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发展成就

拓展全球海洋科教协同创新平台与网络 服务海洋强国和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学校贯彻落实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要求,充分发挥海洋、水产综合优势,立足一流大学建设,着眼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和外交大局,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拓展与世界一流涉海院所机构的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汇聚全球优质科教资源,在构建全球海洋科教合作平台与网络方面打下坚实基础,显著提升学校在海洋科教领域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

探索创新合作机制,国际科教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

学校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发展,打造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机构和高端智库,服务海洋强国建设和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发起成立了国际涉海大学联盟、中挪海洋大学联盟,秘书处设在我校;是北欧中心、北极大学联盟、国际南极学院、“东盟水产教育网络+”、中泰高等教育合作联盟、欧亚太平洋协会等国际组织成员单位,拥有中德海洋科学中心、中英联合研究中心、中澳海洋工程联合研究中心、与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共建的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奥本大学共建的水产养殖与环境科学联合研究中心、方宗熙—萨斯海洋分子生物学中心、董氏国际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青岛—香港海洋环境与生态联合研究中心等一批高层次科教合作平台。布局拓展与东盟的合作,建设山东省与东盟交流合作研究中心,中泰海洋与水产中心、中马海洋联合研究中心成效显著,学校东盟科教合作入选全国首批“一带一路”教育交流优秀案例。牵头策划和组织了联合国海委会(IOC-WESTPAC)下的“黑潮及延伸体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效应”(AIKEC)和气候变化及可预测性计划(CLIVAR)下的“北太平洋环流实验”(NPOCE)两大科学计划,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主持深海领域的国际重大科学计划,一举奠定了我国在西太平洋国际海洋科学的主导地位。学校推动的CSK-2计划入选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大科学计划,是我国在深海大洋领域首个“海洋十年”国际大科学计划,进一步提升学校在全球海洋科教领域的参与度、主导力和话语权。

2021年10月20日,中国-挪威海洋大学联盟成立大会举行,学校党委书记田辉出席大会。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两国使馆领导以及中挪23所高校代表相聚云端,见证联盟成立,共同开启中挪海洋领域合作交流新篇章。中国海洋大学和挪威卑尔根大学为联盟秘书处单位。中国-挪威海洋大学联盟是继国际涉海大学联盟之后,又一个由中国海洋大学发起设立的国际合作平台。

2017年11月,由中国海洋大学和泰国农业大学共同建立的“中泰海洋和水产中心”揭牌仪式在泰国曼谷举行。校长于志刚、泰国农业大学校长Chongrak Wachrinrat、中国驻泰国大使馆曹周华领事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泰国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食品研究所等教师和学生100多人参加了揭牌仪式。

拓展全球合作伙伴战略布局,推动对外合作交流稳步开展

学校秉持国际化办学理念,一方面不断拓展和深化与欧美一流或知名科教机构在优势学科领域的密切合作,建设新的高层次国际合作平台;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与东盟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涉海科教机构的合作,培养对华友好国家的海洋人才,建立交流渠道,为教育走出去奠定基础。近五年,学校与美国奥本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英国朴茨茅斯大学、法国西布列塔尼大学、挪威卑尔根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以色列海法大学、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泰国农业大学、马来西亚登嘉楼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近90所高校或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完善合作交流机制,深化合作交流内容,推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务实合作。

2022年7月11日至15日,中国海洋大学与东英吉利大学庆祝合作十周年活动暨两校第七届联合研讨会、拔尖学生夏令营在中国青岛和英国诺里奇联线举行。中心建立十年来,两校在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和高水平科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有力提升了两校的教育和学术影响力,促进了中英教育交流合作。

应挪威科技大学(简称NTNU)和捷克帕拉茨基大学的邀请,2018年5月15日至22日,时任副校长李华军院士率代表团访问了上述学校,并顺访了挪威海洋科技研究中心SINTEF Ocean(原MARINTEK)。本次访问在优化拓展学校国际化战略布局、深化与有关单位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学生联合培养和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预期成果。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处负责人,以及海洋与大气学院、海洋生命学院相关教授陪同出访。

多措并举海外引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学校充分利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外专局和山东省政府等设立的各类引智项目平台和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外国专家工作资源,多渠道引进国际师资,海外专家聘请力度不断加大,聘请人数和层次大幅度提升。截至目前,共执行教育部海外名师项目6项、学校特色项目3项、国家外国专家局 “一带一路”创新人才交流外专项目2项、国际学术大师校园行项目1项、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49项;继续实施“海洋化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海洋工程与海洋再生能源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深海多圈层洋底动力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海洋生物基因组学与分子遗传”等“111计划”4项和“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效应创新引智基地”“绿色水产养殖理论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2.0”2项,累计获批经费3493万元。以上引智项目和基地建设的顺利实施,使学校打造了一支在各领域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研队伍,进一步提高了学校汇聚世界一流人才的能力和引进国外智力的层次,承担国家重大项目、解决前沿学科问题的实力和水平,为提升学校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人才支持。因引智成效突出,学校聘请的外国专家荣获国家友谊奖、齐鲁友谊奖等多个奖项及荣誉称号。

学校海洋化学创新引智基地的海外学术大师和外方首席专家、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托马斯•比安奇(Thomas Bianchi)教授

布瑞安•奥斯汀教授讲解海洋细菌的培养问题

构建国际化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拔尖人才

学校拓展一批联培联授、学分转换、交流研修项目,鼓励和支持师生到国(境)外交流和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培育“海洋+”“水产+”以及各学科领域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学校与美国德州A&M大学、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挪威卑尔根大学、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等开展了多层次、宽领域的校际联合培养项目,为学生海外留学提供了广阔渠道。与日本长崎大学、韩国釜庆大学联合申报的“亚洲渔业与海洋环境拔尖人才培养项目”入选中日韩政府间合作“亚洲校园计划”,取得合作培养亚洲渔业及海洋拔尖人才新突破。学校现有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增至6个,涉及海洋科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等6个专业。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打造高质量国际课程体系,推进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做强“留学海大”品牌。利用依托学校建设的山东省与东盟合作研究中心、山东省与美国合作研究中心、中泰海洋与水产中心、与马来西亚登嘉楼大学海洋联合研究中心等平台,开展留学生培养、技术培训、合作研究,进一步拓展了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科教合作,为东盟等“一带一路”国家培养知华、友华的涉海人才,增强国家在海洋方面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影响力。

2018年5月21日至23日,校长于志刚应邀率代表团访问了两所澳大利亚高校,与新伙伴院校阿德莱德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与我校合作办学伙伴院校塔斯马尼亚大学续签了合作协议,并就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与两所高校进行深入会谈,推动多项实质性合作。

2020年4月,学校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举办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德学院正式获教育部批准,是学校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开展系列文化与学术交流活动,营造国际化办学氛围

学校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海外名师讲堂”“国(境)外文教专家系列讲座”,“国际日”及“国际月”活动等,增强大学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开放性,营造了浓厚的国际化氛围。2017年以来,先后举办了“中国—东盟水产教育网络校长论坛暨海洋与水产科技研讨会”“CLIVAR2017年边界流会议”“首届国际儿童文学论坛暨第三届中美儿童文学论坛” “第九届中俄北极论坛”“蓝色食物与营养健康论坛”等80余场国际学术会议。这些会议的成功举办,推动了学校的国际学术交流,建立了日益广泛的国际合作关系,助力学校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国际月”系列活动已连续举办5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吸引全校师生关注和参与,搭建了师生跨文化交流平台,为培养师生国际视野、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

2021年10月24日至25日,作为2021世界海洋科技大会分论坛之一的蓝色食物与营养健康国际论坛在青岛举办,学校党委书记田辉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设置了六大专题共64场报告,来自7个国家、40多家单位的280余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参加了论坛,推动“蓝色食物”高质量开发利用,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论坛同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直播,有3000余人观看了论坛的实况。

学校自2017年以来策划推出以校庆日为起点的国际月暨国际文化节系列活动,迄今已连续举办5年,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港澳台交流工作务实开展,持续提升港澳台交流工作质效

学校不断加强与港澳台高等院校的联系,在重视海洋学科发展的同时,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教师互访、聘请港澳台高校知名教授来校讲学、学生交流互派等多种形式,在多学科领域进行拓展,丰富交流活动形式,提升交流质量,有力促进与港澳台地区高校的深度务实合作。继续提升学校主导的海峡两岸海洋海事大学蓝海策略校长论坛的交流成效,密切与台湾涉海高校间的合作关系。加强实质性学术交流与合作,布局高水平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学校与澳门科技大学共建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伙伴基地“澳门海洋发展研究中心”,与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城市大学)共同成立“青岛-香港海洋环境与生态联合研究中心”,在香港董氏慈善基金会资助下成立“董氏国际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打造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机构和高端智库。举办海峡两岸经贸研讨会、海洋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等高层次学术会议,举办富有特色的青年交流活动,包括“两岸海洋大学篮球交流活动”“海峡两岸青年学生互联网企业交互参访活动”“海峡两岸青年学生海洋文化交流活动”“港澳与内地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等,推动港澳台青年学生的交流融合和民心相通,增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021年3月22日,中国海洋大学—香港董氏慈善基金会捐赠签约仪式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在青岛和香港两地同时举行。按照捐赠协议,香港董氏慈善基金会自2021年起,连续5年,捐资支持中国海洋大学建设“董氏国际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开展海洋保护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工作,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保护全人类赖以生存的海洋。

2018年4月16日,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伙伴基地及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在澳门科技大学举行,校长于志刚率团参加了澳门科技大学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共建伙伴基地澳门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中心将与特区政府密切合作,开展实质性研究,努力成为特区政府在管辖海域方面的重要智库,并积极建构具有区域特色的海洋研究学术体系。

2018年7月13日至20日,海峡两岸大学生海洋文化交流活动举行。本次交流活动由中国海洋大学台湾事务办公室主办,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两岸青年师生以文化为纽带、以友谊为支柱,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创造了两岸青年增进了解的机会,增强台湾师生对大陆文化的认同,进一步拓展了我校对外合作交流的局面,更增进了台湾高校师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大陆经济发展的认知以及浓浓的民族情。

展望“十四五”,学校对外合作交流工作将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紧密围绕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建设内容,聚焦国际合作重点任务落实,校院互动、部门协同,科学谋划、开拓进取,以更全方位、更高层次、更加主动对外交流合作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为学校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