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90多年办学历史的中国海洋大学是我国水产品贮藏与加工学科的诞生地。学校在1946年面向全国招收了第一届水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的本科生,培养出我国第一位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博士和博士后,并培养出第一位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外国留学生博士。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的累累硕果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科研教学人员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于2018年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就是其中的典范。

以德立身,潜心教学

黄大年教授曾说,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始终用自己的默默付出立德树人、化育英才。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帮助每一名学生设计成长路径,为他们修改每一篇论文;他爱生如子、倾注关爱,热心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关心学生们的思想和生活;他慧眼识才、甘为人梯,为国家培养和凝聚了一大批创新人才。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也在践行着与黄大年教授相同的教学理念。团队主要负责人之一汪东风教授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教师的言行举止将深刻影响学生的道德养成。汪东风教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为了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汪东风教授曾在眼伤未愈(鉴定为六级伤残)的情况下,带着青年教师到南京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举办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与工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研讨会,调研兄弟高校。当时陪同参加会议的毛相朝老师回忆说,“汪老师那段时间因为眼伤走路非常不方便,但考虑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非常重要的工科教学改革,为了更好地推动教改,仍然坚持要亲自参会,并与参会专家不知疲倦地交流学校卓越计划的实施方案。”2014年,汪东风教授再次遭遇交通事故,右脚两处骨裂,为了不耽误学生按期完成课程学习,他坚持拄拐上课,按计划完成了课程教学。学生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当时上课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12级本科生王泳超为汪老师的敬业精神所感动:汪老师教课十分认真负责,对每一位同学都尽心尽力,对于基础差跟不上的同学始终不抛弃不放弃,并利用课余时间耐心为他们辅导,学生们受益匪浅。汪东风老师指导的2014级博士研究生朱俊向也与王泳超同学有着相同的感受,他说:汪老师教学态度认真,生活中乐观豁达,经常邀请学生去家里吃饭,聊学习、生活和未来打算,“所谓导师如父,也不过如此吧!”朱俊向动情地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04级2班的邓国民同学毕业后通过邮件向汪东风老师表达了诚挚的谢意,他表示,将终生铭记汪老师的谆谆教诲,常怀感恩之心,脚踏实地,认真工作,不辜负汪老师对他的殷切期待。

团队主要成员林洪教授曾先后担任学院院长及院党委书记,他与食品学科相伴30多年,为学科发展、青年教师发展和学生成才搭建平台,为学院的发展殚精竭虑,却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他的儒雅风度和甘为人梯的品格感染着每一个人,大家都称他为“人生导师”。团队主要成员、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薛长湖教授深知农村孩子求学的不易,总是尽自己所能帮助学院有困难的学生和教师。有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学生被检查出得了骨癌,腿需要截肢,学院发动师生募捐,虽然不是他的学生,在正式募捐活动结束后,薛长湖教授还是悄悄捐了5000元。在得知一位素未谋面的老师得了肌无力症后,薛长湖教授又悄悄汇款2000元……

如同黄大年教授毅然放弃国外的高薪豪宅回到祖国,为了科研创新没日没夜地埋头苦干,为了国家的事业奉献聪明才智,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主要成员梁兴国教授原本在日本有着丰厚的教授岗位待遇,但还是毅然回国,开创了核酸营养及核酸生物技术新方向,践行着科技报国、敢为人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据了解,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中,60%以上的老师都是留学回国人员。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辛华龙评价说:以汪东风教授为代表的教师团队长期以来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团队长期以来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聚焦教学研究与改革、理念创新和模式探索,育人成才,成果丰硕。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实至名归!

汪东风教授指导学生

几十年来,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成员均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教改项目,并将研究成果大力推广应用,在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及实践等方面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以团队老师为主建设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先后获山东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

针对国内高校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较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根据当今和未来食品行业对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鲜明的专业特色、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强烈需要。该团队在汪东风教授带领下,曾名湧、林洪、薛长湖等教授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原主任管华诗院士的指导意见,依托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分别承担和实施多个国家级和省级本科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以“实施具有水产品特色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及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实践教学体系、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改革与创新。通过多年的实践形成的“具有水产品特色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教学成果,显著提高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实践与创新的积极性;解决了专业培养模式同质化问题,突出了水产品特色,实现了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显著提高了毕业生的科研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2014年先后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团队成员孟祥红教授自2001年入职从事《生物化学》教学工作以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坚持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从最初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课程建设,到后来的网络化辅助教学以及“教与学”的混沌探索,再到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立,通过科学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合作工作的意识,教学成果多次获得省市、校级奖励。

团队成员毛相朝教授负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工作,制定了水产品加工领域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协同创新模式,以及相关的制度保障。该模式的建立避免了传统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中,以学校为中心,企业处于被动地位的缺点。学校、企业以及企业所属的科研单位都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企业、科研单位不仅仅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还承担着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技能和工程能力的教学任务,成效显著。

教师团队成员非常注重实践育人环节,早在2002年底就率先开设了本科生创新性实践,利用研究室的设备条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学生自主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梁兴国教授组织并辅导本科生生物分子设计国际大赛,分别获得金奖、银奖和铜奖各1项。参赛学生、生物工程专业2014级本科生郭璐告诉记者:梁老师从实验的想法到可行性方面对每个小组都提出了指导意见并不断鼓励我们继续探索,让我们了解到科研的乐趣,梁老师就像一座为我们指路的灯塔,保护着我们科研的兴趣而又不至迷失方向。参赛学生、食品科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樊一乔和药学专业2015级本科生成语与郭璐同学也有着相似的看法。

该教师团队老师自2003年起就先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多门在线课程建设。《食品化学》等课程除本校网络教学平台外,还先后在智慧树和中国大学MOOC在线课程学习平台向全国本专业学生授课。据不完全统计,仅近2个学期,《食品保藏》微课程就有73校次、24805人选课,教学模式多样,深受学生欢迎。生物工程专业2014级本科生何宁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15级本科生张静远都对汪东风老师主编的《食品化学》教材赞誉有加。他们说:作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汪老师主编的《食品化学》教材对该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的学习、参考意义,对于更深入地学习食品专业其他知识具有重要的铺垫作用。汪老师还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辅助教学资源,并上传至课程网站,实现了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网络化。该教材激发了学生对食品专业的热爱和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投身于食品事业。

梁兴国教授在实验室

打造团队,勇于创新

从响应国家的召唤毅然归来,到带领几百名科学家奋力创造多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再到潜心为祖国培养后继创新人才……黄大年以身许国、无怨无悔,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之心、强国之志、报国之情,为广大知识分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攻占科研创新的一个又一个高地,仅凭一两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行的,必须要打造和依靠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薛长湖教授等学科带头人非常注重团队建设,着力推进“学习--研究共同体”和“老中青传帮带”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团队学缘结构及年龄结构合理的优势,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通畅平台,整体提升了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

我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但与海洋水产品加工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海洋水产品资源,特别是占渔获物总量50%以上的低值水产品及其加工下脚料的高值化利用水平较低,其富含的优质蛋白质、脂质及多糖等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基于上述现状,该团队在薛长湖教授带领下,组成由李兆杰、汪东风、李八方、林洪等教授领衔的协助攻关项目小组,分别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低值海洋水产品资源的产业化高效利用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通过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开发了大宗低值海洋水产品蛋白质、糖类及脂质产业化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研制了系列高值化加工产品,建立了大宗海洋水产品资源高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体系。该技术在多家企业进行产业化应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推动了我国海洋生物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林洪教授对学院年轻教师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通过举办青年教师研究方向凝炼研讨会,帮助年轻人理清思路,凝练方向,并注意运用食品安全科学研究的思路去引导他们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管理工作方法,使得这一教师群体在学院都找到了自我发展的空间,有力地促进了学院教学科研工作。

2012年,“食品生物化学省级教学团队建设”获山东省教育厅立项建设,团队秉承“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共发展”的团队教学模式,作为主要成员孟祥红教授负责组织团队成员开展业务交流活动,就PPT制作、教案准备、教学日历、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对7名青年教师实行重点听课制度和观摩课等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的培养,效果良好。目前,已有2个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成为省级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多项。

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已形成了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负责人、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特聘教授、山东省学科带头人以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等为骨干的一批研发目标分工明确、发展规划清晰、重团结协作和具持续发展优势的教师队伍。

在团队成员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下,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紧紧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立足学科前沿,注重集成创新,积极承担国家或地方重点科研项目,在大宗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海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团队获得国家基金项目22项,各类重点或重大项目10多项;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5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70余件;以团队为主或成员参与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及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到校总经费6千多万元;与企业签订科技开发、科技服务等课题15项,合同金额约千万元。

针对推动我国第五次海水养殖浪潮兴起的海参产业中海参工业化加工方面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薛长湖教授带领团队,通过十多年的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突破了制约海参工业化加工的瓶颈,将我国海参产品手工作坊式加工模式提升为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模式,提高了我国海参加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带动了海参行业的跨越式发展,技术成果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根据国内外科研发展的趋势,林洪教授率先在国内组建了食品安全研究学术方向,较系统、全面地开展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工作,目前该研究方向已经成为水产品加工和食品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该领域国内主要的学科带头人,林洪教授及其带领的科研团队,在海产品过敏原、渔药残留快速检测、危害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水产品质量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其中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毛相朝教授针对目前水产加工产业存在的关键问题,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思路,在国内外较早建立了应用生化工程技术开发海洋水产资源的水产品生物加工研究方向,在水产品生物加工与绿色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入选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并荣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二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山东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奖励。他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团队搭建的舞台上不断创新、勇于奉献。

薛长湖教授(右二)介绍新产品

服务社会,赤心报国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黄大年自觉把人生理想与国家发展融为一体,他洞察中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发展大势,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勇于攀登创新高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倾尽全部心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同黄大年一样,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始终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知行统一,甘于奉献。

团队成员主动深入到相关企业,就企业的技术难点或产品研发提供咨询。林洪教授被山东海之宝科技有限公司、泰祥集团、美佳集团、惠发集团等大型水产品加工企业聘为顾问,帮助企业新增产值和挽回损失上亿元。他还在电视、消费现场、食品生产车间、水产养殖场等地开展食品安全技术培训和科普讲座十几次,每年受众在1000余人次,为食品安全技术进步和推广、标准化宣传、维护企业利益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薛长湖作为学院院长和学术带头人,十分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2004年,他组织实施了学院“海洋食品中试基地”的建设工作,该基地2009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海洋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并2011年争取到山东省发改委两区建设项目340万元资金支持,以中试基地为基础申报的“山东省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2年获得山东省科技厅批准,正式列入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计划。在他的带领下,学院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团队成员积极为国家的食品安全做好技术支撑和智库建设。林洪教授先后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农产品质量安全委员会、全国水产标准化委员会、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聘为专家。在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中,林洪教授担任加工与质量控制岗位科学家,为工厂化养殖的大菱鲆和牙鲆的安全与质量建立了规范化操作体系,尤其是可追溯体系的应用确保了消费者的食用安全。林洪教授编写的《水产品商业化处理与配送》科普图书,汪东风老师主编及参编的食品营养和食品添加剂方面的科普图书,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并得到了高度肯定。其中,食品添加剂科普图书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编)。曾名湧教授承担着繁重的教研任务,为促进海南省海洋食品发展,他心有大我, 奉献担当,虽已年过半百,仍常年奔波于青岛和三亚两地,从筹建中国海洋大学三亚研究生分院到遴选导师、制定培养计划等,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爱国之情。

毛相朝教授积极为学生实习基地所在的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泰祥集团、新华锦(青岛)即墨老酒有限公司、青岛灯塔酿造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先后担任青岛市即墨老酒生物工程专家工作站、青岛市海洋蛋白酱油制备专家工作站的首席专家,在海洋发酵制品的开发方面为企业进行技术指导。特别是建立了利用生化工程技术从甲壳类水产品中提取甲壳素的并实现副产物资源绿色全利用的生产线,有效避免了甲壳素原有生产工艺的高污染现状,实现产业升级。这种由学生实习衍生的科研合作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及有关老师参加学院本科生教学质量保障及发展研讨会合影

路漫漫,其修远兮。食品科学是未来可以改变世界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沿学科,也是公认的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将始终以黄大年教授为榜样,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再创佳绩!


【相关链接】

----------------------------------------------------------------------------------------------------------------------------------------------------------

【教育部网站】大爱如海育英才——记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