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一线风采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担当有为,踔厉奋发,不断推进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校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政治引领和监督保证作用,着力提高把方向、谋大局、促改革、保落实的能力和水平,聚焦中心任务,汇聚全院力量,主动融入学校双一流建设大局,推动学院实现高水平快速发展。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党建工作强根铸魂

1.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政治建设

学院党委始终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学校党委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加强对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群团组织等的全面领导,在学院各治理机构或组织中,书记院长均担任“一把手”,党委书记列席学术委员会会议、参加人才招聘面试,修订了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初步制定、山东省高峰学科建设、院系行政班子和学院党委换届、党委巡察、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疫情防控等多项工作,顺利通过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山东省海洋环境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验收、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评估,本科专业全部获批国家级“双万”专业。

2.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

完善并坚持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创新学习形式,集体学习、专题研讨、调研座谈、工作交流、讲授党课、社会考察相结合,领导干部带头学、党支部组织集体学、党员个人主动学的三级学习体系不断夯实。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推动“我为师生办实事”落地落实。组织学院党员教职工参观郭永怀事迹纪念馆、刘公岛北洋海军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等,赴上海、嘉兴两地,学习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学院主题教育成效得到教育部第五巡回指导组的肯定和好评。

组织学院党员教职工参观红色教育基地

学院主题教育成效得到教育部第五巡回指导组的肯定和好评

3.夯实组织基础,提升组织能力

贯彻《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进一步落实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围绕“七个有力”标准,举办了党支部规范建设考核汇报会、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会、党支部书记集体学习和工作交流会,指导党建样板支部建设,督促18个党支部全部制定“对标争先”建设计划,选优配强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组织力提升、课程思政、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等工作。完成4个教工党支部的换届工作,新建党员活动室1处,组织开展红色观影、廉政文化展参观、“一支部一品牌”等活动。严格党员发展程序和纪律,发展党员330名。1人获评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环境科学系教工党支部入选学校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并验收通过。

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展示

4.坚持立德树人,做实思政工作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基础文明教育为重点,创新工作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三全育人”思政格局。1门课程获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3门课程获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辅导员专项课题《发挥环境专业优势,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获第六届青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马启敏教授获评荣获“新时代司法为民好榜样”称号,高会旺教授被评为中国海洋大学2020年度“最美教师”。刘涛教授被评为中国海洋大学2019年度“立德树人优秀导师”、2022年度“最美教师”。

研究生教育课程《环境海洋学》均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马启敏教授荣获“新时代司法为民好榜样”称号

二、持续强化内涵发展,各项事业再创辉煌

1.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主动对标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加强顶层设计,以专业认证、学科评估为抓手,以专业建设质量为核心,持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2017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B+的成绩。顺利完成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和环境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2019年学院新增环境管理方向“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全部获批国家级“双万”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获批山东省高峰学科建设,环境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2.科研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积极推动依托学院建设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稳步发展,学术影响力日益提升,正逐步成为相应领域的领军力量。启动建设了天然气水合物动三轴功能实验室,调整整合了3个科研实验室,改善了部分功能实验室实验条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连续两次评估均为良好。以高会旺教授为首席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大气物质沉降对海洋氮循环与初级生产过程的影响及其气候效应”在结题项目验收中被评为优秀。

山东省海洋环境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基本建成国内领先的海洋岩土测试平台、现场原位监测平台。连续成功举办四届“海洋工程地质发展战略研讨会”、两届“国际海洋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与国内外同行分享海洋工程地质动态,引领学科发展,国内影响力显著提升。

为服务海洋资源开发,牵头联合工程学院与海洋地球科学学院,以王栋教授为带头人,获批成立青岛市海洋岩土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是学院第一个以工程应用为主的研究平台。

3.科研成果量质同步提升

学院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研任务的能力显著提升。学院教师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或课题7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联合基金6项,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课题等项目总经费近亿元。

学院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自然科学一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海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毒理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奖、山东省青年科技奖、青岛市青年科技奖等多个奖项。

学院师生在SCI和E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0余篇,获各类专利61项。制订了水质硝磺草酮的测定—液相色谱法(HJ 850-2017)和水质乙撑硫脲的测定—液相色谱法(HJ 849-2017)2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王栋教授获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

贾永刚教授获海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贾永刚教授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发明奖

甄毓教授获国家技术发明奖

2017-2022年学院在中科院一区和二区发表论文数量

2017-2022年学院授权发明专利数量

4.人才引育成效颇为显著

制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才引进工作流程》,引进各层次人才20人,聘任中科院院士何满潮为特聘教授。人才培育取得新突破,1人获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人获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3人分别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和优青项目资助。4人入选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入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2位骨干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研究队伍的综合竞争力和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明显提升,1人任职国际SOLAS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任国际著名期刊编委,1人任国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5人次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获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环境科学与工程组)学科评议组成员。

聘任中科院何满潮院士为特聘教授

三、坚持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1.培养机制改革深入推进

贯彻落实本科生导师制,指导本科生完成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国创”)40余项,学校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SRDP)项目100余项,使参与“国创”和SRDP项目的本科生覆盖面达到100%,提高了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制定研究生综合改革方案,分类设计为1个师德师风和研究生思想建设项目,5大项目和2个专项,切实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成效。10名研究生分别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2名老师荣获“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个团队获首届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优秀教学成果奖。

桃村地质实习

海洋调查实习

建立教学科研实践基地

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

2.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学院鼓励学生开展“我的青春我做主——学生活动自主申报”活动,2017—2022年共支持学生活动近400项。其中,以研究生开展的全国环境类(涉海)论坛和以学院学生会、环境保护协会为依托的“六·五”环境周系列活动、环保科技文化节、“碧波澜海”活动月、环保时装秀、水果贺卡、小学环教、海边净滩等,是学院的精品学生活动。五年来,学院共有47个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成功立项,累计有1支队伍获得省级优秀实践团队,1支队伍获青岛市优秀实践团队,8支队伍获得了校级优秀实践团队。4个本科班级获校“先进班集体标兵”称号,2个研究生班级获评校级“优秀研究生群体”荣誉称号。

全国研究生环境(涉海)论坛

3.就业创业工作扎实开展

不断加强就业指导,构建“师生同力、校企同盟、学生同行、保障同步”的就业工作模式,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有效提升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学生累计获得青岛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本研组复赛冠军1项、校级决赛一等奖1项、简历面试大赛最佳简历奖和决赛一等奖各1项。2018—2022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位居学校前列。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累计28名学生赴基层和西部地区贡献才智、建功立业。

学院以“创新创业意识、实验创新实践、专业教学实践和专业创业实践”为工作主线,以环保创业创意大赛、环科院创新实验大赛、环境岩土设计大赛和“净界杯”环保创新创业大赛四个专业赛事为主要抓手,构建具有环境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累计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2项,省级铜奖2项,校级二等奖1项;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省级铜奖1项,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校级一、二、三等奖各1项;在“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银奖1项、山东省金奖1项。由学生担任公司法人的“青岛精堪检测服务有限公司”等7个创业项目分别入驻高新区孵化基地和学校孵化基地。

学院优秀团队代表学校向时任共青团省委书记刘天东汇报创新创业项目成果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于广洲、付志方等领导与学院双创优秀团队成员交流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银奖的本科生团队

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特等奖

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四、筑牢安全稳定防线,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1.多措并举保障实验室安全

成立学院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工作小组,实验室管理中心统筹管理科研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安全,设专职实验室安全员。建立和完善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修订《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等管理体系文件9份。制定“三全”周检制度,建立体系化安全培训和实验室准入制度,建立实验室危险源台账,签订安全责任书。设立安全门禁系统和监控系统,增设紧急喷淋室7处,购置洗眼器、通风试剂柜、管控品药品柜等实验室安全设施,对实验室门牌、安全信息牌、安全标识等进行规范化统一化管理。发放各类标牌标识1200余个,实验室安全准入证2000余张。教育部实验室安全督导组现场检查指出的安全问题逐年下降趋势。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文件

教育部安全督导检查

实验室安全检查

2.千方百计改善科研办公条件践行宗旨意识,及时回应师生关切。通过改造两个阁楼,增加约800㎡的实验空间和研究生自修空间。顺利完成学院实验室通风系统升级改造,并通过专家组验收,被学校评为实验室改造样板工程。对学院大型仪器中心、污染控制实验室、野外综合实验场等多个实验室进行环境升级改造。压缩行政办公空间,增加客座教授和青年教师办公室10余间。修建电动车停车场,学院大门更换为自动门。增设自助打印机、洗衣机、饮水机等设施,大大方便了师生,为师生的教学科研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通风改造后实验室环境

通风改造后实验室环境

改造后的阁楼环境

下一步,学院党委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团结带领广大师生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学校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奋力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