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找准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发力点

  ◎摘要 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是影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成效的重要因素。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应聚焦思政引领力提升、职业胜任力提升、道德影响力提升、发展持续力提升等靶向,通过强化政治引领、构建能力提升图谱、在浓郁氛围中激发动能,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为培养更多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教育强国力量。
  ◎关键词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思政引领力;高质量发展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1],并将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列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首要工程。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高校人才培养明确任务和方向。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他们的素质能力及专业化水平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质量运行的驱动力量,为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应对新时代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成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任务。
  强化能力跃升,立体塑造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核心要素
  推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应找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靶点,聚焦思政引领力、职业胜任力、道德影响力和发展持续力。
  以思政引领力为牵引,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守护能力。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将“强大的思政引领力”置于教育强国建设“六大特质”之首,深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核心地位。这一战略定位不仅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价值引领的全局性作用,更驱动辅导员队伍要着力以思政引领力为牵引。首先,强大的思政引领力能够引导教师成长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扎实学识本领和仁义慈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其次,教育强国建设更需要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的教师队伍,保证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辅导员的政治属性决定了提升思政引领力与高校辅导员的使命任务和职责定位相契合,增强辅导员的政治能力就是要有效提升思政引领力,为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进程,培育更多素质过硬、本领高强、专业精进的辅导员队伍提供坚实保障。
  以职业胜任力为实践基石,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效能。辅导员制度历经70余年的发展与完善,持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职业胜任力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核心要素,通过强化综合素质与基础能力,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实保障。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系统界定了辅导员九项工作职责,为职业胜任力内涵提供了规范性框架;2024年《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行动方案》进一步凸显了职业胜任力在新时代思政工作中的战略价值。两轮政策迭代形成协同效应,既明确了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实践路径,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以道德影响力为精神纽带,塑造立德树人共同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体公民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是凝聚社会共识、引领文明风尚的核心指引。高校辅导员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与传播载体,其道德示范是职业准则的基本遵循。在与学生高频多维互动中,辅导员通过情感共鸣、行为示范构建起具有浸润式特征的教育场域,其道德修为、专业底蕴、人格魅力形成的影响力矩阵,直接作用于学生价值认知的塑造过程。这种以德化人、以文育人的传导机制,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也是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从“知识传递”向“价值共生”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以发展持续力为长效保障,激活队伍内生发展动能。研究表明,辅导员专业化素质与职业能力水平同其职业成就感知、价值获得感呈现显著正向关联。职业价值信念的强化能够显著提升职业认同度,而扎实的专业素养与卓越的履职能力则能实现职业认同与价值追求的良性互动,这种内生动力与外部支持的协同效应,将对职业发展持续力产生决定性影响。与此同时,组织生态、制度环境等外部变量也是影响职业发展持续力的关键参数。因此,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必须系统构建完备的职业支持保障体系,完善长效激励机制建设。
  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路径探析
  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育者更加专业,是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的建构理念。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既要遵循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深刻把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特殊使命。
  1.在把牢方向中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支持与保障机制
  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着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落实立德树人工程。要构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支持体系,需要学校党委统筹各部门、各方面、各环节资源要素强化协同联动,确保将党的政策落在实处。着力构建系统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完善常态化制度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创新激励机制,引导辅导员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自身行动,转化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实践,指引辅导员聚焦主责主业,以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提升辅导员职业满意度,激发创新热情。
  “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作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目标,应始终坚持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夯实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基础。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蓄水池,要注重贯彻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基本要求,要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全面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党政管理干部培养总体规划,构建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水平与系统化保障体系紧密相关,离不开学理研究基础支持,离不开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助力护航。因此,探讨辅导员队伍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学科融合协同机制,共建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将成为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2.在全面提升中厚实内功,构建业务能力提升图谱
  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当前辅导员专业背景复杂,个别辅导员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基础学科的基本概念、学科内涵、知识体系、理论方法了解不够。辅导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只有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理论学习,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系统组织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做到对党的理论真学、真信、真懂,才能帮助学生拨开思想迷雾。同时,需要客观把握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看清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局势,正确研判学生因变局所引起的思想行为变化,以做出正确引导和科学疏导。
  培育专业精准的育人本领。紧扣新时代辅导员职业发展需求,聚焦辅导员职业能力进阶需求,围绕基础素养、综合能力、战略视野三维能力图谱,系统化设计培养课程,建立辅导员业务能力“必修+选修”课程包,完善层次分明、形式多样、全面覆盖的辅导员培训内容体系,融合岗前培训、业务提升、素质拓展和沙龙论坛等形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人工智能等专业领域增强辅导员精准育人的技能。分层分类开展培训,构建“强基、骨干、头雁”阶梯式培养体系,有效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与协同发展;重点培育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创新载体,多渠道开展专项业务研讨论坛;创新探索融合发展路径,系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场域,选派优秀辅导员赴基层乡村、党政机关、企业等挂职锻炼,切实拓宽育人视野;推进辅导员参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协同,支持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任务,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通和互动。
  3.以高尚师德感染学生,在浓郁氛围中激发动能
  牢记育人使命。新时代大学生所处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环境更加复杂,思想观念多元化、行为表现个性化的特点突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与挑战性。辅导员需要坚持以身作则、以身力行教育感染学生,经受“考验”、抵御“风险”,练就过硬的工作本领真正做到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在实践中强化对爱国、敬业、感恩、励志、勤奋、进取、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自我认识。贯彻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把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落到实处。
  深化典型培育选树。构建“赛训展评”一体化激励体系,通过辅导员能力素质赛事选拔、最美教师和最美辅导员评选、辅导员年度述职答辩、思政案例交流等活动多维展示辅导员育人成果,树立示范标杆,将师德浸润与专业成长有机融合,全面激发队伍坚守育人初心、勇担时代使命的内生动力。同时由于辅导员现实中承受着多重压力,个别辅导员的情绪、自我价值感难免受到影响,甚至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如果重视不足或回应不及时,将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信心产生影响。因此,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还需要系统整合学校职能部门资源,健全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制度,设立专业评聘委员会实施单列评审,构建辅导员和管理干部双向流动通道,形成职业化培养、专业化认证、专家化发展的全周期成长路径。
【作者:王雪鹏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新闻链接:【中国高等教育】找准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发力点(2025年第6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