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上,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不仅承载着生命的诞生,也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食物资源。中国作为水产养殖第一大国,可养殖的海域超120万平方公里。养殖水产品占世界水产品总量的60%以上,养殖种类达到300种以上,长期稳居世界第一,人均占有量超过45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在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无数的人正在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让一望无际的大海变成让人心向往之的蓝色粮仓。什么是蓝色粮仓?蓝色粮仓又如何在丰富着我们的中国饭碗?
6月18日,《对话》现场迎来了几位将渔业挺进了深远海的代表性嘉宾:
他们是:
陈 丹 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尉 岩 山东海洋集团耕海科技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
蔡春有 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
韩立民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首席专家
宋贤成 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副局长
“蓝色粮仓”是什么?
韩立民:蓝色粮仓是一个心理概念,它是相对于陆地的绿色粮仓而言的,地球71%被海水所覆盖,从太空中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因此我们依托海洋所生产的各种生物产品称之为蓝色粮仓。蓝色粮仓是以海鱼和海洋为依托,以海洋生物资源为开发对象,以海洋科学技术为主要支撑,涵盖着海水苗种、海洋生产资料供应、海工装备、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洋水产品加工以及相关的冷链物流和销售等各个产业。
“小房子”到“大别墅”
陈丹:我们是桁架式网箱的恒燚一号。在技术上的升级主要体现为智能化、自动化和传感器。这个装备有6万方,这里大概一个立方的水养20公斤的鱼,它的深度是20米到50米左右的海区,整个海区的环境对鱼的生长非常好。
尉岩:这是耕海一号一期项目,这个网箱离岸两公里,是三瓣花的造型,从空中看非常漂亮的。它的定义是科研、科普教育和文旅结合的综合体。在这里我们做了很多实验,首先要验证在深海中装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还测试大量的自动化、智能化装备,及在深远海养殖什么鱼种最合适。养殖过程中,我们大量收集养殖数据,为后续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
蔡春有:这是2019年投放在广东珠海的桁架式、半潜式网箱,也是中国第一代海洋牧场的装备,以养殖和旅游结合,底下做养殖,上面作为旅游,在海上做了一些旅游的配套。
老百姓餐桌上的鱼“芯片”?
陈丹:我们是从2002年开始做种虾,原来是靠进口,进口的种虾一是贵,二是周期较长,对于种苗的供应比较(难),所有的种虾都来源于外国,非常被动。所以我们要研发和选育这个种。实际上很艰难,南美白对虾90年代都是从美国进口,因为这条种虾研究周期较长,一定要通过六代的选育,才有资格申请说这是中国的种虾。南美白对虾是对中国来说是非常新的品种,我们在这个种选育是空白的,所以整个产业的产业脖子都卡在别人身上,这也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发展。我们从2002年开始到2010年,拿到了中国第一条种虾,就是中芯一号,也填补了国内空白。
尉岩:斑石鲷,这条鱼养殖的经济价值非常高。这个鱼本身体型好,出肉率高,味道很鲜美,但是它不能全周期在海里进行养,养殖效率就会降低。我们现在迫切需要一条能够长时间、全周期(不断提供价值的鱼)。我们现在建设了中国北方最大的海洋种业繁育基地——中国北繁基地,也是在多个品种上对鱼的苗种进行研发,不光是石斑类、鲷科的鱼,还有鰤科的鱼都可以培育和储备,将来哪一条鱼在海洋里效率最高就把它推到市场。
蔡春有:石斑鱼我们进行杂交,2017年被国内选定了第一条新品种,这条鱼在国内每年年产值100多亿。这条鱼没有出来的时候,石斑鱼都是高价位。包括东星斑那,是在2007年开发出来的,原来东星斑一斤要300—400块,现在也就100多块。现在东星斑在海南的产值也是100多亿。我们国内现在要建海上粮仓,要建设大型的海洋牧场,那肯定种业先行,有了好的种,我们就有底气往深海的地方去养鱼。
新闻链接:【CCTV财经】《对话》:未来餐桌上的“海洋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