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中旬,中国海洋大学科研团队搭乘“东方红3”科考船,赴南海执行“深水油气勘探大功率可控源电磁新技术首次示范应用”航次任务。本航次由中国海洋大学与中国海油共同承担,学校海洋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实验室组织实施,历时23天,30余位科研人员克服天气炎热、降水频繁等不利条件,与科考船团队团结一致,连续作战,圆满完成计划任务。记者全程参与了本航次任务,见证并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下科研人员奋战的日日夜夜。现摘录部分与读者分享,一起感受“海洋人”不畏艰险上下求索的斗志与精神,共同见证“海大人”勇立潮头、谋海济国的光荣与梦想!
今天的主要任务是备航。
甲板上有风,体感比昨天略微舒服一些。随着太阳升起,阳光很快抹平了大海与陆地的温差,那一点微风也以不易察觉的速度一点点消散下去,周围一切很快又笼罩在一片无形的湿热之中。有人形容南方的这种湿热如同被牛舌头舔过一般,似乎是形象的,虽然我没有被舔过,但温暖、粘腻、潮湿大概是没错的。工作的时候,需要一遍遍往返于室内与室外,身上一会儿湿一会儿干,相当于被牛舌头舔了一遍又一遍,个中滋味,非亲历难以想象。
今天,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继续进行,管事则和事务部的同事一直忙着准备航次所需各种补给。九点多,送蔬菜副食的车到了,船上除科考队员和值班船员外,其他人都到船下帮着搬运。装满各种蔬菜、水果和肉类的箱子又大又沉,加上涨潮舷梯坡度较大,所以上下船非常费力,不一会儿的工夫人人都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这种体力活又苦又累,但大家都情绪高涨,能者多劳,紧张繁忙的工作现场充满欢声笑语,很是热闹!天气又闷又热,时不时还落一阵细雨,好在阳光不强烈,不是那么难以忍受。人多力量大,满满两大车的补给物资,包括补充的茶歇点心和饮料都顺利搬运上船。
下午,甲板部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开始固定可移动的设备、物资。傍晚,工作基本结束,甲板上器材设备摆放有序,一切做好准备、整装待发。
按照工作计划,今天将前往作业区。航行中,将进行整套设备的测试工作。上午,调查队各工作组继续对设备进行最后的检查。本航次首席科学家李予国教授从2010年起牵头创立了海洋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研究团队,近年来在深水大功率海洋可控源电磁发射系统和海洋底电磁采集系统研发方向取得重要突破,本航次也是该团队研发的海洋电磁探测装备在海洋资源勘探领域的首次应用实践,意义重大。十年磨一剑,我们将很快迎来这把“剑”初试锋芒的时刻!
科考船即将到达测试海区。为保证顺利布放和设备人员安全,整个流程各环节需要大量人员紧密配合,因此除了值班船员和搭载任务的队员以外,船上实验室、甲板部、轮机部、事务部工作人员和调查队员齐聚后甲板,根据统一指令,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布放工作。当名为“海鳗”的主要设备顺利入水,布放环节圆满完成,后面项目组将对设备各指标进行测试,以检验其性能,为后续正式作业打好基础。
设备测试期间,人员全部撤至舱内。刚才还紧张热闹的甲板上,转眼间安静下来。这次布放既是对设备的测试,也是对整个工作流程的演练,今天下午的实践证明这种“全员上阵、分工有序”的工作方法是有效的,也证明了科考船船员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优良工作作风,始终是确保各项科考任务能够圆满成功的坚实保障。这是“东方红精神”的核心要义,也是“东方红”系列调查船近六十年探海巡洋攒下的“家底”与“财富”。
夕阳西下,流云与晚霞,昭示着一天的结束,而调查队需要连夜工作,又将是一个不眠夜!
早晨,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昨天的测试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快结束时数据突然出现问题,只得收回设备,等第二天再解决。
7点45在实验室开会研究处理方案。根据推测,问题可能出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为仓内空气中水分凝结导致电路故障;二是长途陆路运输造成设备内部线路或零部件松动。无论哪种问题,都需要开仓检查。在检修方案上,出现两种意见,一是船在海上受风浪影响不稳定,开仓过程中容易导致仓体受力不均出现形变,因为仓体是铝合金材质,一旦出现形变将无法修复,建议返回三亚检修;第二种意见是考虑到海况比较好,且本航次前期受各种不可抗力影响已经延误了较多的时间,建议在做好万全准备的情况下,在船上抢修,但这需要船上工作团队与科考队的通力协作。科考队负责仓体模块的团队持第一种意见,船长杨文、船上实验室主任宋振杰和轮机长宋海波则详细询问了仓体情况后,结合海况及船上条件,建议在船上抢修。以我的观察,相比较而言,对于调查船一方而言,反倒是执行第一方案相对保险。但杨船长、宋主任和轮机长还是很中肯地提出了在船上抢修的意见,供首席科学家决策,充分体现了科考船团队急科考任务所急,想科学家所想的高站位和专业、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这既是“东方红”科考船队的优良传统,也是这支队伍战斗力的体现。在关键时刻能给出科学意见供决策参考,也源自于这支队伍对自身实力的高度自信!
经过研究,最终决定在船上进行检修。
随即,船上调来了各方面的技术力量,为开仓作准备工作。为了保证检修过程中的仓体的稳定,临时在遮蔽甲板铺设了轨道,用以固定仓体支架并便于检修过程中各分段的移动。在大家的努力下,很快检修平台准备完毕。船上几乎所有力量都来到后甲板,参与到仓体的吊运工作中。整个仓体呈圆柱形,重量超过一吨,吊运的过程需要保持平稳并且不能磕碰,大家先后使用了船上吊车、仓体移动支架和遮蔽甲板行车,二十多人齐上阵,终于将仓体运到遮蔽甲板,平稳安放在支架上。科考队技术人员立刻投入到开仓、检修工作中。
下午,检修仍在进行,接收站布放工作同步进行。晚饭时,船上准备的水果是海南青椰,一人一只,有人开玩笑说:“这是胜利椰!”希望这是一个好兆头。
晚上检修组传来消息,找到并修复了一处故障,随即开始了发射仓组装工作。
早餐时,吃饭的人很少。
凌晨三点,调试完毕的发射系统再一次布放下水,刚开始一切正常。天蒙蒙亮时,大家正要去休息又出现问题,不能继续作业,船只能就地停航,等待回收再次检修。
早饭后,船员与调查队员近三十人在统一指挥下,齐心协力,将设备顺利回收到甲板上,调查队技术人员随即开始一一排查。时间不长,找到了一处问题,是电缆连接处因腐蚀而断连。技术人员迅速换上了备用电缆,时间不等人,刚吃过午饭没来得及休息,大家又回到甲板上重新布放,虽然连续作战让大家的体力与精神都达到了极限,但相较于早晨结局未知的忧虑,此时的人们虽然疲惫未尽,表情却轻松了许多。发射端的铜柱和浮力缆仍然由人工布放下水,发射仓起吊入水后,李老师微笑着向船员们说着感谢,并催促他们快点回去休息。随后,李老师和技术人员来到实验室,开始通电测试,50米、100米,随着发射系统深入水下,电压增高,电脑屏幕上显示出理想的曲线,这意味着问题找对了,可以正常开始工作。此时大家才真正放松下来,心中的一堆石头也算落了地。李老师的心情应该是轻松了不少,微笑着安排后面的人员轮流值班,说了一句“有事儿给我打电话”,终于能放心地回去休息。
船正式回到测线开始作业。拖体作业时,船的航线不仅要尽可能与计划测线一致,船速也要控制在1.5节左右,以保证拖体与海底的距离保持相对稳定。时速1.5节,比不上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如此海上“慢”步,考虑到风、浪、流的作用,操船的难度可想而知。
晚饭后,到驾驶台上甲板看夕阳,天上云量较大,日落有些潦草。反倒是东方的天空,有一片如山的积云依次排列,在目送太阳的谢幕。其中一处迅速变大、变高,堆堆叠叠,从天际升腾到天顶,开始时云顶还有一抹余晖,在视线游离的瞬间,色彩已然褪去,变成铅灰,从上到下渐变,到云底部终于成为一抹浓重的黑,隐约有一片雨幕连接了云与大海,如水墨的晕染。很快,光线退去,黑暗降临,那片云也渐渐融入到越来越暗的天色中去了。
夜半,去了一趟实验室,看到一群年轻的队员在屋里交谈,气氛轻松。桌子上的监测屏幕上,一条红色的曲线规律且稳健地跃动,一如年轻的心跳!
今夜,可安眠!
夜里调查船已经跑完第一条测线,于凌晨开始漂航,等待天亮回收接收站。这条测线共布放25套接收站,按计划需要在两天内回收完毕,赶往下一条测线。好在天公作美,风轻浪小,是回收工作最理想的天气。早饭后,先把电磁发射系统收回。随即赶往第一套接收站布放点。
本航次所用接收站有两种,一种是早期的版本,所用器材与设备都是国外成熟的产品;另一种是重新设计过的版本,体积变小,使用了较多的国产设备。老版本的优点是技术成熟,回收相对容易,缺点是成本高昂;新版本经过了重新设计,实现轻量化和部分设备国产化替代,组装、布放方便,缺点是首次使用,回收存在不确定性。之所以使用两种配置的接收站,一方面最大限度节约成本,花同样的钱办更多的事;更重要的是用国产设备与国外设备同场竞技,检验性能、发现问题,推进国产设备的技术进步,这也是国产海洋观测设备研发与制造水平得以提升和发展的必由之途。到晚饭时,新、旧回收站总计回收了6套,大家紧张的情绪才算放松下来。
晚饭后工作继续,大家却对回收方案产生了分歧。一种意见是求稳,释放一套回收一套,避免出现因光线变暗能见度降低释放后无法回收的危险。一种意见是借鉴前面的经验,一次集中释放三套分别回收,提高工作效率。经过讨论,首席科学家和船长决定采取第二种回收方案。紧张的回收工作随即开始,释放后等待的时间似乎更加漫长,而一点点落下的太阳如同巨石,增加着人们心头的压力和紧张的情绪,当听到“找到了”的呼喊,简单的三个字在这个黄昏已经成了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最终在科考船与科考队的紧密配合下,在夕阳没入海面的最后一瞬,第三套接收站顺利上船。大家的心情从开始的紧张到逐渐放松,再到最后由衷的喜悦,夕阳照在人们被晒得通红脸上,大家顾不得擦去汗水,纷纷站在船边,用手机记录着这一刻,也释放着紧张了一天的情绪与疲惫!
真是美好的黄昏,美好的一天!
24日的作业非常顺利。凌晨5点海鳗出水,6点半开始回收接收站,中午前回收13套,下午两点继续工作,5点结束。虽然站点距离比较近,但一天回收19套,也创造了项目组的新纪录。船上队伍与科考队员紧密配合,释放、回收、读取数据,一气呵成,终于在日落前全部完成第一条测线的观测,启程前往300海里外的第二个作业区。
今天早晨醒来,外面天气大变,风力一点点增强,天上乌云密布,不时大雨倾泻而下,海浪也越来越高,已经能明显感受到船的摇晃,到驾驶台一问才知道,我们迎面撞上一个热带低压,大雨从昨夜已经开始了。上午八点,早晨还能看到阳光的天空完全被厚厚的乌云所掩盖,天海之间一片苍茫,六七级的大风卷着密密的雨在空中横飞,如一条条长长的绳索,鞭打着周围的一切。甲板上的积水随着船身的摇摆左冲右突,水面上被疾风扫过,卷出细密的波纹,如被揉皱的丝绸在随风飘荡。以我有限的出海经验,这样的天气与海况对很多第一次出海的科考队员来说,是比较大的考验,中午吃饭的人仍然不多。到了下午,风雨渐消,涌浪渐小,大海慢慢平息下来,前进方向的天空渐渐放晴,这预示着天气在逐渐变好,对于科考队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航渡时天气恶劣,到站后岁月静好,既让大家体验到了真实的出海生活,又不影响调查作业,简直是天公作美,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根据航行速度,预计凌晨一点到站。晚饭后,领队在驾驶台和船长商量着作业方案,科考队员则开始在后甲板整理设备,为开始第二条测线做准备。
将夜,最后一抹晚霞出现在飞速移动的低云背后,鲜艳得让人以为是错觉,虽只是惊鸿一瞥,却是这风雨交加的一天唯一的亮色!
今天又是忙碌的一天。
凌晨,船到第二条测线,即开始布放采集站,本测线计划布放18套,预计中午前后完成,开始发射系统拖航作业。5点钟醒来,从舷窗中望去,天空已经微明,随即起床出门,到外面一看,天上简直热闹得如一场大戏,各种类型的云:山一样的积雨云、棉絮一般的碎积云,还有丝丝缕缕的层云、卷云等等,全部被打乱了、揉散了,交织在一起,都在微光下显露出渐渐清晰的轮廓。
此时,后甲板正在忙碌,我开始了我的工作。一边拍摄,一边观察着东方的天空越来越明亮、耀眼,颜色也越来越鲜艳,我不断调整着角度,努力让劳动者与这朝霞进入同一个画面,他们没有时间去欣赏这美,因为他们也是美的一部分。采集布放的效率很快,甲板上好几套不久就全部投入入水。
早饭后工作继续。经过几天的磨合与熟悉,每个岗位的队员对自己负责的工作已经很熟练,有的在组装采集站、有的在进行最后检查,大家分工合作,甲板上人来人往,忙碌而有秩序。除了炽热的阳光,雨也不时来凑热闹,刚开始大家经常被搞得手忙脚乱,因为很多线路不能接触水,必须随时进行保护。中午时分,采集站布放完成,下午三点,发射仓入水,开始拖航作业,刚才还热火朝天的甲板,立刻安静下来。
一天无事。晚饭后躺在床上休息,发现手机流量已用完,想看几页书,书上的文字却在打架,干脆早早睡觉。本想睡他个不分昼夜、天昏地黑,奈何早睡的结果是早起,睁眼一看才晚上10点多,坐在床头摇摇晃晃,在睡与醒之间犹豫不决,勉强睁开眼睛向窗外一看,近处的海面被船上的灯光照得一片幽幽的蓝,远处海平面上有隐约的光,不知是夜航船还是钻井平台,往天上一看,瞬间脑袋清醒了一大半:此刻的天空正是满天的繁星!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是七月五日,距离上一篇日志已经过去好几天,而我们正在返程的路上,船员们都说,船回航的时候总是跑得特别快,后天就能到达青岛。是船,还是人归心似箭?也许都是!
好多事情即使不能善始善终,起码也要有始有终。所以,结合有限的记忆,补一篇日志,也算这一个系列的结束!
后面的几天,工作总体顺利,约略记之。
30日,天气依旧湿热难当,偶尔会有短暂的阵雨,带来些许清凉,但雨后往往湿热加倍,让人难以承受。一阵雨后,天空出现了彩虹,不太完整,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近,最近的时候一端就是船侧,触到海面,近到似乎伸手可及。其实不用贪心,只站在彩虹之下,已经是莫大的幸福。
调查作业仍然在继续。由于有了前面工作的经验,所以大部分时候工作都比较从容,船长与本航次被临时调上船的大副轮流在驾驶台和后甲板负责指挥作业。作业区附近有中海油的石油平台,有通信基站,大家的手机偶尔会有电话打进来,或者打出去,于是也在忙碌中顺便联系一下家人,或者处理家务,比如给夫人指导一下某道菜的做法,或者远程调解老大、老二的争吵,诸如此类!闲下来的时候,会一边围着驾驶台“shipwalk”,一边聊着远在天边或近在眼前的各种琐事,有时也会盘算假期的出行计划,话题大大小小,我一般插不上话,就在一旁闲坐,喝杯咖啡,看海观云。
没事的时候,会跑到罗经甲板下去喝茶,感受旷远的风从海面上奔涌而来。绿色的甲板在阳光下鲜艳得如新长出的草坪,让人忍不住光着脚走上去。因为不时的下雨,甲板上一般很干净,唯一要担心的是会在阳光下晒得很烫,所以只敢踮着脚走三两步,去感受那灼热透过脚底,沿着身体向上,如同草吸收着大地的营养与能量。
7月2日,作业全部完成,船上在后甲板安排了烧烤晚会。大家吃着烧烤,喝着“八厂”的啤酒,年轻人唱起了歌,有人在船边钓鱼,偶有所获随即被摆上烤架。我因为年龄原因,得以独享一条新鲜烤鱼,滋味难忘。
那个傍晚的日落美得让人无法忘记。
美丽的云如旷世未见的花朵在海面上盛开,灿烂的晚霞在海天间燃烧,亘古的沉寂里似乎有宇宙初开时蓬勃不竭的美与力量。我曾怀疑影像的记录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我对美的心灵感受与语言表达能力,快门声音代替了精神的沉思,我习惯了沉溺于拍摄图片时那短暂的快感,而忽略了沉淀在文字中深刻绵长的幸福,所以请原谅,那个傍晚的美我无法描述,只把眼睛所见尽可能完整地记录下来,呈现给未见的人们和以后的自己:我只是这世界万千之美的搬运工!
3日后船开始返航。这几天我一直在整理本航次拍摄的资料,照片记录的一个个瞬间在眼前翻过,自己竟时不时被感动,为这群人,也为自己。因为自己经历过,也见证过,一个个瞬间,属于镜头里的人们,也属于我。
这次远航,虽然短暂,却如此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