励精图治谱新篇。

十八年来,中国海大谨遵培养适应海洋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着眼未来的高素质海军后备军官这一目标要求,在“海味”十足、科学合理的优势学科体系的滋养下,累计有1452名国防生从这里走出,步入军营,扬帆远航。

新生军训现场

学业优良、作风过硬: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一年一度的中国海洋大学运动会开幕式上,入场的各方队中,令师生翘首以盼的莫过于国防生方队了,他们手握钢枪、步伐整齐、口号嘹亮,英姿飒爽,赢得现场雷鸣般的喝彩和掌声,“圈粉”无数。

十八年来,中国海大国防生以其严明的纪律,扎实的学业,优良的作风,过硬的素质深受广大师生喜爱,俨然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北海苑3号楼,是中国海洋大学的国防生宿舍楼,步入其中,一股浓郁的蓝色军营气息扑面而来。从军容镜,到强军格言,再到英雄墙、荣誉墙、风采墙、励志墙,无不昭示着生活在这栋楼里的同学“铸剑海大、建功深蓝”的使命与担当。

这栋楼的447宿舍,承载了6名2014级国防生的青春岁月。初入学时,面对国防生的高强度训练他们有些吃不消。“我们决定在训练之余每晚都进行加训,突破自己,实现更高目标,学校要求跑5000米我们自己就跑8000米,俯卧撑要求做60个,我们就做100个。”舍长于清正说。体育锻炼贵在持之以恒,半途而废的例子很常见。但在献身海洋、报效国防这一使命的感召下,6个人始终团结一致、互相鼓励,一步一步坚持了下来。“每周5小时的国防生训练对我们已经不算难题,我们每月的锻炼时间都在100小时以上。”于清正说,锻炼不但没有影响学习,反而吸引了更多的同学加入进来。“为此,我们成立了‘风流夜跑团’。所谓‘风流’,是因为我们都是海洋与大气学院的学生,而‘风’‘流’正是影响气候与海洋的两个重要因素,也是海大学子奋发图强的象征。一个人跑出的是健康,一群人跑出的是青春正能量。”鉴于他们的优异表现,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授予他们宿舍“中国大学生百炼之星”优秀寝室荣誉称号。

“练武”的同时,如何兼顾“习文”,做到“文武兼备”,这对广大国防生来说,既是矛盾,也是挑战。在中国海大,国防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同样优秀,其中不乏“文武双全”的佼佼者。第六届文苑奖学金获得者、2002级海洋技术专业国防生尚启春大学前三年所有课程平均分达90.6分,始终名列班级第一,连续三年荣获“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和“校级优秀学生”。第十五届文苑奖学金获得者、2011级物流管理专业国防生秦芙蓉大学前三年平均学分成绩91.97分,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以及“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学生”“海军优秀国防生”等荣誉称号。

如何搭建一个舞台,使国防生在搞好“文武”知识学习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履职能力。中国海大敢为天下先,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每逢大学新生的开学季,部队都面临着军训教官调派的压力。2004年,中国海大首次挑选出10名优秀国防生,由他们辅助部队教官开展新生军训工作。“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把国防生的日常教育教学引入到普通新生的军训中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防生的理论素养、军事管理能力、军事指挥能力和军人作风养成等都得到了锻炼提升。”曲凤桐说。

2007年,中国海大实现了完全由国防生带训的历史性跨越。国防生教官与大学生年龄差距小,共同语言多,便于沟通和交流,很容易打成一片。此外,国防生军训团敢于创新,打破“为军训而军训”的固定思维,创造性地推出了“连长课堂”“模拟实弹射击”“消防演练”“海军旗语”“男子擒敌拳”“女子防身操”“应急棍术表演”等项目,开启了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有机融合的“大军训”模式。一时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教育部网站等媒体纷纷予以报道,并于2008年荣获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一花引得百花开,很快这一大学生军训新模式也在兄弟高校间推广开来。

“十多年来,每逢新生入学季,国防生教官的海军蓝与新生的迷彩服始终是海大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伴随着最后一届国防生毕业,这将成为历史。”曲凤桐说。

“炎炎夏日,梧桐大道的柏油路上总有海魂衫穿过;呼啸寒冬,北区操场上总有浪花白迎接第一缕朝阳。”2020届海洋科学专业国防生蓝云杰在毕业出征仪式上的发言里充满了对母校的不舍与国防生岁月的留恋。

每个清晨与傍晚,中国海大行远楼前的国旗总伴随着太阳同升同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升旗、降旗,以及“哒哒哒”正步走的声音已经成为中国海大人心目中相知相守的默契。这份默契与陪伴也留在了无数人的朋友圈,孙婧老师写道:“下午骤雨突至,当路上的行人们纷纷避雨时,一名男生却顾不得打伞,极速冲到国旗杆下,娴熟地降旗、收旗,待我拿着手机准备记录下这一幕时,他留下的只是渐行渐远的背影,阳光伟岸!”张静常务副书记亦心有灵犀:“这样的风景天天上映,我看到过校外访客遇到此景后驻足拍照,看到过新入学的‘美眉’驻足观看……有时在行远楼办公室听到声音后,我会走到窗前,大多的每一天可能没人看到,但他们天天一丝不苟……”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历经十八年的涵养与磨砺,国防生这一群体所折射出的精神气度已成为中国海洋大学浓厚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成为永驻中国海大人心间的一个文化符号,一个审美印记,一抹挥之不去的亮色。

国防生毕业出征仪式

逐梦深蓝、护我海疆:在军营大熔炉里淬炼成钢

“好男儿志在四方,正值青春的我们应该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届又一届中国海大国防生立下铮铮誓言。

十八年来,中国海大国防生100%服从组织分配,100%志愿到艰苦地区工作,在祖国的万里海疆,担负起守望蔚蓝、谋海济国的重任,在军营大熔炉里淬炼成钢。

2003级国防生杜志新,毕业后被分配至海军某作战支援舰支队。在部队,杜志新始终把“当好战士”牢记于心,放下架子、铺下身子虚心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官兵学习、向实践学习,他每天早晨提前半小时起床背记条令条例,晚上坚持自学业务知识,为了尽快学会使用各种仪器、软件,他把数百个指甲大小的按钮全部记录在笔记本上一遍遍记、一遍遍背,并重新学习了几种常用的编程语言教程,写下上万字学习笔记。正是靠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精神,仅用半年的时间他就完成了常人一年半才能完成的任务。

“只要把本职工作当事业干,平凡岗位同样大有作为。”这是激励杜志新成长的座右铭。一年盛夏,在一次海上作业任务中,由于海面风急浪高,船体摇摆非常厉害,部分同志开始晕船,杜志新也不例外。但面对时间紧、要求严、标准高的作业任务,杜志新拿了一个垃圾桶固定在身边,难受极了就吐出来,吐完以后就继续工作,在作业一线连续奋战了10多个小时,反复投放20多类仪器100余次,确保了数据的可靠性,顺利完成了此次测量任务。此外,他还利用外海作业的时间,对仪器操作规范、仪器使用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而又精确地描述,完善了16个细则方案,改进和创新了多种方式方法,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较可靠的参考依据。

2010年11月,在海军组织的专业比武竞赛中,杜志新获得个人全能第一名、个人实作第二名的好成绩,被其所在支队党委记二等功一次。面对大家的祝贺,他说:“我就是干了一点应该干的活,我比武竞赛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功、拿奖金,我就是想通过这样一个机会,看看自己的实力到底在什么样的水平,看看我们的船在整个海军处在什么位置,我想不仅是我,换成其他人,只要肯钻研、多用功肯定会取得比我更好的成绩。”

同是2003级国防生的张学忠也在部队凭着扎实的作风、奋斗的劲头实现了从国防生到优秀军官的蜕变。初登海岛,张学忠既兴奋又新鲜,时间久了,他感到有些迷茫。老班长的一席话令他茅塞顿开,要想军旅之路走得更踏实更长远,必须从基层干起,从基础学起。2009年6月,组织上安排他担任某航标水文分队分队长,这让刚刚步入军营2年的他犯了愁。凭着一股拼劲,他虚心向机关、队领导和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找战士谈心交心,很快进入角色,负责起整个分队的工作。

2011年,某新型航标遥测遥控装备列编,让航标班的同志既兴奋,又有点苦恼。兴奋的是新装备下发,将改变以往的人工作业方式,极大地减轻日常工作量,苦恼的是新装备信息化程度高,全部靠电脑操作,一大堆按键和数字,不知从何下手。张学忠考虑到大家有着多年海上航标补给和陆上装备维护保养经验、动手能力普遍较强的实际,他尝试着让大家先熟悉新装备电脑软件中键位设置,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了解每个按键的功能,然后再熟悉软件显示数据内容的含义,进而掌握操作使用的一般方法,同时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让大家学习掌握维护保养方法。在此基础上,他又采取理论教学、形象比喻等方法,让大家从熟悉操作使用逐步到掌握基本原理和构造,从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这种先学操作使用、再学基本原理;先学维护保养、再学基本构造的培训方法,官兵们在较短时间内就熟练了新型航标遥测遥控装备的操作技能,确保了新装备很快形成战斗力。

在海军组织的第二届航标业务技能比武竞赛中,张学忠率领分队成员最终取得团体总成绩第一名、2个团体项目第二名、2个个人项目第一名、1个个人项目第三名的优异成绩。他本人也获得了军官个人项目第一名,并被授予三等功。

从辽宁舰入列到亚丁湾护航,从南沙群岛守礁到青藏高原戍边,从内陆部队到海上军事斗争前沿,处处闪现着中国海大国防生的身影。

中国海军第11批赴亚丁湾索马里护航编队中,有4名是中国海大毕业的国防生。其中,青岛舰副航海长张成堡结合工作实践,利用休息时间写出1000多行源代码,开发出“战斗海图作业系统”,改变了以往航海中传统的纸质作业法,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少了误差。气象工程师孙成学是护航编队当之无愧的“首席气象预报员”,在各种任务的气象预报中,他每次都能做到准确预报,万无一失。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海大毕业国防生中有3人荣立二等功,100余人荣立三等功,13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在天安门广场光荣接受党和人民检阅,60%以上成长为部队技术骨干,在部队海洋水文气象、航海保障、装备维修、科研试验、作战训练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峥嵘十八载,砺剑育英才。

2002年起航,2020年收官。今后,中国海大校园虽然不再有国防生的身影,但在辽阔的万里海疆,他们正时刻谨记“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精神,不断书写更加绚丽的强国强军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