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16年时间,这群师生潜海绿化2万余亩海底

  荒山需要绿化,海底也需要绿化吗?

  几天前,背着氧气瓶、身着潜水服的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张沛东,又一次扎进山东威海一片海域,从海底取样,准备带回青岛进行化验。

中国海洋大学的师生在山东威海海域对海草进行采样调查。(受访者供图)

  “虽然我潜水已经16年了,但每次下去还是会很激动,因为在水下我能看到一片‘草原’,有鱼类、贝类、海参等动物,那种欣欣向荣的感觉特别好。”张沛东口中的“草原”是海草床。

  长满海草的海底,又叫海草床,是海洋生物的栖息地、育幼场和庇护所。但此前一段时间,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全球海草床大量消失。

  2008年,刚刚从中国海洋大学博士毕业并选择留校工作的张沛东,与同校读博的李文涛,来到我国海草床代表区域威海市荣成湾实地调研,发现问题已颇为严峻。“比如我们调研的天鹅湖,因为海草大面积减少,大天鹅失去了主要食物,来此越冬的数量锐减。”李文涛说。

  面对海底生态危机,两人决心调整研究方向,从热门的水产养殖,转向当时少有人从事的海底生态修复。

  幸运的是,他们在威海遇到了同样关心海洋生态的马山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总经理王晓东说:“我们公司员工大都是渔民的孩子,养活了我们祖祖辈辈的大海‘病’了,我们有义务为海草床修复出力。”双方一拍即合,共同探索海底修复。

         中国海洋大学的学生在山东威海海域对海草进行采样调查。(受访者供图)
  自此,企业无偿提供厂房车间、办公场地、餐饮食宿以及工人团队等,为科研提供全方位支持;张沛东、李文涛两人在校培养的研究生,一批接一批“进驻”,潜水入海成为科研常态。

  鳗草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开花,种子什么时候成熟?经过长时间努力,师生团队搞清了鳗草的生长规律,找到种子采摘的最佳时机。随后,研发出鳗草实生苗人工培育技术。有了这项技术,自然环境下近3个月才能萌发的鳗草种子,10天就可以萌发。为了提高种植效率,他们开发了鳗草植被构建技术,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台(套)设备。

  得益于与中国海洋大学师生团队的深度合作,如今,马山集团成长为承接山东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的一支重要力量。双方的合作在2022年更上层楼,当年5月,中国海洋大学与马山集团正式成立山东荣成鳗草科技小院。

  16年时间,中国海洋大学师生团队参与国内10多个海底生态修复项目,在黄渤海累计修复养护海草床2万余亩。张沛东说,2万余亩的成绩,不只是鳗草小院的功劳,更要归功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落地生根,我国海洋生态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

  如今,从鳗草科技小院已毕业40余名研究生,他们长期耕耘的天鹅湖,4成以上的海草床已被修复。得益于此,每年来此越冬的大天鹅数量越来越多。不仅在威海,在山东、河北、辽宁等多地,这套海草床修复技术都得到应用,既改善了当地海域水质,也增加了生物多样性。(记者李志浩)

新闻链接:【新华全媒+】16年时间,这群师生潜海绿化2万余亩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