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一线风采

法学院党委:发挥政治引领作用 推动事业稳步提升

学校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尤其是法学院重新建制以来,学院党委按照学校的总体规划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充分发挥党委政治引领作用,带领全院师生员工,抢抓机遇,团结奋斗,推动学院各项工作大踏步前进。

一、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2018年10月法学院党委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紧紧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中心任务和学院发展规划,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环境,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法学院党委赴西柏坡开展党性实践教育

学院持续完善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体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工,党委书记与班子成员签订“一岗双责”责任书,压紧压实各项责任。坚持不懈推进正风肃纪,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断提升作风建设成效。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监督检查,坚决纠正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环境。以“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切入点,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让师生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学院风清气正、团结奋进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二、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学院坚持党管人才、引育结合,按照“入主流,有特色”的思路,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法学院校高水平人才,引进“繁荣工程”“英才工程”高水平人才8人,引进专职外籍教师1人、师资博士后12人,校内晋升教授3人、副教授3人。目前,学院师资队伍基本上实现了“教学无短板,科研有突破”,近三分之二的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下,年龄梯队、学缘结构与学科布局更加完善,形成了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干事创业、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 

刘惠荣获首届山东省十大法治人物

桑本谦《法律简史》发售暨三联学术论坛

三、学科发展再创新高

法学学科是全国特色专业、山东省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2017年被学校列入“双一流”建设重点学科,法学本科专业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国际法、法学理论等传统优势学科继续保持国内领先位置,刑法、民商法等学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中,国际法学的研究成果集中于海洋战略新疆域的法律问题,刘惠荣教授带领的“极地与深远海团队”产出大量对国家海洋立法具有战略意义的学术成果,长期为国家多部重要涉海立法、国际海洋造法议程等提供咨政服务;法学理论致力于推动法律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桑本谦教授带领的“法律经济学团队”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享有广泛影响力,桑本谦教授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法律简史》产生了轰动影响,团队成员在《法学研究》《中外法学》《法学家》等核心期刊发表一系列高水平论文。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法学)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中国海洋大学召开

法学学科拥有全国首个教育部正式批准与美国高校联合举办的法学本科双学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现了高端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目标。项目从教学向科研辐射,成立了中美法学联合研究中心,推动两校及两国间的科研交流与合作,项目成果获山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一等奖。项目已获得山东省政法委、山东省法学会、山东省律协和青岛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可望为填补我国涉外法律人才的巨大缺口作出实质性贡献。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成果获山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人才培养持续提质

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以德为先、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形成了分年级、全覆盖、有重点的思政教育体系。连续14年举办研究生法律文化节、连续11年举办“临行嘱托”毕业生党员廉洁教育暨党委书记讲党课、连续4年举办“院长座谈会”,开展“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少数民族学生系列活动,培育形成了“灯塔领航”计划、“同心有法”、“求学有法”、“求职有法”系列活动,思政育人体系更加优化。

法学院“七一”表彰大会暨“临行嘱托”毕业生党员廉洁教育大会

院长座谈会

“共享民族情 奋进新时代”民族文化风采展

学院坚持“以本为本”的教学思想,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形成了科学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方案确立《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为核心基础课程,法学各学科带头人集体备课,形成模拟法庭训练课程、法理学二等高阶课程、极地法前沿等凸显海大特色的法学课程,2门课程获评山东省一流课程。

基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本科生2021年以来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篇,多次获得国际海洋法模拟法庭竞赛二等奖、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二等奖等奖项,深造院校包括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乔治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毕业生境内外升学人数占比过半,就业单位包括美国亚利桑那州法院等部门,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学院不断推进研究生优秀生源质量工程建设,自2016年起连续举办七届极地问题研究夏令营,营员的学源、水平逐年提升,形成品牌效应。不断加强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强化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1人获批博士研究生国(境)外联合培养资助项目,3人获批学校博士研究生成果培育资助项目。1位博士研究生获得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三等奖,1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位博士研究生分别获得校优秀学位论文一、二等奖,2位教师获得校优秀学位论文指导奖。

五、对外交流稳步推进

法学院积极应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多重影响,对外交流合作工作稳步推进。

对标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目标,持续建设国际硕士课程。建设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硕士课程,培养了来自全球6大洲26个国家的硕士、博士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亲华、友华力量。其中,来自斯里兰卡的毕业生亚西鲁创建了斯里兰卡“一带一路”组织,推动中斯“一带一路”合作。

深化合作,不断拓展合作伙伴和合作领域。2022年聘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驻华代表马超德博士为客座教授,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中国项目办公室建立联系,派遣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邀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名校教授为学生开设国际课程,实现了法学教育的国际化流动。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务长来校访问

外教与师生座谈交流

六、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明显增强

海大法学“立足山东、面向海洋”,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建设、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合计参与3部国家法律、1部行政法规、10部地方性法规、1部政府规章的立法工作,参与4部重要战略规划编写和2个重要国际谈判议程;17篇专家建议被全国人大环资委、自然资源部、外交部等部委采纳,其中6篇获省部级领导批示。

《北极蓝皮书:北极地区发展报告》已连续出版7卷

依托极地与深远海研究成果,围绕国家海洋强国建设、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努力发挥智库作用。一是战略规划。参与《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编写,参加极地事业“十四五”规划编写。二是国家立法研拟。承担我国《南极法》《海洋基本法》等重大前沿涉海立法的核心研拟任务。三是海洋维权对策建议。参加最高人民法院为应对菲律宾南海仲裁案所作的涉海司法解释以及关于菲律宾南海仲裁案司法应对方案论证,为我国极地管理起草了一系列填补空白的规范性文件。四是外交谈判支撑。为外交部、自然资源部参与国家管辖外海洋生物多样性国际文本谈判提供研究支撑,为我国雪龙号穿越西北航线、建立北极观测网提供合法性论证。

七、基础建设更加完善

学院建制调整以来,学院党委以建设一流法学院为目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惠及师生的“民生工程”。打造集约式综合管理服务区,全面实现师生办事一处办完、一次办好;建设并投入使用智慧教室2间、共读空间1处、期刊阅读区1处;重建模拟法庭,分阶段实施了卫生间改造、楼道整体亮化等,不断提升师生幸福感。

模拟法庭

智慧教室

未来,法学院党委将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学院事业发展中心任务,团结带领学院全体师生员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优异的成绩续写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