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的化学化工学院

作者:石晓勇 谢式南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报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03-12-20 字号: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化学化工学院在校党委、校行政的领导及各部门的支持下,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均取得了瞩目成就。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决心继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坚持“团结、笃行、博学、奋进”的学院精神,再创辉煌业绩。
  一、教学工作成绩斐然
  育人为根本,质量是生命。1989年以来,我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热爱社会主义,德、智、体全面发展,重视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明确教育必须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必须为发展经济、特别应该为地方经济的腾飞作出积极的贡献。从那时到现在,共培养出博士后3名,博士毕业生26名,硕士毕业生120名,本科毕业生780名,专科、高职毕业生390名。多数毕业的学生在各自的岗位努力工作,不少人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与骨干。
  建立了我国最完善的海洋化学人才培养体系:自1982年设立全国第一个海洋化学硕士点、1986年设立全国第一个海洋化学博士点以来,我院于1993年成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建立海洋物理化学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同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唯一的海洋化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并于1999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中期评估;1996年建立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成为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并于2001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211工程”“九五”建设验收。目前我院已建立并完善了我国唯一的从本科至博士后的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校党委的领导下,院党总支和行政领导班子在教学工作中提出了课程建设的六个基本要求:1)有完备的能体现改革精神的教学大纲及相关教学文件;2)有适用的能够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教材和辅助资料;3)有能实现教学基本要求的实验实习教学条件;4)有一支能满足教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师资队伍;5)有革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6)有科学的教学管理办法。在院党总支、行政的领导下,基地建设取得很大成绩,“海水分析化学”及“化学海洋学”两门课程分别于1999年和2000年被确定为名牌课程,并于2001年再次被教育部确定为名牌创建课程进行建设,现已培养出基地班学生近200人,其中50%以上就读研究生。期间,我院获得省级一等、三等优秀教学成果奖各1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2001年我院参加全校课程评估的4门课程中,3门获“优秀”、1门获“良好”。在这期间,有两届分管教学工作的院级领导被评为山东省普通高校管理先进工作者。
  二、师资队伍茁壮成长
  80年代末,我院在编教师45人,其中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仅1人,学科点仅有海洋化学一个本科专业。经过十三年的奋斗,本科专业增加了“环境科学”、“材料化学”和“化学工程”三个新专业,硕士点增加了“环境化学”和“应用化学”两个新学科点,并增加了“海洋化学”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本着压缩编制、提高效率的原则,教师人数虽然增加不多,但教师的内在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博士、硕士的比例大为增加,不少教师均有到国外进修或合作研究的经历,学术水平大为提高。现有教师共66人,其中教授总数达21人,博士导师增至9人(其中双聘院士1名,兼职博导1名),副教授13人,讲师15人。他们中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3人,山东省拔尖人才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教委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人,山东省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两人,山东省优秀教师2人,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三八红旗手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7人,青岛市劳动模范1人,青岛市优秀教师两人,青岛市教育名家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青岛市拔尖人才两人,青岛市三八红旗手1人。这支队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甘于奉献,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大教改力度,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在,不仅年轻教师能自己制备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些老教师也常采用新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大大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效果。
  三、科研成果丰硕喜人
  自1989~2002年,粗略统计,全院共承担国家级项目48项,省部级(及以下)项目75项,经费总额接近2700万元,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过亿元,发表论文逾500篇,其中被SCI或EI收录的近100篇,出版专著15部。目前在研重大项目有6项,经费总额高达1079万元,其中有国家重点基金项目、“十五”攻关项目、973、863项目等。
  通过原创性科学研究,建立了较为全面的中国近海海域海洋界面化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海水-沉积物化学元素交换理论;海洋-大气化学元素迁移理论;海洋微表层化学元素富集理论;海洋环境污染物生物富集理论;多沙河口生物地球化学理论等。并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科交叉,可望建立中国近海海域有害赤潮发生机理及现场监测技术;中国近海海域污染物海洋环境容量理论及其排海总量控制方法;中国近海营养盐循环动力学;河口区CO2源-汇假说等。
  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应用研究方面,十几年来,我院做出了突出贡献,值得提出的有“电厂海水系统防腐蚀专题研究”、“海上平台阴极保护监测系统”、“碱厂白泥与电厂SO2双向治理”、“黄岛电厂1万Nm3/h烟气处理量的海水废灰乳脱硫中试”、“十溴二苯乙烷制备技术研究”、“环保型防海洋生物附着材料的探索研究”、“大生活用海水对城市污水管道、设备及构筑物的影响研究”、“含油废水处理剂的研究”、“壳聚糖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等等,这些项目与生产、生活、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与应用前景。
  四、各项建设硕果累累
  教材建设和编写专著是搞好教学的重要基础,也是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我院在这期间出版了23部教材与15 部专著,其中《海洋物理化学》、《Estuarine and Marine Chemistry of Huanghe Estuary》、《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综合科学调查》、《海洋化学原理与应用》、《海洋中化学过程的介质效应》、《应用电化学》等先后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及学校优秀教材奖。另外,《海洋资源化学》、《中国主要河口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Land-Sea interaction in Chinese Coastal Zones》、《海洋腐蚀与防护技术》、《东营深层地下卤水综合利用技术路线研究》、《海洋化学论文选》等教材与专著也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世行贷款的支持下,我院的基础化学实验室已于今年暑假全部搬至新建的实验中心,许多设备进行了更新,基础化学实验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另外,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先后斥资新(扩)建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海洋化学实验室、微机室、海洋界面化学实验室,……,并购置了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检测手段明显加强,价值10万元以上的精密仪器1990年时只有3台,现在已有20台,且50万元以上的仪器有5台。
  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这些年来,用于订购书刊的经费也在不断增加,80年代末,每年订购书刊费用约2万元左右,90年代约6~7万元,今年,仅外文期刊一项就花费了43.66万元。
  在上述成绩的基础上,海洋化学专业在1999年省级验收的基础上,今年又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将投巨资重点扶持建设。
  五、培养人才不拘一格
  多年来,针对学科特点,我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实施一系列措施培养创新人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做法是,首先抓紧学习,统一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以新的人才观念指导教学工作,以学生为本,扎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团队精神,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在课堂上,尽可能安排一些课堂讨论,所有的专业课及选修课都增加了写小论文或读书笔记的内容,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考试方式也进行了许多改革,不少课程考试有的内容开卷,有的内容闭卷,并辅以参照平时作业、课堂讨论与小论文的成绩,体现出公平公正的原则,引导学生不要死记硬背,而是注意提高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知识,我院长期以来一直鼓励各课题组接纳有余力的学生早日进入实验室工作,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并在低年级中选拔特殊人才安排优秀教师对其进行重点培养。还采取请近来派出去的办法,请校内外著名专家、教授作学科发展、科技创新等内容的专题报告,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而且还经常组织学生到市内有关科研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学习,进行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动手能力增强了,他们在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2001年全国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院陈建秋、段刚等几位同学喜获全国二等奖1项,山东省特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1项,并前后取得6项专利。
  六、国际合作成绩突出
  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我院与国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频频不断,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为海洋化学界国际学术交流和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示范窗口。学院先后与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和港台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和长期合作关系,目前已有20余名国外知名学者应聘担任我院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其中包括5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十三年来有近50名国外学者来院进行学术交流,并先后派送30余名教师出国进行合作研究或进修。如:张曼平教授在英国皇家学会资助下,数次赴英进行科学研究,并给年轻教师创造多次出国深造机会;王修林教授作为我国海洋界第一个获洪堡基金资助学者赴德国合作研究两年,杨桂朋教授获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赴日本合作研究两年,他们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张经教授与韩国学者合著的《Health of the Yellow Sea》将中韩合作开创了新的起点;张正斌教授与我国台湾海洋化学家陈镇东教授的合作早有成果,近期合作完成的《海洋化学原理与应用》一书更是合作成功的佐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展望未来,豪情满怀,我院决心在党的十六大精神鼓舞下,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克服困难、与时俱进,为化学化工学院的发展再创辉煌业绩。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