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秋新雨,金风送爽。正是喜迎丰收的好时节。

“组建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这是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的一个创举”,“这是中国会计学会倡导会计学术研究面向现实需求的一个风向标”。10年前,在青岛,在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应运而生。

风雨兼程,春华秋实。一路走来,这一当初被寄予殷切期望的研究中心已从“试验田”变为“示范田”,由美好愿景变成累累硕果。

承载各界期盼,2019年8月相约青岛。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专题研讨会如约而至,来自相关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150位专家学者和财会从业者、爱好者齐聚一堂,把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用思想碰撞智慧之光,为研究中心开启新征程汇聚起磅礴力量。

2009年8月8日,中国会计学会副秘书长周守华(左)和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贵聚为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揭牌。

求是创新:一座财会界的“新地标”

2008年1月,一封来自加拿大圣玛丽大学的信件,令中国会计学会决策层眼前一亮。

“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依托设立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作为全国会计学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的一个合作研究基地,吸收学术类、企业类领军班学员参与研究,同时充分利用青岛名牌企业荟萃的优势,每年在《会计研究》发布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及绩效排行榜,开发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平台,以进一步扩大中国会计学会的影响,丰富中国会计学会的信息资源。”信件言辞恳切,观点新颖,中国会计学会决策层对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王竹泉在访学期间闪现的灵感赞叹不已。

国家财政部支持,中国会计学会认同,中国海洋大学欢迎,2009年8月8日,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设立的首个合作研究基地——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正式定居青岛,落户中国海大。

新机构如何立得住、叫得响、走得远?

创特色,树品牌。

定期开展“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发布“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榜”是研究中心的一大亮点,可谓另辟新路、独创一格。历经十年滴水穿石,研究中心倡导的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接受。

信息时代,数据先行。十年间,王竹泉带领研究中心成员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点一滴积累,成功打造了“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库”和“中国资金管理智库数据平台”两大数据“金矿”。前者可实现对1997-2016年共20个年度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数据的在线查询,截至目前,已有170000余人次访问该数据库,相关数据和案例累计下载90000余人次,被业界誉为我国资金管理领域的“思想库”“文献库”“信息库”和“案例库”,声誉远播,影响日盛。

十年跋涉,一路创新。

研究中心不仅构建了丰富详实的数据库,还编撰了厚重严谨的著作。无论是7部《营运资金管理发展报告》(共计1130万字),还是4部《资本效率发展报告》《财务风险发展报告》(两者计645万字),抑或是他们发起创办的《中国会计研究与教育》学术刊物(已出版11辑)……皆是研究中心成员苦心孤诣、孜孜以求的心血结晶。

从研究中心发展的长远计,王竹泉觉得需要搭建一个交流互鉴的平台,让广大知名专家学者和青年师生碰撞思维、凝聚智慧、分享成果,避免闭门造车、孤芳自赏。

从创意到实现,需要一个机遇。

2010年6月,中国会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在青岛召开。机遇乘风而来。

在本次年会上,研究中心主办的“名牌企业论坛”和“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论坛”两项特色活动令参会的名家大咖耳目一新,对刚刚成立不到一年的研究中心由衷赞赏。

良好反响,是前行的动力。

时至今日,营运资金管理高峰论坛(2017年起改为中国资金管理智库高峰论坛)已成功举办8届,品牌效应日益显现,每年下半年,都会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财会界人士齐聚青岛,共享这场学术盛宴。8年来,已有200多所高校、企业界的2000余人参加研讨,编撰的系列高峰论坛论文集已刊载了100余所高校、近1000名师生的研究成果。

研究中心不仅有平台的创新,还有学术的突破。十年来,以“资本效率与财务风险分析体系”“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 “资本管理创新理念”“政府社会资本与企业混合所有制”为代表的新体系、新理论不断涌现,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课题资助50余项,在《管理世界》《会计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据中国知网统计,在营运资金管理领域被引率最高的10篇论文中,研究中心占5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青岛,在中国海大,我国财会界一座充满创新活力的“新地标”正拔地而起。

2018年12月22日,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入选高校百强智库(A级)。

服务社会:一所实业界的“智慧库”

2019年8月8日,青岛又一次吸引财会界的目光。

百余位专家汇聚黄海之滨,总结经验、规划未来、凝聚共识,把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研究中心迈向高质量发展。

“中心面向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已成为我国资金管理领域的学术高地和权威智库之一。”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为此感到自豪。

“积极发挥智库功能,多次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政策建议,为大型央企、地方国企民企提供专题咨询。”中国会计学会副秘书长田志心如是说。

“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管理的重大需求做研究。”山东省会计学会会长、山东财经大学副校长綦好东对研究中心十年如一日坚守服务社会初心由衷敬佩。

“始终扎根中国大地,关注和解决中国企业的现实问题。”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中山大学刘运国教授亦为之点赞。

总览研究中心十年发展,服务社会始终是主旋律。

2016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慕名而来,希望研究中心在资本配置策略研究方面提供支持。王竹泉带领研究中心成员以创新的资金概念和创新的资本效率与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为中石油资本配置问诊把脉开良方,方案实施后,成效显著。成果先后荣获中石油软科学优秀成果奖、管理创新成果奖等奖项。其后,研究中心又为中石油进行了存货压控策略优化研究,并于2019年再次获得软科学优秀成果奖。

十年来,无论是为海尔“小微组织”市场化结算关系体系构建提供战略咨询,还是为辽河油田优化分公司资金配置,抑或是对山东省重点国有企业进行财务风险评估……研究中心上下始终铭记“科研要为社会服务”的初心,砥砺前行。

十年深耕不辍,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研究中心主办的历届营运资金管理高峰论坛的主题便是最好的见证。

2011年的“营运资金管理协同与创新”,2012年的“营运资金管理与财务风险评估”,2013年的“营运资金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评估”,2014年的“混合所有制与资本管理”,2015年的“企业改革与资本管理——关注新常态”,2016年的“资本效率及相关指数的构建及应用”,2017年的“财务风险指数与资本错配”,2018年的“资本效率、财务风险与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乃至本次研讨会聚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既紧扣研究中心的主线主业,又聚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话题,在研究中与之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同步前行。

2019年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

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症结何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这也是王竹泉和研究中心团队苦苦求索的问题。他们决定从自己擅长的资本效率和财务风险视角破解谜团,找到答案。

“在中心成立十周年之际,王竹泉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中国实体经济资金效率与财务风险真实水平透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水平不高的症结何在?》一文在《管理世界》2019年第2期发表,得到了学界同仁的高度认可。”《管理世界》杂志社社长李志军如是说。

“传统财务分析体系使资金效率被低估30%以上,而财务风险则被高估40%以上,让本来处于转型升级艰难时期的实体经济‘雪上加霜’。”研究中心的这一成果甫一问世,便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研讨。据此形成的调研报告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采纳,其中的重要观点还被《清华金融评论》刊发。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在学术创新成果涌现,服务社会成效显现的同时,研究中心的影响力持续攀升。2016年,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首批来源智库。2018年,入选高校百强智库(A级),成为全国高校会计和财务类研究机构唯一入选单位。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如今,研究中心已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所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己任的“智慧库”将更加硕果累累。

2014年11月29日,中国海洋大学与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协会共同设立中国混合所有制与资本管理研究院,于志刚校长(右)为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刘玉廷教授颁发聘书。

聚才育才:一只高校界的“金摇篮”

一所机构之所以应者云集,是因为它引发了并肩偕行、逐梦未来的时代共鸣。

“我本人正是在研究中心成立之时加入中心,加入海大的,中心成立当年我便在海大会计学科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成为海大会计学科教师队伍的一员。”綦好东教授依然记得十年前加盟研究中心时的那份喜悦。

“作为研究中心的学术带头人,王竹泉教授为人治学的魅力,让我觉得不为中心做一点事情,就有一种愧歉。”刘运国教授为研究中心团队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所折服。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2012年,在之前由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海洋大学共建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又新增财政部企业司、青岛市财政局、山东省会计学会、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等7家单位共建,构建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新模式。

伴随着建设单位的扩容升级,营运资金管理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混合所有制与资本管理研究院、中国资金管理智库协同创新中心等相继成立。

此举不仅吸引了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协会、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海尔集团等学术组织、知名高校和企业,还汇聚了刘玉廷、李心合、栾甫贵、刘运国、姚铮、温素彬等一批财会界的名家大咖。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研究中心协同发展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十年发展,研究中心既是聚才引智的“蓄水池”,也是科教融合、育才养才的“金摇篮”。

“特别高兴的看到,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积极开展科教融合,助力人才培养。”

“在会计和财务的许多领域海洋大学都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位置,在特色发展方面为山东省会计学科树起了一面旗帜。”

“我校会计学科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已经成为我们学校新的具有明显优势的特色学科。”

“2019年,中国海洋大学成为山东省唯一获得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认证A级的单位,其中研究中心功不可没。”

“为中国海洋大学会计学国家特色专业、山东省强化建设的会计学特色重点学科等提供了核心支撑。”

“2018年,由中国海洋大学会计学科牵头,联合山东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单位申报的‘科教融合,产学协同,理实一体,构筑财会专业研究生教育特色资源共享平台’获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将中心的政产学研合作推向了新的高度。”

……

十年间,研究中心助力财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点点滴滴,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十年积淀涵养,研究中心形成了怎样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那些伴随中心成长的亲历者深有体会。

作为研究中心从无到有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奉献者,十年相伴,孙建强教授既有研究中心初创时的兴奋,也有研究领域向营运资金管理拓展的艰辛,更有目标实现的喜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他说,这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

2009年,刚入职时,听闻要成立研究中心的消息,杜媛既好奇又懵懂。十年后,研究中心发展的规模和取得的成就使她更加佩服王竹泉教授的远见卓识。高效、创新、节节高是她对研究中心争先恐后搞创新的深刻体会。她也觉得研究中心是一个张弛有度,相亲相爱,互相鼓励的大家庭,时刻感受着来自同事的温暖。

“80后”青年教师王贞洁是研究中心最年轻的“博导”,因在求学期间聆听了王竹泉教授的一次讲座而做出了到中国海洋大学任职的决定。伴随研究中心成长的过程中,她受益最深的是“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文化。

青年教师孙莹觉得自己十分幸运。2008年有幸成为中国海洋大学在营运资金管理方向招收的首位博士,2009年有幸赶上了研究中心成立,2011年毕业留校,有幸与研究中心共成长,见证研究中心不断创造奇迹。那种“忙碌又愉悦,充实又温暖”的工作氛围令她非常喜欢并甘愿付出。

青年教师王苑琢对研究中心每一个人身上散发出的那份执着与亲和印象深刻,在浓郁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她不仅专业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也养成了心无旁骛、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意志力。

“研究中心每一位老师和同学对待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态度,融洽而又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断激励我追求上进。”在这一团结友爱、斗志昂扬的队伍里,博士研究生宋晓缤感觉充满了奋勇向前的正能量。

首批全国会计领军人才、首批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财政部会计名家培养工程入选者……十年耕耘,作为研究中心的学术带头人王竹泉亦收获满满,赢得了业界的赞许和认可。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映照银河。伴随着大量优秀人才的汇聚和培育,这只高校界的“金色摇篮”愈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2019年8月8日,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管理世界》经济研究院、海尔金控、青岛银行四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逐梦未来:一支资本界的“风向标”

2019年8月8日10时许,中国青岛,“海洋名城”见证重要时刻。

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管理世界》经济研究院、海尔金控、青岛银行四方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政府部门、产业企业、金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携手打造资本市场“风向标”,为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加油。

风雨兼程十年路,砥砺奋进再扬帆。

“学校将大力支持‘中心’深化改革、大胆探索,为服务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新贡献。”于志刚校长的话语令人振奋,备受鼓舞。有中国海洋大学作坚强后盾,研究中心的明天必定会更加美好。

“学会相信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未来在理论突破、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方面均大有可为。”“祝愿研究中心发展顺利、队伍壮大、成果丰硕,早日成为在资金管理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和权威智库!”田志心副秘书长的期许温暖且充满力量,令人感动。有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研究中心定能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研究中心未来将瞄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强化资金管理原始理论创新、特色人才培养和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协同与互动,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端智库。”王竹泉主任表态诚恳,决心坚定,在研究中心成员心中激荡起逐梦前行的力量。

一致的立场,共同的心声。

从青岛放眼全国、举目世界,从现在回眸历史、眺望未来,研究中心发展的图景更加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