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一线风采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党委:勠力同心,砥砺奋进,开创地学院发展新局面

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带领学院及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全体师生,攻坚克难、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党建引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不断健全制度体系,党委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1.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履行党委政治责任

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典型经验做法多次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全国高校思政网、大众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来,学院党委全面压实工作责任,确保疫情在师生中“零传染、零感染”。积极组织教工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超额完成各项帮扶任务。

形式多样、生动鲜活的教育形式推动主题教育入脑入心

活动风采登上“学习强国”教育频道首页

被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大众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2.努力抓好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党委政治功能

注重党政班子建设,凝聚班子合力,确保党政分工负责、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顺畅。落实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及教职工理论学习制度,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线上学习载体加强理论学习,人均学习积分稳居全校二级党组织前列。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一事一报”“一会一报”,在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上,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环节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把关作用。

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集体学习

3.扎实推进对标争先,全面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对照“五个到位”“七个有力”,加强学院党委和所辖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全面规范党员发展、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监督、党费收缴等工作流程。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实现全覆盖。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将党支部工作纳入教职工年度考核及绩效考核,按照学校发放工作津贴标准1:1给予配套补贴。5年来,学院党委有2名党支部书记获评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口所教工党支部入选学校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并完成验收,1人获评山东省首届研究生党员标兵,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

山东省首届“研究生党员标兵”获得者彭银彪博士在青藏高原从事野外地质科考工作 

二、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

1.固本强基铸魂,学生思政教育成效显著

学院党委积极构建“一二三四”思政工作格局,即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入实施“党建领航工程”“团组织活力提升工程”两个工程,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榜样课堂”“党团微课”三个新型课堂,聚焦“学科特色”“完善机制”“队伍建设”“五育并举”四个关键,着力提升育人能力和培养质量。5年来,学院团委获评2次学校“红旗团委”、2次学校“共青团特色工作奖”;4个团支部获评学校“红旗团支部”;学院研究生会(学生会)7次获评“标兵分会”“优秀分会”;学生多次获得 “山东省研究生党员标兵”“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等;辅导员获评校“优秀辅导员”“优秀共产党员”“五四青年奖”“优秀党务工作者”“最美教师”等荣誉9人次。

学院团委获评“红旗团委”

2.发挥学科优势,本科教学工作捷报频传

学院本科专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高。地质学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山东省一流课程3门;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海洋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连续第二次通过工程认证;“行走的课程思政”课程体系基本建成;2019年以来,学院教学团队连续出版了14部教材和专著,其中2部连续获得2018年、2019年海洋优秀科技图书奖;学生参加科研和科技竞赛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和获批专利多项;在“东方杯”等各类国家级竞赛中,地院学子取得优异成绩,特别是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中,获单元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并获团体一等奖,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本科教学取得可喜成绩

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中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3.培育卓越人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5年来,学院研究生教育坚守质量生命线,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输送了160余名博士研究生和近500名硕士研究生。建设一流导师队伍,新增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4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65人;连续5年举办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接收推免生和“创新人才计划”研究生百余人;获批省级研究生教育及创新项目15项,校级22项;大力培育高水平人才,涌现出“李四光优秀博士生奖”获得者1人,“研究生年度人物”3人,国家奖学金获得者60余人,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奖获得者40余人;制定实施11份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文件,学位获得者的人均学术产出逐年攀升;充分利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近40名学生出国开展国际前沿研究;多种形式引进国外优质师资,为学生开设高水平课程,吸引海外优质生源来学院攻读学位。 

连续5年举办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举办首届中国海洋大学“涵海励志”海洋地质研究生学术论坛

三、稳步加强队伍建设,学科发展迈上新台阶

1.引育并举,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学院党委坚持“人才是学院发展关键要素”,将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由书记、院长直接领导。5年来,培养或引进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各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外知名教授学者6名、“筑峰人才工程”人才3名、“青年英才工程”人才共28名,晋升教授8人、副教授15人,新增“泰山学者特聘教授”3人,1人入选“泰山学者攀登计划”,师资队伍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完善人才培育机制,一手抓业务能力素养,一手抓师德师风建设,涌现出多个先进教师典型:李三忠教授获得第十七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研奖,成为学校历史上首位获此荣誉的科学家;1人获评山东省先进工作者,1人获评青岛市劳动模范。

李三忠教授获得第十七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研奖

2.凝心聚力,学科发展再上新平台

学院党委凝聚师生力量,稳步推进学科建设,学科水平不断提升。海洋地质学和海洋地球物理学为学校海洋科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位列A类学科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地质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地质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地球物理学入选学校学科协同发展推进计划。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纳入学校重点学科群的发展框架,为学校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审批通过做出了重要贡献,并配合完成学校“双一流”建设周期评估。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试点改革顺利推进,协同海洋高等研究院,组建海底过程与资源研究部,建设海洋高等研究院与实验室耦合的海洋科技大楼等相关实验室。海洋油气开发与安全保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优秀的成绩顺利完成评估验收。学院和重点实验室开始进入地质学学科建设的新阶段。

四、全力抓好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展现新气象

1.潜心钻研,科研成果再获新突破

学院和重点实验室紧密耦合、互为支撑、协调发展,高层次研究成果和项目不断涌现。学校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学院及重点实验室教师承担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6项,新立项国家杰青资助1项、国家优青资助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含“西太重大计划”重点项目)6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获批教育部“111”引智创新基地项目、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各1项,以及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在ESR、Geology、EPSL、GSAB等地学一区/顶尖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在Nature子刊、Science子刊、PNAS发表论文6篇,获得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10余项,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8项。科研经费总量稳步增长,纵横向科研项目比例结构得到持续优化,新启动经费达5.04亿元,基础科学研究的牵引作用不断增强。

学院多项科研成果发表在顶级期刊

2.研以致用,服务社会再添新动力

学院和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需求,服务地方和行业的能力与水平显著提升。围绕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突出海洋特色,在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地球物理信息处理和综合评价、海洋工程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预测、海洋油气开发工程结构安全保障等方向形成了系统的工程化技术体系,组建一支多学科交叉的工程化与产业化推广应用团队,服务于国家海洋油气开发,成为我国海洋油气开发领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成功研制海底电磁采集站和海洋立体地震采集处理系统,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海域的海底资源勘查。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以及考察学校三亚海洋研究院重要讲话精神,到中石化胜利油田、黄河水利委员会等8家单位走访调研,就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开展合作等内容,和相关单位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与海南省地质局、潍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济南大学等单位密切联系合作,在人才联合培养、科创平台建设、深化重大技术需求方面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探索。

学院和重点实验室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回望过去,学院和重点实验室发展建设硕果累累,展望未来,立德树人任重道远。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学院和重点实验室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勠力同心,砥砺奋进,实现内涵式、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为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