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发展成就

高举旗帜 守正创新

为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扎实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为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一、高擎思想旗帜,强化理论武装

学校始终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及时跟进学、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切实推动干部师生“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锤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学校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主线,研究制定《中国海洋大学“青春献礼二十大,强国有我新征程”迎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工作方案》《中共中国海洋大学委员会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通知》,精心部署、周密组织,积极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着力学深悟透。坚持领导带头学,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组织5次专题学习研讨,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贯彻落实的战略谋划和行动方案;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二级党组织书记座谈交流会,推动领导干部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实施分层分类学,各党支部、团学组织通过主题党日、主题团日、座谈交流、征文演讲等形式,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义。为干部和基层党组织购置《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等学习资料共1160套。

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开展宣讲交流。成立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为主体的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搭建“理论学习、思想交流、能力提升、实践服务”四个平台,面向校内外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各级团干部、学生党员、优秀青年代表面向青年学生普遍开展主题宣讲。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付欣、学生石爱炜、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张卓越入选山东省高校党的二十大精神青年师生宣讲团。时任山东省委书记李干杰来校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学习贯彻工作指明了方向、划出了重点、明确了路径。学校党委书记田辉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加快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为题,面向学校干部师生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学习推向深入。

李干杰在中国海洋大学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时强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为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贡献青春力量

学校党委书记田辉面向学校干部师生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师生代表座谈会

学校二十大宣讲团建设成果经验被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简报采用

强化宣传引领。建立“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网站,精心组织好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统筹利用各类宣传阵地,在校报、新媒体矩阵开设“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通过多平台联动、多形式呈现、多渠道传播,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热潮。《光明日报》“红船初心”专刊整版聚焦学校师生学习贯彻的做法和成效,中国百强报刊《党建》杂志刊发学校党委书记田辉署名文章《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一流海洋大学建设》,生动讲述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全校党员干部、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学校事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

《党建》杂志刊发校党委书记田辉署名文章

《光明日报》“红船初心”特刊刊发学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版

学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网站

(二)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有效

学校立足工作实际和自身特色,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把党史与校史中的红色基因相结合“学党史”、把学懂弄通党的创新理论与树人立新、谋海济国使命担当相结合“悟思想”、把坚持人民立场与回应师生关切相结合“办实事”、把新发展理念与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相结合“开新局”,党史学习教育见行见效。

着力做好组织推动。制定并推动落实《中共中国海洋大学委员会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全面掌握党史学习教育进展情况、主要经验和典型案例,统筹领导小组会议和有关会议,编发学习教育会议纪要等。教育活动开展期间向教育部报送简报、教育进展和典型经验做法情况汇报等35篇,发布校内专项工作通知17个,有力推动了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研究制定《中共中国海洋大学委员会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工作方案》,不断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简报

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积极挖掘学校历史中的红色资源,通过课程开发、艺术创作、主题展览等方式,以创造性转化的成果促进党史学习。推出形势与政策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海大红色基因”,追忆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大力弘扬革命文化。策划并举办“传承红色基因 铸就蓝色梦想”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晚会,布设“校史中的红色印记”主题展览和“文圣常院士成就展”,获得教育部第八巡回指导组的高度肯定和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传承红色基因 铸就蓝色梦想”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晚会

文圣常院士成就展

形势与政策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思政课“不忘初心 不辱使命 不懈奋斗”

切实彰显学习成效。创建中国海洋大学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网站,《中国海洋大学报》推出了7个专版和5个专栏,全面展示学校和各二级党委党史学习教育最新动态。创建“党史百年·天天读”微博专题、“党史上的今天”微信专题,发布内容350余期,阅读量700余万人次。《光明日报》“红船初心”特刊刊发中国海洋大学党史学习教育专版,多角度展示了学校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凝聚奋进力量,激励广大师生将谋海济国的信念书写在蔚蓝大海上的创新作法和先进经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焦点访谈》栏目、新华社等社会媒体先后报道了学校党史学习教育有关情况。

《光明日报》“红船初心”特刊刊发学校党史学习教育专版

党史学习教育官网、教育部网站介绍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做法

(三)理论学习体系不断完善

健全学习制度。强化理论学习的系统性、针对性、科学性,创新学习模式和方式方法,出台《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实施细则》《二级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管理办法》等论学习文件25份,每学期制定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教职工理论学习“两个计划”,做到有章可循、有序推进、有效落实。

丰富学习形式。将“系统学”与“重点学”相结合,“一人讲”与“大家谈”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坚持在读原著上用心、集中学上发力、广泛学上创新。2017年以来,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体学习40次,调研学习4次,组织高水平理论辅导报告29场,编发理论学习资料40余期,发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卷)》等理论读物6000余册。

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调研学习

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邀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张文木

研究员来校作报告

拓展学习平台。学校通过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强化专家辅导、组建理论宣讲团、组织党团和班级主题活动等,全面引导师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积极推广使用“学习强国”平台,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通“中国海洋大学”学习强国号,累计刊发稿件1600余篇,成功向全国平台推荐稿件150余篇,获评2022年学习强国“同学汇”优秀运营高校;建立运营管理和激励机制,将平台建设优秀组织单位、优秀供稿单位、优秀管理员、优秀供稿员纳入学校表彰体系,在师生中评选“强国先锋”“强国青年”。线上线下相结合,进一步推动师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中国海洋大学”学习强国号 

学习强国“同学汇”

二、坚持夯基固本,切实防范风险

学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定不移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意识形态工作格局。

(一)强化落实主体责任

制定并落实《中国海洋大学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二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考察考核、述职述廉内容。将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列入《中国海洋大学2022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点》,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的斗争精神。针对二级党组织开展意识形态专项巡察,层层扣紧意识形态工作责任链条,党员干部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底线意识不断提升。

(二)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

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对论坛、讲坛、讲座、年会、报告会、研讨会等阵地管理的实施方案》,开发线上审批系统,优化审批流程,严格落实“一会一报”制度。制定《中国海洋大学媒体信息发布审校制度》,落实国家新闻出版署要求的“三审三校”制度,进一步严格信息发布、加强监督管理。对学校新媒体账号实施备案制度,定期开展新媒体账号自查工作,进一步严格信息发布、规范建设运维、加强监督管理。制定《中国海洋大学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舆情回应处置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高度重视舆情研判、处置和引导,坚决打好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主动仗。

学校论坛、讲坛、讲座、年会、报告会、研讨会审批备案系统

开展媒介素养和舆情工作培训

(三)奏响意识形态主旋律

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活动、重要方针政策,做好议题设置和网上正面宣传,把好导向关、内容关、质量关,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积极推动“一体两翼三培育”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以打造立体化融媒体矩阵为中心,利用中国海洋大学新媒体联盟、中国海洋文化新媒体联盟形成网络育人共同体,培育内容生产基地、原创文化精品和特色文化符号,不断提升学校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推动“一体两翼三培育”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中国海洋文化新媒体联盟成立大会

三、讲好海大故事,凝聚强大力量

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紧紧聚焦“双一流”建设目标,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大局,统筹理论舆论、网上网下、内宣外宣,不断推进理念创新、形式创新,讲好海大故事、传播海大声音,学校“大宣传”工作格局更加健全、主旋律更加响亮、发展改革的新作为更加凸显、凝聚师生校友和联通社会各界的成效更加显著。

(一)加快推动校园媒体融合发展

持续深入做好媒体品牌。《中国海洋大学报》坚持“思想为王,内容主打,服务领先”理念,努力做好“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大文章,不断强化传统媒体优势。坚持按照“一个好头条,一个好专栏,一篇好言论,一张好照片”的好版面基本要素办报思路,精心策划组稿组版。2017年以来,共出版246期,发行近200万份,有104件作品获全国、山东省新闻奖,获奖数量和等级名列全国、山东省高校前茅。“观海听涛”新闻网以“让世界了解海大,让海大走向世界”为工作宗旨,2017年以来发布作品近17000件,“回澜阁”专题作品49件,“图片海大”网站发布作品1400余幅,“视频海大”发布作品300余个,开设专题网站6个。学校网络通讯站连续5年荣获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十佳校园网络通讯站”称号,相关师生荣获“十佳指导老师”“十佳通讯员”“优秀通讯员”等称号。

《中国海洋大学报》电子版

观海听涛网站深度报道栏目《回澜阁》

提升新媒体矩阵传播效能。学校通过做强微博号、做精短视频、做专微信号,深耕优质内容,坚持差异化运营,实现新媒体矩阵垂直化、分众化传播,目前已经形成“数十个平台、超百万用户、愈千万传播”的新媒体矩阵立体化宣传格局,成为学校与师生校友之间的沟通桥梁和展示学校形象的重要窗口。学校官方微信先后获评“全国教育政务新媒体成长奖”“山东高校最佳社会声誉榜与最具影响力官微榜”,连续5年入选“中国大学官微五十强”“山东教育政务新媒体综合力二十强”(位列高校第1位)。2021年中国海洋大学官微入选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的“首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重点建设名单”,是山东省唯一入选的高校官微。以此为契机,学校积极探索引领青年大学生成长的“海味”文化育人模式,相关工作案例被上级采用报道。

“数十个平台、超百万用户、愈千万传播”的新媒体矩阵

中国海洋大学官微入选全国首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重点建设名单

高校思政网报道学校“海味”文化育人模式

(二)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宣传

学校以“瞄准主流媒体,培育高质量报道;扎根本地媒体,提升正面性宣传;挖掘媒体资源,增添新闻发布平台”为工作思路,主动与社会媒体对接,把海大校园里的好新闻、好素材及时向外推介。建立起“中央—省级—驻青媒体”的三级发稿圈,在重大活动节点,提前策划、协调沟通,广泛发动社会媒体的宣传报道力量,多方面、全方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进行新闻宣传。2017年以来,学校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青岛日报》等报纸媒体以及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直播间、央视新闻客户端、央广网、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新华社《瞭望》周刊、山东新闻联播、青岛新闻联播等各类媒体发布报道2730余篇,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新华社《瞭望》周刊刊发校长于志刚专访文章

央视等媒体对学校人物的报道

各媒体平台对学校的报道

四、厚植文化根基,坚定文化自信

学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文化引领战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海洋文化,深化以“海大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建设。成立中国海洋大学精神文明与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制定文化建设规划,开创了各类文化因子快速协调展、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性成果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学校的文化影响力、引导力、创造力显著提升。

(一)校园文化建设呈现新局面

不断强化价值引领。充分挖掘校史资源中的红色基因和精神内涵,创设“海大文化”特色思政课,专项支持“海鸥剧社”编排上演《守望》《海之魂》《放下你的鞭子》等红色剧目。举办“八关山与青岛文脉”专家研讨会,彰显学校深厚历史底蕴,梳理文化发展脉络。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出版《寄情水际砂石间:李庆忠传》《耕海踏浪谱华章:文圣常传》,开展文圣常院士精神事迹讲座10余场,“文圣常展览脚本”作为全国首批30位科学家展览脚本之一获批入选中国科协“科学家展览脚本库项目”。

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持成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并以此为依托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究,积极推动各类研究成果向教学体系、教材体系转化,开设国学、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等方面课程近百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品牌课程群,向学生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

2019年学校举办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第二届学术年会——“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高层论坛”

学校开设传统艺术系列课程

扎实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推出文化品牌栏目“海大文化小客厅”,从文化角度探讨大学之道、学术之美。繁荣校园文化艺术创作,创作《心在绿春》《为你守望》《子曰》等10余个弘扬主旋律的音乐作品并屡获各级奖项。打造“小海”文化符号,借助新媒体平台,持续进行校园文化内容生产,传达学校文化精神价值,使校园文化自带流量,与师生主动链接。实施“滴水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培育和扶持校园文化品牌,学校、学院、社团等多层次、立体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发布2021版“中国海洋大学形象识别系统”,完成崂山校区和部分西海岸校区物理空间命名,进一步塑造学校文化形象,学校精神文化内涵更加彰显,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实效显著提升。

文化品牌栏目《海大文化小客厅》

官方微信栏目“小海日记”

2021版“中国海洋大学形象识别系统”

积极打造海洋文化研究传播高地。成立中国海洋文化新媒体联盟,探索构建海洋文化共同体,入选教育部2018教育政务新媒体年度案例。支持成立海洋文化教育研究中心,深耕海洋文化教育,围绕政策研究、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建设、科普宣教的资源建设与平台开发、师资队伍的培训与高水平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致力于全国海洋教育的推广普及,不断为坚定全民“蓝色信念”贡献力量。

海洋文化传媒论坛

山东省大中小学海洋文化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签约及揭牌仪式

(二)文明校园建设取得新成效

学校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事业的全领域,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讲文明、践礼仪、守道德在学校蔚然成风,校园文化格调高雅、丰富多彩,校园秩序良好、环境优美,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2020年11月,学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空间,支持建成了王蒙文学馆、林少华书房、学院院史文化长廊、实验室文化展厅等文化活动场所。进一步加强学校物理空间的文化氛围营造,开发上线宣传横幅、海报悬挂审批备案系统,开展宣传栏的综合整治工作,在重大时间节点积极开展校园氛围营造,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王蒙文学馆内景

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制定《“中国海洋大学最美教师”评选办法》,每年组织开展“中国海洋大学最美教师”评选活动,做好“感动青岛”道德楷模等荣誉的推荐工作。大力开展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工作,充分发扬优秀教师典型坚持崇德修身、潜心教书育人的精神,弘扬尊师重教良好风尚。林洪老师获评“2019齐鲁最美教师”,王竹泉老师获评2020年度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杨连瑞老师获评2022年度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汪东风老师获评2021年度“感动青岛”道德模范。

积极参与“典范城”创建。作为传承和引领城市文明的重要力量,学校加强对青岛市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常态长效推进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强化重点整治,细化落实措施。通过多个平台对创建工作开展宣传,发布《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倡议书》,结合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等,常态化开展文明养成教育,将师生文明素质提升与规范日常管理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文明意识入脑入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工作部署,以前所未有的责任担当精神、干事创业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和勇于斗争精神,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为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